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十三鬼穴」 ,您真的了解嗎?
針灸「十三鬼穴」 ,您真的了解嗎?學過針灸的都知道「十三鬼穴 ,無論是針灸專業,還是其它中醫專業人士對此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了解也僅限於對穴位的表面知曉,深層次的理解就很難了。
原因在於我們的教材只是在附篇有一「孫真人十三鬼穴歌」,歷代文獻有關「十三鬼穴」的系統介紹很難見到。
孫思邈與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因年代久遠,歷代針灸醫家大都極少涉獵而幾近淹埋;現當代中醫學院數版《針灸學》教材對此亦少涉及,僅見於1957年江蘇省中醫學校(南京中醫學院前身)編寫的《針灸學》附篇「參考資料」中載有「孫真人十三鬼穴歌」。而專題論述者,概未見也。
余以為,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寶貴針灸遺產之一,尤其對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療,至今仍有著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質埋光。
對此,余不揣膚淺,試作初步探討,尚望海內賢達不吝賜教。
一、出處及命名
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醫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風癲第五》,其云:「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又曰:「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 術家秘要,縛鬼禁劾五嶽四瀆,山精鬼魅,並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 ......」
根據《千金要方》所載,現歸納十三鬼穴依次是:
第一針人中穴,名鬼宮;第二針少商穴,名鬼信;第三針隱白穴,名鬼壘;
第四針太淵穴,名鬼心;第五針申脈穴,名鬼路;第六針風府穴,名鬼枕;
第七針頰車穴,名鬼床;第八針承漿穴,名鬼市;第九針勞宮穴,名鬼路(與第五針重名);
第十針上星穴,名鬼堂;第十一針男為陰下縫,女為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曲池穴,名鬼臣;
第十三針當舌中下縫之海泉穴,名鬼封。
二、問題探討
從以上部分引文及對十三鬼穴的歸納中,可以看出這樣幾個問題:
1、儘管十三鬼穴出自《千金要方》,但孫思邈明確說是引證「扁鵲」之言,換言之十三鬼穴不是出自隋唐,而是出自戰國時期的扁鵲學派;作為珍貴的史料,孫思邈將其收入《千金要方》。
2、扁鵲學派反映出中醫學形成的早期階段,其特徵之一就是醫巫不分。對此,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形象的描述:「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
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閑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若。』乃出其懷中藥與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葯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
3、說到扁鵲學派,我們自然想到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有關醫經類著述的記載,共七種216卷:《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九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 由此可知,至少到了漢朝,中醫學已先後形成了三大學派:扁鵲學派、白氏學派、黃帝學派。
可惜的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僅有《黃帝內經》的殘本,余者早已散失。有學者(如李伯聰)經過嚴格考證,得出「扁鵲學派的創立早於黃帝學派」的結論。而中醫學發展到《黃帝內經》階段,顯然已經與巫術分離,如《素問·五藏別論》就明確指出:「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4、唐代大醫孫思邈,是繼張仲景之後的又一位傑出醫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臨床價值,研究其著作者代不乏人,其博大精深至今仍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
慶幸的是,吾輩尚能從《千金要方》保留下來的珍貴史料中窺見扁鵲十三鬼穴之一斑。
5、以「鬼」一以貫之,表明針灸的起源與巫術的某種聯繫。
人類思維最初源於神話,是從混沌中、從萬物有靈中艱難地走出的,上古先民從一開始就把疾病與鬼魅邪氣相聯繫,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認為是鬼氣纏繞,於是利用祈禱、跳神、畫符、咒語等幻術以驅除鬼邪,而十三鬼穴顯然比這要進了一大步——以針灸治療精神疾病,只是形式上仍未脫離巫的印記。
6、孫思邈在輯錄扁鵲十三鬼穴同時,不厭其煩地記述了相類的主要精神神志疾患,如「邪鬼妄語,灸懸命十四壯...... 邪病卧瞑瞑不自知,風府主之...... 邪病大喚罵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 倉公法: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狂走掣瘲,灸玉枕上三寸...... 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等四十餘種精神癥狀與相應針灸選穴治法,內容豐富多彩。
7、從十三鬼穴的流變看,後世據此編出《孫思邈先生針十三鬼穴歌》,首見於明代徐鳳氏的《針灸大全》,其後《針灸聚英》、《針灸大成》均對此歌加以轉載,題為《孫真人針十三鬼穴歌》,但個別穴位與《千金要方》略有出入(如鬼心為大陵穴等),且十三鬼穴前冠以孫思邈(孫真人)之名,有失嚴謹。
8、孫思邈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醫藥學家,還是一位名道。他精通老莊及諸子百家,對金丹仙翁晉·葛洪的成仙術、茅山派第九代宗師梁·陶弘景的服食養性之術深信不疑。曾隱居於秦嶺主峰太白山中學道鍊氣,「精究醫藥,求度世之術」的同時,還有道學著述傳世,如《莊子注》、《老子注》、《存神鍊氣銘》、《龜經》、《孫真人丹經》、《太清丹經要訣》等等。
因而經孫思邈傳承的這「十三鬼穴」便不能排除另一層意義——道教符號玄機。
三、十三鬼穴詮釋
在討論十三鬼穴前,先明確何謂「鬼」?
