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動,就像現在的我和你

互動,就像現在的我和你

各位,新搬到這個賬號已經有一陣了,許多同學說之前賬號有很多內容不方便查閱,所以現在開始在這個賬號重新發布整理,之後會根據類別加入菜單欄方便大家查閱。

如果不拔智齒,我一周前就發了這篇

叫我Andrea:

長句子:句子太長了 聽到了後邊 就忘了前邊的內容 並且聽不出邏輯結構 謝謝老師

「叫我Andrea」同學你好,

其實,你所描述的現象,不止是會出現在聽力中——閱讀中也完全一樣:也就是句子太長,剛讀過去後面就忘了前面講的什麼。顯然,無論是閱讀還是聽力,作為「輸入」型考試,這一類由於「句型結構不熟悉而導致的需要讀兩遍、聽兩遍」的句子,常被稱為「二遍句」(其實「二遍句」有可能需要讀或聽三遍甚至更多才最終搞懂,數字「二」只是命名方便而已)。究其原因,這些句型都屬於「在知識上了解但不熟悉、不能運用」引發的後遺症。

知識「從未知到已知」,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同學們對這個過程感知很深(甚至很熱衷,想想我們是不是都特別喜歡背誦生詞——內心中甚至還偷偷的希望自己能記住幾個特別生僻的辭彙),這正是因為「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能產生充沛的成就感。但要把知識「從已知到熟練」也需要大量的學習和訓練,這個過程成就感就更少得多,因而同學們往往不願意去操作(想想看,我們都願意背誦生詞,但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嘗試將背過的生詞用到寫作/口語之中去呢?)。麻煩的是,對於閱讀和聽力這種客觀輸入型的考試,對語言的要求「不但要求理解正確還要求理解速度」,看來我們免不了專門花時間對於知識「從已知到熟練」進行專項訓練。(口語和寫作這類主觀輸出型考試,當然也在乎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再探討,在此按下不表)

一個常見的將知識「從已知到熟練」的訓練方法是純粹的刷遍數。譬如,我常會建議同學們每天早上起來要晨讀。晨讀時,我們要大聲朗誦不是陌生的完全讀/聽不懂的句子,卻是那些閱讀時能讀/聽懂只是沒有辦法一遍就讀/聽懂的句子

晨讀時,一般需要大聲朗誦同一個句子五十遍左右,大家對這些「二遍句」會有的感受的變化:從(1)「這是什麼鬼,怎麼會有人這樣說話,實在太彆扭了」變成(2)「其實這樣說倒也湊活可以」再變成(3)「嗯!就該這樣說才順溜,真舒服啊」。記得每天都要複習才行,只有複習的時候每次第一眼看這句話都直接躍到第三階段,才說明知識真的開始熟悉起來了。

*儘管收集難句有一定的工作量,但我們很有必要將那些長的、難的、需要聽兩遍甚至更多才能聽懂的句子收集到微信上【答題2提及此話題,此為鏈接】。

*我知道會有同學抱怨微信轉錄的錄音不清楚,但如果你真的足夠熟悉,聽的遍數足夠多,那麼微信錄音的清晰度也是足夠的(對大腦的刺激也是足夠的)。想想看,你會發現我們其實從來不會抱怨微信的中文錄音不清楚

加油練習吧,記得我說的這句話:熟悉老知識與學習新知識一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

另外對於你的問題,就是應該學會根據邏輯關係詞來進行預聽推測。這一方面能幫助我們正確推測後文的含義(譬如我們在文章里聽到「nevertheless」,就能推測出後文的感情色彩與前文並不一致)。另一方面是能建立已聽內容的粘連關係,使得我們能夠記住已經聽過的內容,不至於馬上忘掉。只要是客觀性的輸入型題型,都應該有類似的學習方式,閱讀如此,聽力也是如此。

* 正因為閱讀與聽力的訓練方法中有諸多相通之處,我還曾經做過這樣一件自以為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流傳並不廣泛):就是把托福的閱讀原文找人錄成聽力音頻,這就使得我們能用同一個材料先進行聽力練習再進行閱讀的學習,一箭雙鵰。在《新托福真題詳解-閱讀分卷》的光碟中。

謝謝「叫我Andrea」同學的提問。我以後能叫你A同學么?(裝傻臉)

齊兆賢 ???:

不知道怎麼備考。。還有,買的書太多,太亂,不知道先從哪裡開始了

齊兆賢同學你好,你是韓國人么?後面的韓文我不會念,@王甜老師說不定會。

你說不知道「如何備考」以及「買的書太多不知道如何使用」,但顯然我沒法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每個同學的基礎不同,自然最恰當的備考策略也不同,與其特別寬泛地詢問別人一個無差別的備考建議,還不如先從「測試」開始

