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新媒體管家
「你不說話就沒人知道你有多多多多討厭他們。」
——打死不問路的資深內向性格愛好者黃吉米如是說
1
內向性格的人通過了解自己來了解世界
IT狗黃吉米是一個從不問路的路盲。
以前無論上班還是上街,一本最新版的上海分區地圖冊、一個指南針,總是少不了的。
有了智能手機,地圖冊和指南針是退休了,可你又會看到一個拿著手機,不停對著天空劃「8」字,以便讓手機上的指南針確定方向的人。
黃吉米覺得自己性格內向,但什麼叫「內向性格」呢?
我們通常把那些比較沉默的、不太與人打交道的人稱為內向性格,把性格活潑開朗的人稱為外向性格。
但是,這並不是內向與外向的本質區別。很多內向型人,並不是不擅長與人交流,而是不喜歡。
比如說,黃吉米考慮要不要買Iphone7,明明朋友已經入手,問一下,10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他偏要花半天的時間研究各種測評。
有一項工作,可以移交給同事完成,但溝通工作要花15分鐘;也可以自己做,同樣要15分鐘完成,可他寧可自己手順完成了,也不願跟同事配合。
MBTI16型人格對內向性格的定義是:專註於內心世界,通過仔細考慮資訊、觀點、概念來獲得滿足感,而不是通過與人相處、團隊合作來獲得滿足感。
比如,和朋友的交談中,你聽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或者,你自己在閱讀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哪一個更讓你開心?如果是後者,你很可能傾向內向性格。
當然,沒有純粹的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如果有,一定是在精神病院里。也就是說,每一個正常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內向性格的因素。
GIF/56K
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
——內向性格的赫本說
2
內向型人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嗎?
總體上而言,這個世界對內向型人(特別是男性)充滿了各種偏見。
小時候,媽媽總說:「這孩子,見了生人就躲,長大肯定沒出息。」(內向=沒出息)
上學時,老師說:「其實是個聰明孩子,就是太膽小,以後只能吃公家飯。」 (內向=保守)
找工作,面試官說:「我們需要那種勇於表達自己,積極進取的員工。」 (內向=沒有進取心)
相親後,姑娘說:「太悶了,以後肯定不懂情調。」(內向=無趣)
美國有一位專門研究內向性格的專家蘇珊?凱恩(susan cain),她寫了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書中認為: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相——這一點上,中國也越來越像美國。
所以很多內向型人,都一度很羨慕那些能在人群中高談闊論、在朋友聚會時談笑風生的人,雖然明知那些場面話沒有一句話是走心的。
於是,他們開始屈從於社會偏見,強迫自己從心愛的書里走出來,強迫自己融入那些熱鬧的社交場合,強迫自己與莫名其妙的人強顏歡笑,還美其名曰:改造性格。
一位所謂的成功人士在「成功性格培訓」上,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悟」時說:「我從小就很內向,特別不自信。跟別人說話也是結結巴巴,大學畢業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後來,一個偶爾的機會,我上了這個課,從此我努力改變自己,大膽地跟陌生人聊天,不管會不會被對方嘲笑。今天,我在這裡為大家演講,因為我已經不再是那個孤僻自卑的我了……」
你騙誰呢,大哥!不就是為了賣課嗎?你不是成功地改變了自己,你是成功地噁心了自己。
對於有志改變自己的性格的朋友們,性格理論要對你說一聲「對不起」了。在對MBTI性格測試的結果長期追蹤中發現,16型人格的四對性格特徵中,「內傾——外傾」是最穩定的一對指標。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跟陌生人說不到兩句話就會臉紅的那種,看了當年很流行的卡耐基的成功學書,決心當一名記者,去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
工作幾年後,我遇到了在新聞界小有名氣的他,談起往事,他說:
他一度以為自己成功地改變了自己的性格,直到在一次交流活動中,領導談到成功的內向型記者時,竟然把他列為典型。
那一刻,假想的世界崩塌了。原來,內心深處的那個內向的小男孩,從未離開過自己,只是不知不覺中,他已經長大了,學會如何面對這個不友好的世界!
