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評2017諾獎得主泰勒的《贏者的詛咒》:長牙的雞,還是新的範式?

評2017諾獎得主泰勒的《贏者的詛咒》:長牙的雞,還是新的範式?

泰勒獲獎當之無愧。

10月6日的時候,我發了一條微博,算是這幾年唯一一次勉強猜中的諾獎,儘管我已經寫了很多年的介紹。稍後我會更新一篇更詳細的介紹。

今天推送的是一篇舊書評,寫於2007年,評泰勒的《贏者的詛咒》一書。行為經濟學這十年的發展,當然有目共睹,泰勒獲獎當之無愧。

長牙的雞,還是新的範式?

——評泰勒《贏者的詛咒——經濟生活中的悖論與反常現象》

周其仁教授在評價一些解釋反常的經濟現象的理論時,喜歡用一個詞叫「長了牙的雞」,意思是這些理論大多稀奇古怪,頗有嘩眾取寵之意,而無洞悉問題之心。就像「長了牙的雞」一樣,不可一般化,也不能用於解釋其他的經濟現象,尤其是悖論和矛盾現象。周其仁拓展了科斯、張五常這一路的經濟解釋,認為「經濟生活中的悖論和反常現象」不過是由於具體的約束條件限制而造成的。所以重要的是研究真實世界的具體約束條件,這正是科斯反覆強調的。

理查德.泰勒與科斯等人不同,儘管兩個人都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倒是與貝克爾的「經濟學帝國主義」精神一致,泰勒是經濟學與心理學交叉領域的開疆闢土者,把經濟學分析擴展到了心理學領域,當然更確切的說法或許是在經濟分析中重新引入了心理學基礎。泰勒的看法是,一隻「長了牙的雞」也許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但如果有十幾隻甚至更多「長了牙的雞」,那或許意味著一種新的理論範式。

在《贏者的詛咒》這本既有趣又意義深刻的書中,泰勒開啟了這種新範式的大門。這本書的原文最早刊登在《經濟展望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10多年後,泰勒開創的「心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領域已經開出了「行為經濟學」的奇葩。2001年,泰勒的合作者之一卡尼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使得「行為經濟學」進一步登堂入室,成了被主流認可的分支。而作為該領域的開山鼻祖之一,泰勒這本《贏者的詛咒》也成為了經濟學上的新興經典。

「贏者的詛咒」是經濟學上一個著名的反常現象。泰勒舉了個例子說,假如你把100枚1美元的硬幣裝在一個罐子里,然後進行拍賣。出價低於100的,你不肯接受;出價高於100的人會勝出,但他將蒙受損失。這就是贏者被詛咒了。在經典的拍賣理論中,贏者出高價是因為他對拍賣品的估值較高,認為可能會獲取更多的收益。但泰勒以「贏者的詛咒」為例指出:明智的做法可能是謹慎出價,或者保守出價。

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贏者的詛咒」時會使用信息不對稱的約束條件,認為假如信息是對稱的,出價人和拍賣者都知道真實的情況,那麼理性的出價就是100。而之所以贏者出價高於100,恰恰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但這更像是一個套套邏輯,其假設中就蘊含了結論。

事實上,即便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一個人對同一物品的評價也可能不一致。比如你有一張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套票,位置也不錯,別人要出價多少你才肯賣?或者假設你現在要求購這樣一張套票,你願意出多少錢呢?按照傳統的解釋,同一套票的信息一致,因此出價和要價應該是一樣的。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願意以5000元賣出,但卻最高只願以3000元買入。套票的信息完全不變,但因為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對同一物品的估價就完全不同了。新古典經濟學就很難解釋為什麼同一個人對同一物品的出價會不同。泰勒與卡尼曼等人從實驗心理學入手,解釋了人本身就具有這種「害怕失去」的心理,因此會過高估計損失,所以一旦面臨失去一個物品時其估價就會相對較高。

泰勒和卡尼曼把「人們在出售某一物品時要價高於購買該物品的價格」這一現象,稱為「稟賦效應」。「稟賦效應」是一個明顯的經濟學悖論,也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反常現象」。泰勒認為一個反常現象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個能夠做出明確預測的理論,以及與預測相矛盾的事實。例如基於「理性人」假設所構建的新古典經濟學是一個能明確做出預測的理論,米爾頓.弗里德曼對「理性模式」的辯護令人印象深刻。弗里德曼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那篇著名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的文章中雄辯論證到:只要某個理論能做出正確的預測,其假設錯了也不要緊。就好比一個專業的撞球選手,這個選手可以不懂物理學也不懂幾何,但他能擊球入洞,就像他能熟練運用物理學和幾何一樣。所以即便理性人的假設有時候不近情理,但只要其預測結果正確就可以被接受。

新古典經濟學長期以來一直奉行這一做法。對理性假設偶有的質疑,也迅速淹沒在滿世界使用這種簡便分析方法的潮流之中。所以泰勒從理性假設出發,進行了一些預測,但從現實世界尤其是金融市場上找到了眾多與預測不符的事實。除了「贏者的詛咒」、「稟賦效應」之外,還有「偏好逆轉」、以及在跨時期選擇中偏好當期等,這些悖論和反常現象是泰勒作為芝加哥人對芝加哥學派的衝擊,這種內部造反值得重視的原因是,泰勒了解芝加哥學派,知道其問題所在。並且泰勒發起衝擊的方式也相當主流,也更容易「一石激起千層浪」。

例如對於新古典經濟學堅守的「理性人」假設,泰勒通過最後通牒博弈的實驗結果表明,理性假說並不是那麼可靠的。例如,當陌生人或熟人之間分配一筆財富時,例如甲乙兩個人分100美元,當甲的提議被乙拒絕時兩人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乙接受就按照甲的方案來分配。按照理性假設,甲可以提出99比1 的方案,因為對乙而言,1也比沒有好。但是99比1的方案無一例外被拒絕了。事實上,為了「公平」起見,甲通常不會提出99比1這樣的方案,而是會在60比40或者50比50這些方案中徘徊。也就是說,最後通牒博弈實驗證實了人們並不是完全考慮經濟效率而不顧社會公平,這一思想對於政策制定和商業決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將改變他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泰勒正是通過抓獲一隻只「長牙的雞」,然後從心理學上尋求經濟學悖論的解釋,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範式」——行為經濟學。如同科斯開創「法與經濟學」的新領域、道格拉斯.諾思拓展了「新經濟史學」、貝克爾更是推動了經濟學的全面「帝國主義」化,泰勒的工作無非是推動了「經濟學與心理學」的重新融合。之所以說是重新融合,是因為在經濟學創立初期,便是奠基於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理性假說與心理學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

正如道格拉斯.諾思所說的:對於一個學者所做出貢獻的真正檢驗,並不在於他的名聲,而在於他的思想所具有的力量,要看是否能夠真正激勵他人,是否能夠促進新的研究,是否能夠使整個學科充滿生機以及它本身是否能夠長期存在下去……泰勒的研究無疑具有勇氣和開創精神,他促成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並且讓這個學科充滿魅力。

理查德.泰勒著:《贏者的詛咒——經濟生活中的悖論與反常現象》,陳宇峰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35元。

【如果你對泰勒的東西感興趣,歡迎過兩天回來看詳細版介紹。】

其實並沒有什麼打賞

轉賬就更不多見了

反正你隨便吧,因為我也是隨便貼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品販子 的精彩文章:

TAG:讀品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