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初識靈長類學——認識及疑問

初識靈長類學——認識及疑問

第一次聽說「靈長類進化論」這門課時,內心是有幾分疑惑的,因為「靈長類」這個詞怎麼看都更像是生物學一類的研究範疇,而不像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裡會出現的字眼。而通過這一段時期的課程,以及對《靈長類的社會進化》這本書的閱讀後,我對於這門新興學科「靈長類學」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並逐步認識到了靈長類學在整個人類學研究中的意義。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於靈長類學的一些粗略認識。

靈長類學,顧名思義,就是以靈長類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更確切地說,是「主要以與人類近緣的非人靈長類(猿猴)為模型,藉助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心理學、生理學、遺傳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人類起源和人類社會進化等人類學的關鍵問題。」那麼什麼是靈長類?書上說:人類和360餘種猿猴統稱為靈長類。其中包括人科的大猩猩屬、黑猩猩屬、猩猩屬,長臂猿科中10餘個種類等與人類親緣較近的種屬,以及舊世界猴如獼猴、葉猴舊和原猴類如狐猴、懶猴等與人類親緣較遠,較原始的猴類,這些都包含在靈長類學的研究視線內。所以這樣說來,靈長類學是在傳統人類學視角上進行擴展。雖然研究對象和手段有些不同,但二者也有很多相通之處。

首先,靈長類的研究內容也以家庭、親屬關係、婚姻制度、社會形態這些人類學的傳統話題為核心。《靈長類的社會進化》這本書便圍繞著這些話題,分析了猿猴的一夫一妻型、一夫多妻型(父系及母系)、多夫多妻型、重層社會等各種社會形態及相關行為方式。從研究理念上看,正如人類學對於「他者」的關注,以及通過觀察「他者」以反觀自我的思想,靈長類學將「他者」擴展到一個更大的維度,即跳出人類世界,通過觀察和分析我們的「近親」——猿猴,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人類自身的起源和發展。

此外,整體與部分,微觀與宏觀,主位與客位等方法在研究非人靈長類時也十分重要,而我認為其中格外需要注意,且較為困難的一點是「主位與客位」。想要把握「當地人的觀點」對於傳統人類學來說尚且不易,更別說是根本無法溝通交流的猿猴了;而即使是作為外部觀察者的「客位」的描述和解釋,對於靈長類學來說也更加困難,因為很多一般的理論和法則在猿猴世界不一定完全適用,同時可能也缺少一些具有可比性的概念化指標。因而靈長類學的研究很多依靠動物行為學、生理學等帶有自然科學色彩的研究方法,區別於文化人類學大量的理論闡釋。當然,殊途同歸,靈長類學不論研究何種猿猴,用何種研究方法,其最終還是要回到人類自身上,所以,靈長類學的終極關懷與傳統的人類學大體上是一致的。

對於一個初次接觸靈長類學的人,比如我自己,很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既然是要解決有關人類社會的問題,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從我們人類自身著手,而要去研究那些非人的猿猴呢?靈長類學對於整個人類學的研究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不過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了解和學習,我對於這些問題也有了一些看法。

正如《靈長類的社會進化》這本書中的追問:人類為什麼要有家庭?家庭社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些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一直是人類學者關注的焦點。然而人類有上百萬年曆史,其中有文字記載的不過幾千年而已。即使是通過考古發掘遠古時期的人類化石,也無法通過化石得到人類行為、社會關係等方面的直接證據。而僅就傳統的人類學研究對象而言,當今的人類社會複雜多樣,我們很難據此追溯幾十萬年前的社會圖景。所幸,人類並不孤單。在那360餘種靈長類動物中,大型類人猿不論是在基因還是生理結構上,都與人類十分接近,尤其是人科的黑猩猩,其基因組的98.7%與人類完全相同。而且,眾所周知,人類起源於猿猴,非洲的南方古猿阿法種是目前公認的人類直系祖先。因此通過觀察和研究猿猴的社會生態,我們很可能會捕捉到我們祖先的發展蹤跡,並藉此去復原人類社會、生態的進化過程。因此,僅從人類社會著手研究必然會存在局限,這些局限是很可能通過靈長類學得到有效彌補的。

由上所述我們便不難看出,靈長類學對於人類學的研究無疑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它一方面彌補了人類學一般視角的局限和不足,同時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片新的領域。靈長類學便彷彿一座尚未探盡的寶礦,等待著更多學者的探尋與發掘。

此外,我認為靈長類學的研究還有一些學術範疇以外的意義。拿我自己來說,第一次聽說靈長類除人類以外有多達360餘種猿猴,第一次發現猿猴世界竟有如此多樣的社會形態和複雜的行為模式,第一次了解到人類的進化與發展過程還建立在如此微妙複雜的生物基礎之上,這些都帶給我不小的觸動。一直以來,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人類原來不過是生物圈中一個渺小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們自詡為進化的終端,為生物發展的最高形態,但事實上我們人類與自然界一切物種一樣,都是生物之樹上的一個分枝而已,每個物種現有的形態都是對其生存環境適應性進化的最優結果。這有些像人類學中常說的「我族中心主義」,都是一種人們觀念上的嚴重偏見。不同的是當「我族中心主義」在今天已經得到廣泛關注和很大一部分人的批判時,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人類中心主義」。顯然,這樣的觀念早已經在我們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於被我們當成一種理所當然,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當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為什麼動物保護工作變得如此困難,阻力重重。無疑,只有當人們能夠普遍意識到並克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時,我們才有希望正確認識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上述便是我對於靈長類學的了解和看法,我相信靈長類學的科學性和研究意義是不容置疑的,但還是不得不說一下我心中一個最大的疑問:猿猴是否真的有「文化」?

根據課堂上及書中的內容看,靈長類學將猿猴的一些「類人」的行為——具有普遍性的比如群體中的等級關係、家庭形態、親屬制度、社會交往及互動等,一些特別的現象比如日本猴的泡溫泉、洗紅薯或是老師播放的視頻中那個讓人驚嘆和喜愛的「小艾」——稱為其「文化」。但其實我心裡是存在一些疑慮的。「文化」從定義上講——儘管文化的概念十分複雜且一直存在爭議——一般包含了三個維度,物質(技術)的、制度的以及心理(精神)的。而就我所知,猿猴似乎並沒有什麼有創造性及實際意義的技術或物質產品,另外猿猴儘管有一些思維及情感的表現,但這些究竟多少是出於其生物本能(一些智力相對較高的動物,如狼、狗等也會有類似表現)?而且猿猴是否形成了一些抽象的信念、價值系統我們還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文化」包含了一種象徵的,或者符號性的思維方式,即超越有形的事物之外建構的純粹抽象化的概念或意義,比如宗教信仰等。而猿猴的思維方式看起來更多只是停留在形象化的階段,即具體事物或現象間的聯繫。而這種抽象思維及想像能力使人類的行為具有了獨特的創造性,人類不僅僅是利用現成事物,更能按照自己頭腦中預設的方向去創造和改變客觀世界,這些應該是產生物質文化的重要條件。另外,文化的形成還需要一種「思考」的能力,不只是對事物的判斷和行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一種批判性的反思、經驗的總結以及對未來的預設和計劃。而這些,我們很難說猿猴是否也具有。當然我畢竟學識較淺,也未曾深入研究靈長類學,對猿猴的了解可能十分有限,以上只是我個人一些粗淺觀點,如有錯誤還希望老師包含並予以指教。

往期花果山田野遊記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猿猴家書 的精彩文章:

TAG:猿猴家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