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好的相機是你手中的那台

最好的相機是你手中的那台

GIF/1690K

「相機最重要的元件,是在它後方十二寸的玩意兒」

——

安塞爾·亞當斯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表示你離得不夠近」

——

羅伯特·卡帕

「所有的照片都是宣傳」

——

馬丁·帕爾

分別出自以黑白風景攝影見長的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知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馬格南圖片社前主席馬丁·帕爾的三句名言,道出了攝影這一「客觀」、「還原」的紀錄方式是一種集觀看、發現、表達於一體的創作行為。

Alex Webb

馬格南圖片社攝影師

Alex Webb, GRENADA. 1979. GOUAYAVE. BAR

若要提攝影,怎麼繞都繞不過1947年由創始人羅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喬治·羅傑、大衛·西蒙四人一同創立的馬格南圖片社(Magnum)。一群桀驁不馴、性格各異的高水平攝影師以馬格南為紐帶走到了一起,並且持續輸出了許多的高質量攝影作品。進入馬格南圖片社的攝影師需要經過嚴苛的篩選過程,而以富有活力和構圖複雜的彩色照片著稱的美國攝影師Alex Webb無疑是幸運而且有天賦的。

Alex Webb, Tehuantepec, Mexico, 1985

1974年,Alex Webb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專業攝影記者,兩年後加入馬格南圖片社,獲得準會員資格,1979年便成為了正式會員。70年代中期,Webb一直在美國南部用黑白膠片拍攝小城鎮的生活,直至1978年,當他開始嘗試彩色膠片後,才挖掘在彩色攝影上的驚人天賦,很快在攝影界嶄露頭角,一發不可收拾。

Alex Webb,INDIA. 1981. Bombay

2016年,Alex Webb將自己從1975年到2007年在墨西哥街頭攝影的精華都濃縮在了《La Calle》系列照片中,記錄下了墨西哥街頭神秘且難以預料的日常瞬間,就像是一出張力十足的戲劇的舞台,多層次地還原了真實的墨西哥街頭。他說,「作為一個街頭攝影師,我要做的就是走去每一個地方,安靜地觀察,和人們聊天,做好準備,堅信下一個街角一定有某個瞬間等待著我。」

Karin Rehn-Kaufmann

徠卡畫廊全球藝術總監

Leica Gallery NRW

相機中的「奧斯卡」,必然屬徠卡。被稱為「新聞攝影之父」的布列松曾說,當他在職業生涯的開始發現徠卡相機時,「它就成了我的眼睛的延伸,自從發現它以後,我就再沒與它分離過」。然而,「不要以為買了一部徠卡相機以後,你就能拍出和世界上最好的攝影記者一樣的照片」,「好照片不是相機拍出來的,而是拿著相機的人拍出來的」。徠卡這個名字代表著特別的攝影文化,1976年,徠卡在德國的威茲勒成立了第一家徠卡畫廊,為優秀攝影家創造了通往世界的全新出口和空間,定期的攝影展與沙龍活動,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理想的社交場所。如今,世界上已經有了18家徠卡畫廊。

飛行員卡斯特爾Wulf-Diether Graf zu Castell站在他的飛機上

Karin Rehn-Kaufmann女士是徠卡畫廊全球藝術總監及首席代表,負責管理全球18個徠卡畫廊。2015年她策劃的「飛越中國」航空攝影展,一個獨一無二的攝影展,精選了60多幅分別由原漢莎航空公司飛行員卡斯特爾和德國當代攝影師艾施拍攝的中國照片,新舊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用飛行員的獨特視角探索和發現了中國。

Mark Lubell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執行主席

「馬格南宣言」展覽在ICP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由羅伯特·卡帕的弟弟、著名攝影師康奈爾·卡帕為紀念「臨死之前還不忘按下快門」的哥哥而於1974年創立的,世界領先的攝影和視覺文化機構。ICP無疑是康奈爾·卡帕留給人們最大的成就和遺產,在過去30年中舉辦了超過700個攝影展,向人們展示了超過3000名攝影師的作品,彙集攝影師、藝術家、學生和學者共同創造和解讀與影像相關的各個領域。

Access to Life

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執行主席Mark Lubell曾擔任馬格南圖片社總監,2008年起發起以「Access to Life" 為主題的項目,8位攝影師拍攝記錄了全球基金會幫助抵抗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的宣傳活動,成功籌款10億美元,用於為全球艾滋病毒攜帶者提供抗逆轉錄病毒的藥物。在此之前,Mark Lubell舉辦了攝影展歷史上訪問量第二高攝影展覽「這就是紐約-攝影的民主性」,其創辦的網站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訪問量高達20億,並向慈善機構捐助100萬美元籌集的捐款。

劉香成

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的唯一華裔

1980年,雲南。年輕的朋友。

作為攝影界的行尊前輩,攝影師劉香成頭上頂著許多光環:《時代》周刊首位駐華記者、美聯社首席記者、唯一獲得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的華人、1983年的攝影集《毛澤東以後的中國》一版再版影響至今……光環的亮度,視乎每個人體內的能量。外交部新聞司做過統計,1970到1981年間,所有在西方發表的關於中國的照片中,有65%署名劉香成。官員甚至提醒他:劉先生,以後請不要那麼努力工作。

