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有人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為何有人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多奇葩和另類,如自封將軍的明武宗朱厚照,二三十年不商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但對於明朝的皇帝,有這麼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結合明朝的歷史和基本國情。公元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統軍25萬出師北伐,成功佔領山東和河南之地。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紫金山上登基稱帝,立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同年,徐達不負眾望一舉攻克元大都,元朝統治階層,狼狽逃回蒙古草原。

雖然華北地區已經平定,但是,有一個問題擺在了朱元璋的面前——首都。您會說,這都建立國家了,能沒首都,而且明初的首都,不就是現在的南京當時的金陵嗎?可是,做為一個想開創歷史的皇帝,在朱元璋的考慮中,金陵並不是最佳的首都位置。

金陵雖然是六朝古都,但是以金陵為首都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偏安一隅,而且非常短命。這在朱元璋看來,多少都有所忌諱。另外,金陵雖然是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但並不是全國的中心,以金陵為首都很不利於明朝管理西北和西南地區。

而且,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沒有死,而是帶著大批蒙古貴族逃回了草原,並延續了元朝政權,史稱「北元」,時刻威脅著剛建立的明朝。朱元璋派徐達、藍玉等大將多次征討後,北方邊疆略得粗安,但得時刻防守。

因此,在徐達攻克元大都的同一年,朱元璋親臨北宋舊都開封,並將開封設為北都(北都開封、中都鳳陽、南都金陵),曾經計劃將開封設為明朝的首都,但最終也未能如願。主要也是因為兩點,第一開封地區雖然繁華,但屬於平原地帶,除了黃河,基本是無險可守,北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他可不希望重蹈覆轍。

在全國基本平定以後,朱元璋曾派遣太子朱標巡視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很重要的一個目的,便是主要就尋找更為合適的首都位置。朱標回來以後,向朱元璋提出應該遷都西安或者洛陽。其中,洛陽更為合適。

因為,唐朝以後,隨著全國人口的增加,一再突破歷史記錄,西安的關中平原,已經明顯無法支撐一個首都的要求。所以,隋煬帝楊廣才會開鑿大運河,唐朝皇帝也經常去洛陽居住辦公。洛陽則不同,它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還是宋朝的西京,在宋末沒有受到過大的破壞。更重要的是,隨著南方的開發,洛陽基本上屬於天下之中,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無疑很利於管理整個國家。再加其有山河之險和便利的河運線。只要在原來基礎上,進行小規模的建設,完全可以勝任一個首都的要求。

但隨著朱標的去世,朱元璋的年邁,這個遷都計劃最後被迫擱置。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僅僅做了4年皇帝,就被他的叔叔趕下了台,而且這4年都是在打內戰,自然無法正常討論遷都問題。

之前,朱元璋大殺功臣,名將幾無倖免,無人帶兵。朱元璋把幾個兒子分封在北方,並給予統兵之權,讓他們守衛北部。朱元璋駕崩以後,嫡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宗」建文帝。建文帝看諸位叔叔手握重兵,不聽調度,便在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學漢景帝——削藩。當然,削藩的效果,與漢景帝遇到的情況一樣——諸侯王準備造反。結果,分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4年之後,靖難成功,朱棣以藩王身份取得帝位,史稱「明太宗」,後被嘉靖帝改為「成祖」。

朱棣當了皇帝後,鑒於自己取得天下的方式。朱棣繼續削藩,把西北諸王內遷,並且收回兵權。如此一來,在明初大將被殺的差不多的情況下,又經歷了幾年內戰,能真正跟蒙古殘存勢力對陣的,就更少了。

另一方面,北京是他的老根據地,算是「龍飛之地」;加之,攻入南京城後,為了使南方士族支持自己,在朱元璋殺了大批武將之後,朱棣又對文臣大殺一通,很不得民心。原來本無根基,現在又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朱棣沒辦法,只好留下太子朱高熾在南京處理政務,自己則繼續在北京辦公。在公元1407年,朱棣下詔命令大規模擴建北平,並將北平改成為北京,與南京首都並列。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的「二京」。

