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生21年堅持送病人出院回家 和大部分患者成好友

醫生21年堅持送病人出院回家 和大部分患者成好友

浙江在線10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盛偉 文/攝 通訊員 謝蔚 戴鵬)56歲的朱海宏是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

朱醫生的朋友,基本上都曾經是他的患者,至今他還保持著送患者出院回家的習慣。「我和我治療過絕大部分患者成了好朋友,逢年過節大家都會走動互致問候。他們的笑容和感恩是我立志成為一個好醫生的源動力。」

朱海宏的這個習慣,在衢州當地傳為美談。

至今為止,衢州地區獨立完成各類心外科手術的首例紀錄都由他保持。而值得一提的是,從醫40年的朱海宏最高學歷是中專。他曾師從浙一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鳴教授,倪教授昨天接受錢江晚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朱海宏:「他是我帶過的最熱愛心外科的醫生之一,他以中專學歷而獲得今天的成功源於熱愛。」

為練習手術縫線技巧

吃了半年辣椒炒豬心

朱海宏1961年出生在黑龍江寶清縣。1977年高中畢業後,朱海宏成了寶清縣853農場醫院的一名見習醫生。

「我的初心就是當一名出色的外科主刀醫生,我覺得我天生就應該是個醫生。」朱海宏學得入迷,他跟著老師學打結、學縫合技術。條件所限,他很少能接觸到手術器材,更多的時候都是在抽屜的鎖環上練習打結技術,用淘汰的手術器械練習縫合。

他想考醫學院,目標是哈爾濱醫科大學。

1985年高考發榜,朱海宏沒考上,但被黑龍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錄取。學校三樓宿舍正對著附屬醫院的手術室窗戶。當時,手術室條件差,連窗帘都沒有。只要手術室的燈一亮,朱海宏就趴在宿舍的窗戶上看人做手術。

實習期間的手術課,朱海宏不僅沒落下一堂課,還替翹班的同學上課,「我每天都在找這樣的頂替機會學習手術。」

三年中專系統學習結束後,朱海宏回到農場醫院成了一名全科手術醫生。1991年,30歲的朱海宏去牡丹江市心血管病醫院進修。為了練習手術縫線、了解心臟結構,朱海宏幾乎每天都要去菜市場買個豬心。在豬心上做完手術練習後,朱海宏會把豬心拿到食堂做成辣椒炒豬心,「那半年,我每天都會吃辣椒炒豬心,以致於現在看到豬心就不想吃。」

努力沒有白費,朱海宏被一些心血管專家帶進了手術室,和專家一起完成了多台手術。

學歷低留在鄉鎮醫院

創造了心臟手術紀錄

朱海宏的父母是江蘇人,年紀大了有回南方的願望。孝順的朱海宏決定在南方找工作。他去江蘇武進醫院應聘,對方表示:學歷太低,沒有做主刀醫生的資格。1995年2月,朱海宏經朋友介紹來到江山市賀村鎮衛生院。他肯去的條件是:要在衛生院獨立展開各種手術。

當時,朱海宏的愛人張愛麗還在黑龍江寶清縣一家醫院當護士長。朱海宏堅決回南方,妻子選擇辭職。

半個月後,夫婦倆帶領衛生院醫生打造了一個簡陋但合格的手術室。做過全科醫生的朱海宏幾乎包辦當時衛生院的所有手術,連第一例剖宮產手術都是他完成的。1996年9月,朱海宏在鄉鎮衛生院創造了一個全國首例:他為19歲的女性患者鄭和菊做了心臟手術,妻子則是他的助手,「患者是先天性心臟病,沒人相信一個鄉鎮衛生院能做這樣的手術,也沒人相信一個中專學歷的醫生能獨立操作這樣的手術,但我相信自己能行。之前,我和老師們一起做過心血管手術,我不是拿病人做試驗品,我有足夠的把握。」朱海宏說。

歷時3個小時的手術非常成功,鄭和菊徹底康復。如今41歲的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差不多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仁心仁術的朱海宏開始主動送患者出院。

堅持送無車病人出院回家

他的朋友里,九成是患者

朱海宏創造了衢州市心胸外科手術的多項第一:2005年,已經進入衢州市人民醫院的他在該院獨立開展衢州市第一例心臟手術。2016年11月,朱海宏獨立開展了浙江省二級醫院的第一例心臟手術。2017年9月,朱海宏在柯城區人民醫院完成了衢州第一例心臟微創手術。

這些年,朱海宏在衢州各個醫院獨立做了近千例心外科手術,成功率高達99%。這些成績奠定了朱海宏在衢州心外科第一把刀的地位。

十多年來,朱海宏堅持將手術後的病人送回家也成為當地醫療界的美談。

幾年前,張愛麗退休後做了醫院的志願者。只要是送病人出院,張愛麗都會陪同。朱海宏說:「我們看到病人安全到家心裡會很踏實,樂意看到他們回家後的笑容。」

10月3日,是61歲的心臟病患者王塘果出院的日子,家住農村的他家裡沒有車。下午2點,錢江晚報記者隨同朱海宏夫婦一起送王塘果回家。夫婦倆攙扶王塘果上車,朱海宏開著車一路上叮囑王塘果該如何吃藥,該如何在家調理。二十分鐘後,朱海宏夫婦將王塘果送到家,並承諾會回訪。

激動的王老漢拉著朱醫生兩口子,硬要家人殺雞留他們吃飯,被婉拒,「患者和我們夫婦關係都很好。你對他們好,他們對你也好,我們夫婦共同的朋友九成以上都是我做手術過的病人,病人的笑是我全身心投入心外科手術的源動力。」朱海宏說。

他和患者的相視一笑,真的很美

採訪了兩天朱海宏夫婦,最難忘的是他們和患者的相視一笑的融洽。

記者跟著朱海宏去江山市上余鎮後庄村回訪68歲的周日耀老人。2001年,老人因為患風濕性心臟病接受了朱海宏的手術治療,為了感謝朱海宏,老人親手彈了一床棉被。每次到衢州城區,朱海宏都會請老人在家裡吃飯。

接到回訪電話,老人拎著從集市上買的肉和牛蛙早早在村口等候。「朱醫生就是我的親人。」

還有一位患者,已經是成功商人的江山人鄭和菊,見面時拉著朱海宏夫婦毫不拘束地笑,不像一個病人,更像是朱海宏夫婦的女兒。還有今年要添寶寶的小夥子鄒興偉……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和朱海宏夫婦相處時笑得都是那麼開心……「你對病人有多好,病人就會對你有多好」——也許,這正是朱海宏以中專學歷,卻能做到衢州第一把刀的本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儲祥銀:會展正在帶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北京:500億元授信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監控APP作業、陪同背誦 家庭作業還是家長作業?
中國遊客赴日本不再爆買家電改買傘 港媒:也是中國製造
中國會展小鎮面臨3大困境,7大運營思路能否打開局面?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