《說文·鬼部》云:「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故從厶。」這一釋義體現了一個相當古老的觀念。《爾雅·釋訓》云:「鬼之為言歸也。」鬼者歸——謂死人為歸人,換言之,鬼是由人變的,人鬼本是一體。
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如《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 」這個「厲」,指怪異恐怖的大鬼。
古人謂絕後冤屈之鬼為厲。
由此得出對「鬼」的兩點歸納:
一是人鬼同體,鬼與人的死亡及死亡意識有關,鬼只「存在」於人間,是「人所歸」的直接結果。
二是裝扮「鬼象」的巫師(實際還是人)以「驅鬼」的巫術儀式在裝神弄鬼,同樣表現的是人事,只是採取了荒誕怪異的形式。
既然鬼與人的死亡有直接關係,而導致人死的主因是疾病,則先民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鬼氣纏身的結果,所以根據鬼氣纏身的不同癥狀表現,採用針刺或灸療不同的穴位以達到驅除鬼邪之目的。
這顯然是走出巫術的一個歷史性進步,表明巫術與醫術的初步分離,這正是我們討論十三鬼穴的文化意義所在。
下面依次來具體看看十三鬼穴:
1、人中穴,名鬼宮。
《說文·宮部》:「宮,室也。」此統言也,若細分,宮言其外之圍繞,而室言其內。此其一;其二,五音宮商角徵羽,宮,中也,居中央唱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
了解「宮」的含義,再看人面,鼻乃面之中,人中穴居鼻唇溝中央偏上,確切講針刺點在鼻唇溝上1/3處,為督脈所主,與任脈僅一口之隔。
而地氣通於口,天氣通於鼻,人居天地之間,則人中穴乃交通天地陰陽而更藉助於督陽(上1/3處),治閉證厥證足以開竅醒神。
2、少商穴,名鬼信。
《說文·言部》:「信,誠也。從人從言。」聽其言觀其行,人言講的是一個誠字,言為心聲。若邪氣迫肺擾心,必言而無信,甚至譫語狂亂,誠信岌岌可危也。
《廣雅·釋樂》:「神農琴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商乃肺音,稟金秋肅殺之氣,肺經之根,由陰出陽(手陽明),故曰少商。
少商乃肺經井穴,井主心下滿,急刺井穴,主治邪熱迫肺擾心,痰熱驚風、譫語狂亂者,故取少商穴點刺出血,確有清泄肺熱、清心除煩、開竅安神之功。
3、隱白穴,名鬼壘。
《說文·壘部》:「壘,系墼也。」墼,俗謂之土墼,即未燒的磚坯。積墼為牆曰壘。五行中火生土,此「壘」乃未經火生之濕土,屬弱土可知。以此喻足太陰脾經之病大都濕土為患。
隱者,顧名思義有隱匿潛藏孕育含義;色白入肺,指手太陰肺經言;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井穴,脈氣之所出,足太陰脾經屬土,土生金,其脈上於胸與手太陰肺經脈氣相接。
故隱白者,金隱於上是為生金榮肺之象。主治喘滿腹脹,脾虛泄瀉,女子崩漏及濕熱帶下等。
4、太淵穴,名鬼心。
《說文·心部》:「心,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表明心在身體內部中心,心主血脈,心火生脾土,脾土又生肺金,而肺朝百脈,心肺因「土藏」而具有一種強大的互生能力。
更在於太淵在五行穴性中屬土,又是「脈會」,與這「心」「土藏」生理上連為一體。
太者大之甚也,淵者回水也,深也。
故太淵穴作為肺經原穴、脈之大會,起到脈氣深聚的重要作用。對於肺氣虛損及心肺氣虛者,針太淵(補法)是首選穴。
5、申脈穴,名鬼路。
《說文·足部》:「路,道也,從足。」即路在腳下。雲鬼路者,有夜間行走義,病如目疾目盲之人。
申時氣血注於足太陽膀胱脈,故曰申脈。又申者伸也,申脈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為陽蹺脈之起始。蹺者健也,展足則行也。
