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7年17個諾貝爾獎:日本是如何做到的?

17年17個諾貝爾獎:日本是如何做到的?

總第903期;歡迎關注。

來源:柒洲誌

17年17個諾貝爾獎: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

導讀

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經常去日本旅遊的朋友們,你們注意過日本紙幣上的那些人物嗎?

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一萬日元中的福澤諭吉

將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個國民、每天都在數次進行的日常活動里,意味著最隆重的懷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

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委員會將醫學獎殊榮授予僅僅一人——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的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自此,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諾貝爾醫學獎大隅良典

17年17人算不算多?為什麼說日本創造了驚人的紀錄?

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6年本屆諾貝爾獎,美國人獲得了354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里,移民佔據了半壁江山,比如今年,美國六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移民。

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才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3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7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堪稱「井噴」。

除了大力投入科研, 日本政府還做了什麼?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

但是,絕不只是足夠的科研經費那麼簡單。

日本的國民教育對產生諾獎有什麼影響?

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教育的秘密其實很簡單:

日本「全民讀書」風氣,讓諾獎獲得者受益終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稱,上小學時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給他看各種物理書籍,使他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並最終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獨特的民族性格: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這個獎項,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里,他經歷了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轉專業、獨自縮在小實驗室長達九年無人問津的學術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堅持。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也許是每個個體本身。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本文來源:網路。內容觀點僅供書友參考。

@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其它錯誤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以便更正或刪除!

「書法入門」官方微店

提供

純手工傳統湖筆

偏專業毛筆

一 切 為 了 更 好 書 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寫好行書的九大要領
千古草隸《石門頌》臨習全攻略
學歐體,為何墨跡反而很難接受?
叫板北京故宮——台北故宮亮出「國寶」家底
寫歐體的女子,更喜中式美學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