【池陽文壇】大雁塔賦
大雁塔賦
文/李凱
有僧玄奘,出於玉門。穿大漠,歷風沙,克萬險,而向佛之心未有一毫之改焉。八十一難畢,方至天竺,論佛學法於那爛陀寺。天卑濕,居儉樸,食無味,而僧自樂之。如此孜孜不倦者十又七年矣![1]後攜經書而還。太宗聞之,郊而迎之。百官在側,黔首稱異。
遂建寺,名之曰「慈恩」。慈恩者,佛之普度眾生意也。收徒百,終日以禮佛誦經為念。當此之時,佛法為之一昌也。後建寶塔,高五層,以經卷藏之。[2]名曰「大雁塔」。大者,別於薦福寺之小雁塔;雁者,取自天竺番僧也。塔名而經亦貴。天下比丘僧眾莫不以一登為榮,儒子學者莫不以題名為殊。[3]玄奘雖歿,而此塔聲名日隆。是時,佛學顯而大唐之國力為強也。
千載而後,我華夏興於共和。九州一統,四海承平,國富民強,科技日進,乃有噴泉廣場之建。氣勢宏偉,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凝光聚水,名於世也。君不見噴泉之發,水柱漫天而舞,輝映蒼穹乎?君不見華燈初上,遊人往來如織乎?
三五之夜,明月如盤,燈光亦燦然爛然。君不見寶塔之巍峨莊嚴乎?塔明以麗,月靜而姝。是時,月光、燈光、火光融為一體,而水之舞為獨勝。或上下而翻飛,漲落起伏;或交替而穿插,出人意表;或懸空而翔舞,居高臨客。龍飛鳳舞,九曲迴腸,真不知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為何物耶?有小水潭列於兩側,水面透明而澄澈,水花之翻滾亦復如是。遠而觀之,大有千軍萬馬、氣吞山河之勢。
其時遊人接踵摩肩、揮汗如雨,場面蔚為壯觀。散心者、閒遊者、談天者、賞玩者、採風者、健身者、休憩者、尋友者、失散者,會於一處,不可辨識。拍照者、賣花者、推銷者、吆喝者亦窮盡其力。才子佳人雜於其間,亦為此景增一勝也。聲吵而喧,水白如練,仰首觀之,則夜色媚人也。或曰:「美玉生煙,柔光似玉」[4],此之謂也。
廣場闊大,其前石柱並立,雕以佛像,以弘佛揚法。寺居後,只能見其牆。若繞其兩側,前行數步,則寺門見矣。坐北朝南,門前佇立者,玄奘法師銅身也。被袈裟而執金杖,目視遠方,若有所思,藐藐然美男子也。
李生嘆曰:「此為幸之塔,抑或塔之幸耶?立於盛唐,修於後周,飽經亂世。雖風霜雨雪、戰火頻仍而獨存者,何也?獨存而愈見英姿俊朗者,何也?迨我華夏興於東方,震於遠邦,而此塔又適逢其會,聲名日隆者,何也?吾不得而知也。」
遂作此賦,時在乙丑年六月中旬之末。
注釋:
[1]玄奘(602~664),名陳褘,洛州緱氏人。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2]玄奘從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
[3]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後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4]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便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5]此句化用「藍天日暖,良玉生煙」的典故。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天日暖玉生煙。」
[作者簡介]
李凱,1986年生,陝西臨潼人。三原作協會員。所撰文藝作品見於《北京詩報》《長安新賦》《春天我與詩歌相約》《2008中國詩歌年鑒》《80後詩典》《今日咸陽》《西安晚報》等,所寫新聞稿件見於西部網、今日頭條、《陝西農村報》《陝西科技報》《咸陽日報》等媒體刊物。
聲明:本作品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作為學習交流,如有異議,請聯繫編輯。
GIF/1K
TAG:池陽論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