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和皇太后有什麼區別,這個皇帝母親的經歷,堪稱一場戰鬥
經過長達半年的較量,年輕的嘉靖帝終於如願以償地給自己的父親朱祐杬加上了帝號,從興獻王變成了興獻帝;母親蔣氏也從興國太妃變成了興獻後。嘉靖帝贏了嗎?贏了,但這僅僅是第一步,他父母稱號之前還缺了一個「皇」字。
在未改元的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嘉靖帝命內閣擬定母親蔣氏的尊號。內閣楊廷和等人擬定的方案是將興獻後改稱為興獻太后,「近該司禮監傳示聖意,欲加稱興獻後尊號。臣等輒擬進興獻太后之稱,所以仰體聖心,自以為至矣、盡矣,不可以復加矣」,楊廷和的意思很明白,興獻太后已經到頭了,「至矣盡矣」了。但是,嘉靖帝頒布的手詔卻說:「加一『皇』字」。
嘉靖帝
皇帝下令了,楊廷和如何應對呢?這位閣老竟然敢封還手敕,退了回去,堅決不加,還上了一道奏疏:
臣等極知聖孝純篤,有甚不得已之情······蓋陛下入繼皇考孝宗之統,而以慈壽皇太后為母,則於本生之母分義自有不同,名稱宜亦有間。若私厚於本生,略無異於所繼,紊一代綱常,拂萬世公論······茲敢封還御批,仍依原擬上進。伏乞朝見興獻後時,即以臣等愚見,從容開導,仰冀俯從。
「紊一代綱常,拂萬世公論」,楊廷和給皇帝扣的帽子也真夠大的,皇帝不過是想為自己的親生父母爭個體面而已!嘉靖也是執拗的性格,諭令楊廷和等「慎無再拒,勉順施行」。楊廷和也不服軟,拿辭職要挾皇帝,請求罷歸。楊廷和是老臣,也是當時朝廷支柱,他的去留影響穩定。嘉靖帝下旨挽留,「優詔留之」,但給父母尊號加「皇」字的意思並不動搖。
楊廷和
君臣爭執不下的時候,武宗母親張太后卻鬆了口,皇帝給內閣再次頒布手詔:
慈壽皇太后張太后懿旨有諭,今皇帝婚禮已命行,其興獻帝宜加與皇號,母興獻皇太后。朕不敢辭,爾群臣其承命。
皇帝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還抬出了慈壽皇太后的懿旨,按理說廷臣們應該給人一個面子了。但是,沒想到楊廷和一幫人仍然不買賬,吏部尚書喬宇和禮部尚書毛澄等先後率廷臣上書反對。
君臣雙方再次陷入僵局,都不讓步,這也是千古少有的怪事。不久,一起突發事件幫了楊廷和的忙,將了嘉靖帝一軍。嘉靖元年正月,登基不久的嘉靖帝郊祀剛結束,清寧宮後殿就發生火災。楊廷和等乘機上言,稱這是「興獻帝、後之加稱,神靈容有未悅」所造成的。
張太后
帝制時代,帝王或許無所畏忌,但必然還會畏懼神靈。在天災面前,嘉靖帝暫時服了軟,稱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聖母,而稱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不加「皇』字。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嘉靖帝和母親蔣氏不可能善罷甘休,帝國官場的一些中下級官員也很同情嘉靖帝母子。嘉靖二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說楊廷和這些大佬是「遏絕陛下絕孝之心,納陛下於與為人後之非,而滅武宗之統,奪獻帝之宗」,呼籲朝廷「速發明詔,稱孝宗曰皇伯考,興獻帝皇考,別立廟大內,正興國太后之禮,定稱聖母,庶協事天事地之道」。
嘉靖三年正月,皇帝命廷臣就桂萼方案進行討論。一直久掌大權的楊廷和再次玩起了辭職,請求致仕,沒想到這一次嘉靖帝立即批准了,不過仍然給予了優厚待遇,算是沒忘記擁立之功。楊廷和走了,禮部尚書毛澄也病逝了,舊制度一派的力量大位削弱。
桂萼
令嘉靖帝意外的是,即便大佬離去,廷臣會議之後的結果仍然是維持楊廷和的方案。嘉靖帝與那位莽撞的堂兄朱厚照不一樣,對付文官,他有著一肚子辦法。
第一步,皇帝把張璁和桂萼兩位調到中央,加強自己陣營的力量。第二步,通過一些事情來抬高母親的地位。嘉靖三年正月三十日,嘉靖生母蔣太后過生日,他下旨命命婦進宮朝賀。時隔不久,二月三十日為張太后壽旦,皇帝卻下詔免命婦朝賀。
陳寶國版嘉靖帝
這種明顯的厚此薄彼的行為,激起朝臣的不滿,很多人上疏指責皇帝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結果上疏官員都被錦衣衛招呼了,甚至動了大刑,嘉靖帝真是護母狂魔。這一年的三月初一日,皇帝發布上諭:
今加稱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興國太后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嘉靖一番惡戰,父母的尊號都加上了一個「皇」字,大明群臣也領教了這位新皇帝的厲害,但是事情還沒有完,「本生」兩個字多少還有點奇怪,文官們也不會就此認輸,對抗皇帝,他們還與辦法!
※宰相不準皇帝認親媽,皇帝一怒,說乾脆也讓我退位回家吧
※有人竟敢不許皇帝認親爹,還要他喊親媽為嬸嬸,這膽氣是誰給的?
※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這個皇帝一輩子無子,沒有繼承人,死後堂弟撿了漏
※玉皇大帝封孫悟空為弼馬溫,其實真是厚待他了,可惜猴子不懂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