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緣何被武則天處死?
684年,宰相裴炎以謀反罪被捕入獄,朝野內外一片嘩然,許多官員為其申冤辯護。武則天排除眾議,不僅處死了裴炎,還懲處了所有為其講情的官員。裴炎作為託孤重臣,在朝廷內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什麼原因導致武則天決定除掉裴炎,是謀反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舊史稱「寡言笑,有奇節」。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陝西省富縣)折衝都尉。按律制,他本可以輕易地獲取官職,但他卻胸懷壯志,篤志向學,「尤曉《春秋左氏傳》」。之後,他舉明經及第,歷任濮州(山東省鄄城)司倉參軍、御史、起居舍人,黃門侍郎,深受唐高宗的倚重。永隆二年(681年),裴炎由黃門侍郎遷任侍中,主管門下省。永阜元年(682年),唐高宗在東巡東都洛陽之際,命太子李哲留守長安,「命炎與劉仁軔、薛元超為輔。」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監國,裴炎「奉詔與黃門侍郎劉齊賢,中書侍郎郭正一併於東宮平章事,」一同輔佐太子處理朝政,並在臨終之際,「召裴炎入,受遣詔輔政。」唐中宗李顯即位後,裴炎升任中書令,為朝廷重臣。
唐中宗即位後,重用韋後家族,想提拔自己的岳父韋玄貞為宰相,裴炎認為此事不合舊制,堅決反對,引起中宗的強烈不滿。於是,裴炎與武則天密謀,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旦為帝。於是,武則天「常御紫宸殿,施慘紫帳臨朝」,「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武則天把持朝政多年,「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待到後來託孤重臣裴炎被捕下獄、由左肅政大夫(御史大夫)蹇味道和侍御史魚承曄負責審理此案,朝野內外更是一片嘩然。大多數朝臣都主張裴炎是無罪的,「文武之間證炎不反者甚眾」。大臣胡元范認為:「炎社稷重臣,有功於國,悉心奉上,天下聽知,臣明其不反。」武則天則堅持己見,說:「炎反有端,顧卿未知耳。」裴炎下獄後不過10天,就被武則天所殺。
據《新唐書》載,裴炎確有謀反之舉。裴炎為還政於天子,想借武后出遊之機派兵將其抓起來,恰巧當天下雨,太后沒有出宮,事情敗露後,身首異處。《朝野僉載》也認為裴炎確有謀反之心。裴炎為中書令時,與徐敬業等一起合謀推翻武則天,最後招致殺身之禍。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後,裴炎曾寫了一封信給徐敬業,內中只有「青鵝」二字,被人告發後,無人破解二字的意思。武則天說,青字拆開來就是「十二月」,鵝字就是「我自與」也,也就是說「我參加」之意。
於是以此為證據,武則天以謀反罪將裴炎處死。一些學者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武則天之所以殺裴炎是排斥異己。《朝野僉載》雖然成書較早,但虛構成分居多,缺乏事實根據,不足為憑。《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都沒有關於他與徐敬業有所勾結的記載。《通鑒考異》認為關於裴炎謀反之事「皆當時構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實也」。裴炎並沒有和徐敬業等人合謀的跡象。再者,徐敬業等人起兵是以匡複廬陵王為口號,不可能以裴炎為帝。
一些學者指出,裴炎並沒有謀反,其反對武則天改朝換代之舉導致其悲慘的結局。睿宗即位後,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裴炎為效忠李唐王室而屢屢得罪武則天。為了改朝換代,武則天想追封自己的先祖,裴炎進言:「太后母儀天下,宜以至公而不應示人以私。」廢太子李賢死後,李氏宗室中以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年長,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多次勸說武則天將他們殺掉,「以絕宗室望。」武則天向大臣們提出此事,大臣們都不敢發表意見,只有裴炎「獨固爭」,由此武則天對裴炎「愈銜怒」。
影視劇中裴炎形象
後來,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公開打出反武旗幟。裴炎又說:「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令若復子明辟,賊不討而解。」裴炎死後,唐中宗即位大赦天下,而裴炎仍與徐敬業一樣被排除在赦免之列。直至唐睿宗即位時,裴炎才得以平反,被稱為「保義朕躬、實著誠節」,遺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謚號「忠」。
※職場:她不斷結婚離婚,扮演過四次武則天,從不靠男人上位
※古代三百多個囚犯假傳神仙法旨,武則天竟將他們給放了
※武則天的面首是和尚,身邊眾多人也是和尚,為什麼那麼喜歡和尚?
※王者榮耀:武則天體驗服改動後出現致命BUG,天美給個說法!
TAG: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