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拼盡全力,讓孩子不再依賴你
很多育兒書里都提到,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能自己獨當一面。
我們希望他是一個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用夢想的個體。
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女兒剛開始學習系鞋帶時,看到她艱難的樣子,我耐心地站了10分鐘,最後,還是忍不住幫她繫上。
女兒一遇到困難,我也會馬上跳出來給她提建議。
可是後來,我又想,如果她什麼事都聽我的,那怎麼可能讓她從錯誤和失敗的經歷中得到成長呢?
或許你會說:「幫孩子系個鞋帶,告訴她怎麼處理和朋友的衝突,讓她避免犯錯,這些至於那麼嚴重么?不管怎麼說,孩子畢竟還小,沒有經驗,他們確實要依賴周圍的成人。」
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一個人一直依賴另一個人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除了有點感激以外,更多的感覺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繼而會慢慢走向怨恨、挫敗和生氣。
這個無奈的事實讓我們進退兩難。
一方面,孩子的確需要我們,因為他們沒有經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怎麼做。另一方面,他們的依賴又導致對我們的敵意。
那麼,怎樣將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低?怎樣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呢?讓孩子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我們。
下面,給大家分享鼓勵孩子自立的六個技巧。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寶貝,今天想穿粉色褲子,還是紫色?」
「你想喝點果汁,還是直接吃點水果?」
這些選擇給孩子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練習作決定的機會。如果從小沒有經歷過自己做選擇,將來對職業、生活方式、伴侶的選擇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2、尊重孩子的努力。
比如說,孩子系了很長時間的鞋帶,卻依舊沒有完成,我們就可以這麼說:「系鞋帶很考驗你手指的靈活性。」尊重她的努力,而不要說:「你怎麼系這麼長時間。」
當孩子的努力得到了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
3、不要問太多問題。
孩子放學回來了,我們可能會問:「今天在學校吃的什麼呀?中午有沒有睡覺呀?表現乖不乖呀?」與其這樣,倒不如直接對孩子說:「很高興看到你回來。」
問太多問題會讓人感覺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們想說的時候,自然會和你說的。
4、別急著告訴孩子答案。
「爸爸,雨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為什麼奶奶每周都來咱家?」
面對孩子的問題,建議不要急著告訴孩子答案,我們可以這麼說: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你想知道為什麼奶奶每周都來咱家?」
當孩子提問時,首先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爸爸,我的金魚看起來病了。」
「媽媽,幫我找到吉他老師了么?」
我們可以這麼回復孩子:
「嗯,我覺得可以去問問水族館的老闆。」
「我還在找著呢,你也可以去學校打聽一下,看有沒有好的吉他老師推薦。」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能凡事都依賴我們。家庭以外,比如水族館的老闆,或者學校都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6、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媽媽,我想試試在學校演出中當主角,你覺得能讓我當么?」
「可我不想讓你失望,你又沒有表演經驗,也許演個小角色還行。」
「嗯,你想試試主角,這會是個不錯的經歷。」
「長大了,我想當工程師。」
「就你的數學成績,算了吧。」
「噢,你想當工程師啊。」
有沒發現,不同的回復,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不讓孩子失望,其實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
這些技巧看起來,非常容易,但實際上沒有一樣是簡單的。我們知道培養孩子獨立的重要性,但同時,內心也充滿了矛盾。
首先,我們會圖省事。因為太忙了,時間又緊張,於是,叫孩子起床的時候,給他扣扣子,把吃的都準備好,這樣做既方便又快捷。
其次,在情感上,我們也無法割斷與孩子的緊密聯繫。我們無法不視他們的失敗為我們的失敗。我們做不到,明明幾句話就可以讓他們避免痛苦或失望,卻要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面對掙扎或犯錯。
我們還要剋制自己去提供建議,尤其當我們確信自己知道怎麼做的時候。當孩子問我「媽媽,我要怎麼做?」的時候,我會控制不住就說了。
更困擾我們的是,我們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們時的失落感。這種需要會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當發現鬧鐘比媽媽呼喚更有效時,當他們會自己讀故事書時,我們的心情一定會特別複雜。
我們既會為了孩子的進步而驕傲,也會為他們的成長感到欣慰,但同時也會為他們不再需要我們而感到失落。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經歷一次「痛並快樂著」的旅行,為的就是有一天,能讓他們有內在的力量和信心離開我們。
所以,請拼盡全力,讓孩子們不再依賴我們吧。
—— THE END ——
TAG:有娃隨身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