《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即申脈穴),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頃而已。」故申脈穴主治腿腳拘攣酸軟,並主目疾。
6、風府穴,名鬼枕。
《說文·木部》:「枕,卧所薦首者。」即睡卧時舉薦於頭之物謂枕。風府穴恰位於項部後髮際直上一寸,即枕骨外隆突兩斜方肌間凹陷處。
《會員針灸學》:「風府者,風邪所入之府,腦後之空竅也。」
又云:「有從風門而入者,一中即入臟,為陰中風,險惡已極;有從風市而入者,即陽中風,發半身不遂。心志語不亂,不傷內臟。」故對癲狂、中風舌強不語、頸項強急等,可清熱散風豁痰開竅,是為要穴。
7、頰車穴,名鬼床。
《說文·木部》:「牀,安身之坐者。」這是牀的本義,引申為承物、托舉之器。
車有承載轉動之能,耳前顴側面為頰,下頜骨又叫牙車骨,總載諸齒咀嚼轉動開闔,其用如車,穴當其上,故名頰車。這是就字面的意思。
從中醫角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的精氣充足則牙齒堅固潤澤,而腎的精氣需要胃氣後天之本源源不斷的補充,足陽明胃經乃多氣多血之經,主承載氣血物質如器物托舉一般上輸於面。
名鬼床者,是言其病,臨證見頜面頰腫、牙床腫痛、開闔不利,或面癱口歪,或牙關緊閉、口禁不語,針刺頰車是必不可少之穴。
8、承漿穴,名鬼市。
《說文·市部》:「市,買賣所之也。」即買賣所達之處為市。本義是集市。引申為聚集、匯聚義。
承漿穴位於下頜唇溝正中凹陷處,承是承受,漿指較濃的液體,這個液體主要來自腎水,匯聚於任脈的承漿穴。
按照《黃帝內景經》的解釋,這個漿液由舌下滲透而出,匯於天池承漿穴,再經舌尖舔送至上齶(通督脈),轉繼下流入咽喉而下咽。
這一過程是任督二脈的交接:即腎水——聚至任脈——通督——再從督脈升頂——落漿液於下與任脈相通。承於上而落於下,故名承漿。
所以這個「口中津液匯聚天池」古人用集市作比,故名鬼市。
余本任督交接之論,對頸椎病以頸項僵直疼痛不可轉側者,針刺承漿穴並令患者帶針活動,每有立竿見影之效。
9、勞宮穴,名鬼路。
十三鬼穴之五——申脈穴,別名稱鬼路,前已述及。清朝訓詁大家段玉裁云:「《說文》:路,道也。謂之道路,此統言也;《周禮》:淪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爾雅》:路,大也。此引申之義也。」
勞宮穴亦名鬼路,是取析言及引申之義。
夫淪道川路,勞苦之行也。勞宮者,手任勞動,穴在掌心。
然究其穴性:勞宮乃手厥陰心包經之榮火穴,心包為心之外圍,性屬相火,臣使之官也,位居中宮代心受邪而勞,火經火穴固守至尊之宮,唯此為大也!故本穴主火熱為病。
名鬼路者,言其病猶鬼邪傍身而行,屬癔病精神類疾患,故針刺勞宮有清熱鎮驚、開竅醒神、涼血、導熱下行之功。
10、上星穴,名鬼堂。
《說文·土部》:「堂,殿也,從土。」段玉裁註:「堂之所以稱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沂鄂顯然,故名之殿。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
《釋名·釋宮室》:「堂謂堂堂,高顯貌也。」這是堂的引申義。古有前堂後室之說,堂為正室。
上星穴位於前額正中入髮際一寸處,如星之居上。穴居頭上屬督脈,諸陽所聚,正正堂堂,高顯貌也。
凡風熱上攻,壅塞頭面清竅之病,如鼻塞不聞香臭、目痛不可遠視等,針刺上星有疏通經氣、清熱利竅之功。
11、男為陰下縫,女為玉門頭,名鬼藏。
《說文·艸部》:「藏,匿也。」匿者,隱藏、隱蔽之義。顧名思義,名鬼藏屬人體私處的隱蔽部位。
據李磊《針灸歌賦選讀》註解:「男為陰下縫,在陰莖根部與陰囊相交處正中;女為玉門頭,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陰蒂頭上。」
顯然不是會陰穴(會陰穴乃沖、任、督三脈之會,位於前後陰之間,屬陰陽合穴。)
考任脈為陰脈之海,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鬼藏穴居其內,當主治男女生殖疾患。