1977年,上海,小學生正在扮演班級理髮師為彼此理髮

劉香成出生於香港,50年代中期來到福州,9歲(1960年)回去香港,因為「世界五分之一的故事都在那裡」,而選擇回到中國。1978年,他成為首位駐華記者,被《時代》周刊派往北京。「劉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舉終結了此前西方的中國影像:他追蹤這個巨大國家在毛澤東逝世之後的龐然騷動,這騷動,不但大幅度改變了中國,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與能量,改變世界。」陳丹青曾這麼評價他。

盧浮宮,蒙娜麗莎前的參觀者

Alex Webb、劉香成、Mark Lubell、Karin Rehn-Kaufmann四位攝影界權威人士,最近因為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聚集到了一起。當下,影像文化發生了改變,我們身邊隨處都是拿著手機而不是相機來拍照的人。十年前,智能手機剛剛興起,那時的手機拍照僅僅是人們隨手記錄生活的一種工具。而隨著手機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智能手機在全球的普及,使用手機來進行影像創作的人群得到極大的拓展與豐富,手機攝影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個人的娛樂方式,更是成為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

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昌竹將同四位權威人士聯手,作為「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的終審評委,邀請你將手中的華為手機變成你最好的相機,拍出你最有創意的照片,探討新一代的影像文化。就像美國知名攝影師Chase Jarvis說的,「最好的相機是你需要時就在你身邊的那台」,如今我們身邊最離不開的便是那台能拍照的手機。

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

我們每天都在用手機拍照,映射我們的生活,尋找存在、自嗨、分享、打卡、炫耀、講故事……這就是我們手機里的世界,這也是我們在今天的世界表現自我的方式。

「自拍與自畫像」 參賽作品:自嘲人 參賽者:CLOUIN KIM

華為和徠卡的合作,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2016年的P9便已搭載徠卡鏡頭,重塑智能手機拍照體驗。而後的P10更是擁有三顆徠卡鏡頭,被贊為「人像攝影大師」。近日,華為攜手戰略合作夥伴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啟動了「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首次提出的「新影像」Next-Image概念,倡導消費者關注生活,享受樂趣;零門檻限制,自由創作,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與感動。

「我在現場」 參賽作品:Just dont quit 參賽者:Eugene B . Geronimo

「@所有人」 參賽作品:城市流浪者 參賽者:洋馬兒

對於攝影師而言,最好的照片永遠是下一張;對於手機用戶而言,最好的拍攝體驗永遠是下一代。「新影像」Next-Image,強調創新精神,探索手機影像領域的未來可能性。 「新影像」之「新」,指新的影像群體、新的採集工具、新的視覺內容、新的傳播方式以及新的互動反饋等。不只是「照片」,而是「影像」,也是因為隨著技術的革新,「影像」Image的含義從傳統的靜幀照片擴展至了多樣的視覺體驗。「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作為「華為新影像發展計劃」的一部分,以手機鏡頭為起點、先進技術為驅動、獨特風格為支撐,與全球手機用戶以及產業夥伴一起,共同探索下一代影像文化的可能性。

點擊觀看「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視頻

「2017華為新影像大賽」共設置七個參賽單元:「@所有人」、「你好,生活!」、「自拍與自畫像」、「地理位置」、「我在現場」、「九宮格」、「時間線」,不同的參賽單元側重在不同的範疇,邀請我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體驗生活,對於「自己」的認知,對於「他人」的認識,對於「在場」的感知,對於「時間」的把控,對於「故事」的解讀,對於「地點」的發現......

你好,生活!

「你好,生活!」 參賽作品:水中花 參賽者:思維

生活方式是個永恆的話題,日常休閑、寵物萌寶、家居裝飾、運動娛樂、創作收藏等衣食住行相關的生活取向都可以成為這個單元作品的創作方向。通過影像的記錄,彰顯自己以及所觀察到人們的生活與興趣。特點與特色、味道與風格將是此方向表現的評判標準。

九宮格3×3

「九宮格」參賽作品:城市之籠 參賽者:燃燒的雷峰塔

九宮格是有獨特表現力的呈現形式,以9張畫面組合的系列影像,9張作品可單獨具有意義也可以純粹為完整組合中的元素,可以是形式感的組合(顏色、形狀、結構、光影等),也可以是故事性組圖(完整線性發展的故事或散點式描述又或者是9個不同的故事場景瞬間),甚至可以是多種表面無關聯元素的採集組合以表達創作者的個人情緒和感受,具有一定整體性為此類別的重要評判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倉 的精彩文章:

在沒有可樂的年代,人都是靠這兩種飲料熬過春夏秋冬的
回到1942年,看看當年的《紐約時報》如何從無到有
榮獲iF獎的健康電子煙,抽起來比香煙更酷
在包羅萬象的柏林,遇見理想生活
東京這本沒有內容只有封面的雜誌,竟然已經發行了30多期

TAG:良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