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吃肉少吃主食」成新寵?「反常識」健康做法莫跟風

「多吃肉少吃主食」成新寵?「反常識」健康做法莫跟風

編者按

近來,因為《柳葉刀》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高脂飲食竟可降低死亡率。該研究稱,類似中國等地應多攝入脂肪,少攝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多吃肉,少吃主食」。這一顛覆性研究結論一時間產生了轟動效應,類似「吃主食死亡率高」「放開吃肉活得長」等觀點鋪天蓋地。專家指出,再好的研究也會有局限性,即使上了西方的權威學術雜誌也不一定就是「真理」。目前我國居民飲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這一比例正在不斷下降,根本達不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過60%的水平,其實如果主食適度,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40%,死亡率還會下降。而且無論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都各有優缺點,因此要強調飲食多樣化,吃好主食而非不吃主食;主食應適度控制精加工米面,多吃五穀雜糧,粗細搭配,吃肉喝酒也不能大吃大喝。而許多經過時間反覆驗證過的健康「常識」也不應被輕易否定,往往一味跟風的犯錯大都是常識性錯誤,所以「捍衛常識」也體現了對我們自己的健康負責。

聞唱

近期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兩篇文章,給「脂肪」正了名,還質疑了蔬菜和水果是不是吃「越多越好」,其結果顯示,更高的脂肪攝入與死亡風險降低相關聯。研究稱,類似中國等地應多攝入脂肪,少攝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多吃肉,少吃主食」。研究者稱,該研究不支持以往指南把總脂肪供能限制在30%以下的推薦。這一顛覆性的研究結論一時間產生了轟動效應,類似「吃主食死亡率高」「放開吃肉活得長」等觀點鋪天蓋地。

柳葉刀新研究顛覆公認健康常識, 高脂飲食竟可降低死亡率

上述這項叫作PURE的大型研究包含了來自18個國家的超過13.5萬人,研究者對他們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進行了超過7年的隨訪記錄。結果發現,脂肪攝入最多的人群——脂肪攝入占飲食總熱量的35%,在研究期間的死亡率比吃脂肪較少的人(脂肪攝入佔總熱量的10%)低23%。而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基本相當,甚至吃脂肪多的人群中風概率還更小。

研究人員對參與研究的大多數人進行了血檢,分析了膽固醇和脂肪水平。他們發現,吃脂肪多的人(也是吃碳水化合物少的人)具有更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叫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更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叫好膽固醇)。

而更令人意外的結果是,碳水化合物攝入最多的人群——佔總熱量的77%,比吃碳水化合物少的人(佔總熱量的46%)死亡率高28%。研究者還稱,高碳水化合物會導致一些類型的血脂異常,如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等。

該項研究中,中國人的傳統飲食中澱粉(比如米飯和饅頭)占很大比例,約佔總熱量的63%~67%,脂肪佔17.7%,能量的15.3%來自蛋白質。雖說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一直被認為對心血管不好,但減少脂肪攝入的建議通常都是針對歐美國家人群,因為他們本身都普遍攝入較高的脂肪。而對亞洲國家的人來說,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較高,所以飲食建議應該更關注在減少澱粉攝入上。澱粉攝入過多會升高血糖,容易導致超重和糖尿病,而這兩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該研究作者表示,對於主要吃澱粉的人來說,適當用脂肪替代澱粉會帶來更多健康益處。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各有優缺點,貧困地區人群亟須改善營養不良

事實果真如此嗎?總結起來,根據PURE研究得出的健康飲食應該是:飲食中富含水果、豆類、種子、蔬菜、脂肪和全穀物,限制精製澱粉和糖。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Eric Rimm教授說:「不管你住在哪裡,吃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都是不健康的。」

PURE研究的參與者Mozaffarian博士認為,PURE研究對什麼是健康飲食提供了強大的證據。「我們應該減少澱粉和糖的攝入,多吃脂肪和植物性來源的食物,特別是水果和種子。」

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拉姆斯登和多列克羅兩位學者在同期述評中指出,研究者所指的脂肪主要來源於動物食品,動物食品除脂肪外,還含有鋅、鐵、維生素K和B12等微量元素,以上元素可能是長期食用碳水化合物者的短板。因此,該項研究的結論更有可能是肉類的營養成分糾正了一些貧困地區的營養不均衡。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楊進剛副教授針對該研究結論發表文章指出,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和精製食物才可能是風險增加的原因,而不應把賬全算在碳水化合物身上。此外,不同國家的健康素養不同,也可能會造成混淆。

楊進剛進一步提出,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已基本捨棄了根據各種單純營養素對身體的影響,而是根據食物質量來衡量。無論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都是食物,也各有優缺點。比如,甜飲料也是碳水化合物,但對身體有害;而沒有深加工的全麥或穀物,對身體有益。

在貧困地區人群中,能吃飽飯還是主要目標,肉等各類營養就更成為奢談,因此各種微量元素欠缺是肯定的。在這樣的人群中,衛生保健相對跟不上,死亡率也會高於其他人群,但一般會因為結核、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而死亡,而不會是心血管病的死亡率高。這種情況也與該項研究相吻合。這實際上是暴露了貧窮地區人群營養不良,需要及時改進營養現狀的狀況。據此,楊進剛認為,發表在《柳葉刀》上的這項研究,不大可能影響我國現有的飲食指南。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胡大一教授,則對目前一些媒體的片面炒作深惡痛絕,什麼「吃主食死亡率高」「放開吃肉活得長」這類文章既片面,又絕對化,目的就是要博人眼球,根本沒有剖析研究本身存在的明顯局限性,反而不合實際地誇大其研究結果,起的是誤導甚至欺騙大眾的反作用。

飲食需要多樣化,主食應控制精製米面,合理搭配粗糧

胡大一教授還撰文指出,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新版中國營養指南強調飲食多樣化,吃好主食,而非不吃主食。現在的問題在於:「主食吃多少?能吃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60%以上嗎?肯定不是。我國廣大居民飲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這一比例在不斷下降,根本達不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過60%這種水平。」胡大一教授說,其實,如果主食適度,「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40%,死亡率還會下降!」

主食應該吃什麼呢?胡大一教授給出的建議是:應適度控制精加工米面。這是因為加工過程不但去掉了必需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和膳食纖維,還容易升高血糖。要多吃全麥面、糙米、雜豆,即「五穀雜糧」,粗細搭配,細糧粗做。同時應強調,中國營養指南還明確指出,人們需要和可以適量攝入魚類、禽類和瘦肉,但絕非可以大吃大喝(酒)。

胡大一教授還痛斥了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存在的一種傾向,即對西方各種學術雜誌的盲目崇拜,好像上了《柳葉刀》《新英格蘭》的文章就一定是「真理」,就要推廣執行,這就是當下學術界的「教條主義」與「洋八股」。他舉例說,美國某學會說要吃80mg的阿托伐他汀,在中國做生意的葯企與所謂「學術商人」就高喊80mg,我相信這些人和他們的親屬根本就沒用過80mg阿托伐他汀。這種行為雖然吃不死人,也是要吃壞人的!胡大一教授還呼籲,大家在讀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標題時,要注意常識判斷。其實許多跟風的犯錯,道理都不複雜,都是常識性的錯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秋日天氣漸涼 明星博主示範風衣出街攻略
醫生21年堅持送病人出院回家 和大部分患者成好友
儲祥銀:會展正在帶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北京:500億元授信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監控APP作業、陪同背誦 家庭作業還是家長作業?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