《素問》:「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千金要方》給出具體治法:「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可見,該穴以溫通為大法。
12、曲池穴,名鬼臣。
《說文·臣部》:「臣,牽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說文》:「牽,引前也。」很形象地表明臣是引見者,引至君前而事君之左右,謙恭之態如在眼前,確象屈服之形。
深者為淵,淺者為池。
曲池穴,曲者彎曲也,屈肘即見外側橫紋盡頭之凹陷處,形如淺池故名。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穴性屬土,謙謙君子之性也。
《會元針灸學》描述曲池穴為:「陽經有陰氣所聚,陰陽通化,治氣分亦能養陰。」
針刺該穴清熱生津,實具陽明白虎湯之妙。亦可治療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目赤牙痛,以及肩臂肘腕疼痛之循經病症。
13、海泉穴,名鬼封。
《說文·土部》:「封,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許慎在這裡不厭其煩,對封字著墨甚多,指出封即封侯,帝王按爵位的不同等級(公侯伯子男)把土地分給臣屬們。
從土是封的本義;守其制度乃從寸之意,凡法度曰寸。引申為畛域界限,王公曰丘,諸臣曰封,又引申為大也。
海泉穴顧名思義乃海水之源頭,較比它周邊的承漿穴(天池),經外奇穴金津、玉液,稍遠端的曲池穴(池為淺水),唯海泉為大,且位居舌下中點處(舌下系帶兩側靜脈左為金津,右為玉液,海泉居中),如封侯之首,位置作用不可替代,並以法度形式確立,足見其位之尊也,故名鬼封。
有趣的是,海泉穴非正經亦非奇經,也不是經外奇穴,沒有「名分」,竟跨越諸多「畛域界限」而成為人體「大海之源泉」,其中深意,吾輩豈能悟得?
孫思邈《千金要方》引文中明確了此穴的位置與操作:「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如此操作法實屬罕見,乃「活人之術」,閉證、厥證屬陽盛實熱危在旦夕者,海泉穴擔當此任。
正如「十三鬼穴歌」最後所言:「此是先師真妙訣,猖狂惡鬼走無蹤。」
結語
如同評價一位作家的標準主要是看他的作品一樣,《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這兩部大書堪稱萬世寶典,足以確立大醫孫思邈是繼東漢·張仲景之後又一位偉大的醫學家的地位。
據學者考證,孫思邈活了102歲,從醫八十餘年。「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孫氏在長期的醫藥實踐中,深刻總結出為醫者的行醫座右銘:「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治病既要當機立斷,該放膽時一定要放膽,又要謹慎小心,周密思考;既要頭腦靈活變通,不可墨守成規,又要行為端莊,切忌主觀武斷。
回憶三十二年前,余整整花了近兩年時間,強化醫古文與中醫文獻學的訓練,在文字、訓詁、音韻、版本目錄方面獲得了一些常識,為後來的深入研讀中醫古籍提供便利。
其實,關於針灸穴位的名稱問題包含著大學問,如同漢字,這裡面蘊含著大量古代甚至是上古時代的文化信息,誠如孫思邈《千金翼方》所言:「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請事斯語。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無度!
※四肢熱像抹了辣椒水,為何用當歸六黃湯?
※關注這個號,讓您擁有美麗健康的身體
※針灸治療五官科疾病之慢性咽炎
※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看國醫大師鄧鐵濤如何妙用!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