但是,北京距離所謂的「九邊」如山海關、薊門、大同都非常近,一旦邊關有漏洞,蒙古騎兵不用多長時間,就能兵臨北京城下。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大舉出擊,五次親征,基本上打垮了北元勢力。

後來的元朝勢力,雖然四分五裂,基本沒有統一過。但分成的蒙古諸部,並不是全都怕明帝國。其中一些,非但不怕,他們時而進貢稱臣,時而騷擾邊關搶物資和人口。明中期,也先率領瓦剌等部族搶東西,甚至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可見,北京城仍是處在威脅之下。這使得後來的明朝皇帝,也不得不學明成祖朱棣,時刻注意著北京的西北一帶,這被稱之為「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有不少混蛋玩意,如明武宗朱厚照。但基本上又有一個共同的優點,就是「比較有節操」,即便是「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也沒有像北宋的徽欽二宗投降。最後,在於謙為首的重臣力保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鎮繼位,是為「景泰帝」(後世非常著名的景泰藍,就是在其統治的七八年間形成)。

這是也先萬萬沒想到的,本來想借明英宗要挾點財物,結果變成了「燙手山芋」——留著沒用,換不來東西;殺了的話,畢竟曾經是皇帝,可能跟明朝的關係就徹底崩了,以後再耍無賴要東西,恐怕就沒可能了。並且,長期的相處後,明英宗這個俘虜,竟然通過個人魅力,征服了一眾蒙古貴族,其中就有也先的弟弟。最後,在也先弟弟的力保下,朱祁鎮回到了大明國內。

當然,另一邊的朱祁鎮,雖然當了皇帝,可是遇到了當年宋真宗面對遼國入侵的情況,有大臣提議遷都,咱們還是回到南京吧!同樣,像當年寇準力排眾議一樣,朱祁鎮也有他自己的「寇準」——兵部尚書于謙。最後,朱祁鎮決定死守北京,等待「勤王」大軍的到來。於是,北京全城被武裝了起來,全國各地的駐軍也在陸續趕來「勤王」。蒙古部隊的幾次攻城,沒有討到便宜,最後撤軍。景泰帝也算是「天子守國門」,並且等著「死社稷」了。

當然,明朝真正稱得上「死社稷」的君王,是末代皇帝崇禎。這個,眾所周知,大略說一下。公元1644年,北京城逐漸被李自成的軍隊合圍,在基本無望的情況下。崇禎帝沒有選擇遷都(當然,有被迫的意思),他派人將太子諸王送出皇宮、希望他們扮成百姓模樣,逃過一劫。接著,敦促后妃自盡、親手斬殺幾位年幼公主,斬傷長平公主(就是武俠小說《鹿鼎記》里的獨臂神尼九難師太)。接著,由心腹太監王承恩陪同,披頭散髮,走上煤山上吊自殺,王承恩也上吊自盡,被稱為「君王死社稷」。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明朝的皇帝與這句話名實不符。但這句話,多少也反映了明朝末年,時人的一種心理。

與此同時,這也反映出了明朝定都北京的一些問題。誠如明朝遺民黃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所說:「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敝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江南之民命竭於輸挽,大府之金錢靡於河道,皆郡燕之為害也。」

由此可見,明成祖朱棣奪位以後,為了鞏固地位而遷都,造成的嚴重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魏忠賢不死 明朝至少能多存在一百年 崇禎遺言竟泄露天機
能讓明朝邊將吳三桂投降清朝的一代名妓 陳圓圓有多漂亮
這三個國家爭領土,一國說有中國血統贏得戰爭,另外兩國紛紛效仿
為什麼說清朝取代明朝是歷史的必然性?原因是這樣
鄭和七下西洋既不是為宣揚國威也不是為尋找建文帝,真實原因揭秘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