一個內向型人,也可以吸引那些外向型人追隨你的世界、感受你的魅力——這才是內向性格賦予你的真正的價值。
從「專註內心世界」這一點出發,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內向型人的三個大大的優勢。
3
優勢一:或者喜歡深入思考,或者善於冷靜地觀察
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解析了沃倫?巴菲特的內向性格與他成功的關係。
巴菲特曾說過一句話:「投資成功的秘訣無關智商,你只需擁有一般水平的智慧,剩下的就是抑制自身衝動的性格。」
蘇珊?凱恩猛點頭:Bingo!這就是內向性格的優勢了,它幫助巴菲特堅守這些投資理念,還包括:睿智地堅持、謹慎地思考、善於發現和應對警示信息……
有一類內向型人偏向于思考。與別人交流的時間,省了!與團隊配合的精力,壓縮!專註於自己的世界,專註於發掘現象背後的本質。
還有一類內向型人偏向於觀察。外界的無效信息,屏蔽了!外界的多餘刺激,無信號!專註於自己的感受,專註於那些被人忽視的細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就是內向性格的人可以更專註那些深奧理論或細微感受的原因。
引導男人走向藝術和科學殿堂的最強烈的動機就是逃避日常生活。
——內向性格的愛因斯坦說
4
優勢二:溫和而堅定的管理風格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內向型人不適合管理。
MBTI16性格理論研究者對大量管理人員進行性格測試後,發現內向性格約佔40%,區別並不明顯。
美國建國初期,出現了大量像華盛頓、林肯的這樣內向性格的領導人,蘇珊?凱恩認為:「那時,內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獲得尊重,當時的人們注重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個人所表現出的內心的力量、正直、美德。」
如果說,親和的溝通力、光芒四射的個人魅力,是外向型領導人影響力的來源,那麼,內向型領導人吸引追隨者的「武器」就是:緘默、莊嚴的自信——
你是深思熟慮的規劃者,你不喜歡激烈的衝突,即使有一項偉大的變革計劃,你也總是默默地放在心裡,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一步步推進。
說「摸著石頭過河」的鄧公,就是一位偏內向的領導人。
你是了不起的傾聽者,總是用客觀、描述性的語言風格與下屬溝通。你說話不像外向型管理者那樣富有感染力,但很少給員工錯誤的信號,不會讓員工事後有「咦,哪兒不對勁?……MD,被忽悠了」的感覺。
「你可以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改變世界。」
——內向性格的聖雄甘地說
5
優勢三:追求高質量的、穩定的社交關係
最後一項優勢,讓我們直接挑戰對內向型人的最大的偏見——不善於社交。
內向型人遇到的「不會說話」的苦惱,並非是真的表達能力差。
內向型人心裡感受過於豐富,或者邏輯過於複雜,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反而變得結結巴巴,辭不達意。
而交流就是一門技術,只要智商沒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人人都可以突飛猛進,根本不管你內向還是外向。
所以交流能力不是原因,「內向型人不善於社交」的偏見,是因為這兩種人社交的目的有天壤之別。
黃吉米有一句名言:「我最討厭兩種人,一種是強行搭話影響我看風景的計程車司機,一種是明明不熟,還撒嬌撒得我一臉蒙逼的人。」
內向型人最經典的場景是,和一個要好的朋友聊得像個八婆,猛地插進來一個普通朋友,秒變高冷淑女。
換句話說,他們最討厭的不是社交活動,而是浪費時間的低質量社交。
對外向型的人而言,交流就是他的USB介面,型號通用,即插即用,聊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而內向型的人,從來不相信在酒桌上交流了幾句話,就變成熟得可以穿一條褲子。他們認為,那些人自來熟的人,只是想讓自己在陌生人中顯得更合群而已。
內向型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穩定的親密關係,他們的朋友雖然不多,但走心的朋友一點也不比別人少。
「事實上,我沒有見過多少藝術名流,因為我會害羞。拍攝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害羞。我感覺自己就像是高中時代那樣,與世界格格不入。」
——也是內向性格的Lady Gaga說
6
內向型人如何在這個不友好的世界裡生存?
有一種被社會改造過的內向型人:不了解他的人,以為他外向;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的內向,在他們談笑風生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疏離人群的心。
在無數次熱鬧的聚會中,他們常常覺得自己靈魂忽然飛離軀體,腦中響起中學背過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一句話:「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我TM到底是在幹什麼呀?
對於這個不友好的世界,蘇珊?凱恩在TED的演講中,給了內向型人三點建議:
1、如果你無法像外向型人一樣融入團隊,與其焦慮,不如順其自然;
2、常常獨自到野外去,尋找內心的啟示;
3、最愛的書、電影,自己寫的文章,你可以推薦給別人看一看,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理解你的世界。
關於性格,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也許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作者:人神共奮的李鍘
新媒體管家
※如何治癒不懂情緒表達的中國父親?
※讓你的心更加釋懷
※人們寂寞,是因為不築橋而築牆
※你究竟在害怕什麼?
※我已做到了最好,卻還是感到自卑
TAG:小崔不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