測試,是為了了解自身情況、明確學習目標而必備的「先導動作」。很多同學都有畏難的情緒,特別是聽力這個單項,一旦發現考試材料比較難、一開始聽不懂就不願意做題測試,總想著「我的水平太低了,還是先從聽寫開始」(甚至是背單詞開始)。這是錯誤的。沒有人如我們自己一樣了解自己,想要制定一個良好的學習計劃、知道該如何著手準備考試(如你剛剛所問的那樣),必須先了解自己現有的知識圖譜與對應缺陷。這種知識缺陷不是想像出來的、自以為是的,而是要真實的、腳踏實地的從測試題中看到的缺陷。

常用的測試材料有很多,比如說官方指南OG、在線測試題TPO、TOPC、PBT等等。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名詞概念,就去Google上搜一搜,其實都是由托福官方給出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材料,其中前三者是新托福的題目。如果實在覺得太難,就可以採用PBT的題目。

由於大家不容易了解PBT的特點,我來多說幾句。說說為什麼它值得使用

PBT的聽力一共分為三個section,分別是Part A、Part B、Part C。

Part A的部分結構顯得特別簡單,只是一男一女各說一句話,接著就馬上就要做題了。如下:

M:How s that project in your economics class coming along?

W:I just put the finishing touches on it this morning.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put the finishing touch)

(a) . She has completed her project

(b) . She needs some help finishing the project

(c) . Her economics class no longer meets

(d) . The man should not touch the project until it is finished

這種題目對於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同學有奇效。其實很多同學在做新托福的聽力考題時,有很嚴重的注意力集中問題。(同學們也不是主觀上就不想認真聽,就只是簡單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對於這種同學,一方面我們要鼓勵並說服他們努力認真地聽,鍛煉注意力;另一方面也的確需要給他們一些材料:比如Part A對注意力能力要求最低,算是循序漸進。

更重要的是,Part A因為是兩人各說一句話後便直接考題,所以考點往往特別精準。這對水平比較低的同學用於來收集考點單詞或者專門練習聽某一個考點句型也是相當有好處的。

Part B的部分相對會比Part A更長一些,可以算是Part A的加強版。

M:One of the most common questions we ask about people s behavior is why. Why she say this? Why he do that? Sometimes the reason is obvious, for example, someone is driving down the street, the light turns red, they stop, why?

W:Because they have to, legally I mean.

M:Exactly! In this case the reason is obvious, so we usually don t question it. But when the reason is not so obvious and especially when the behavior could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we ll more likely to feel a need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sts have a term for this, for the process of explain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it s called causal attribution. And one theory suggests, there s a pattern in the way we go about attributing causes to people s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reasons: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Again, Lisa, say you re driving down the road and all of a sudden some guy turn into the lane right in front of you, and you have to slam on your brake to avoid an accident. How do you react?

W:I ll probably get very angry.

M:Because....

W:Well, he s not paying attention, he s a bad driver.

M:So you automatically attribute the driver s behavior to an internal factor. He himself is to blame because he is careless.

W:So if I said it was because of heavy traffic or something, I d be attributing his behavior to an external factor, something beyond his control.

M:Good. Now how do you usually explain our own negative behavior?

W:We blame external factors.

M:That s right.

1.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discussion?

(A) Judging people s behavior.

(B) Common causes of anger.

(C) Changing people s attitudes.

(D)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behavior.

2. According to the Prof, when are people likely to try to explain someone else s behavior?

(A) When they re unable to control the person s behavior.

(B) When the causes of the behavior are obvious.

(C) Whe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behavior are unpleasant.

(D) When the behavior is expected.

3. The Prof mentions an example of a driver who stops at a red light. What does he use the example to demonstrate?

(A) It s not always clear why people behave in certain ways.

(B) People usually blame others for their mistakes.

(C) Certain conditions cause drivers to behave strangely.

(D) The reason for some behavior is obvious.

4.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how do most people explain their own negative behavior?

(A) They usually accept responsibility.

(B) They blame factors beyond their control.

(C) They complain about their personal problems.

(D) They compare their behavior to the behavior of others.

Part A是兩人各說一句話後馬上做一個題目,而Part B則是個conversation——兩個人大概各說三五句對話然後完成四五個題目。這部分適合成績略微高一點、能力略微好一點的同學進行繼續的訓練。依舊是這樣,對話後面有題目,對測試來說非常有幫助,算是Part A的一個擴充擴展。

Part C部分可以理解為新托福lecture部分的縮減版——大概是一分多鐘的一個演講的段落。老托福的Part C部分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是:已經有先前二三十年的被研究的過程,也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整的練習體系。譬如,老托福聽力的聽力文本往往會非常精準,不容易出現差錯;也有特別完善的題材分類體系。其二,Part C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有切分節點,我們可以從音頻里任意地找到特定的聽不懂的句子來反覆多遍的聽。所以說作為一個練習材料,part C已經被大家分析的非常透徹,我們可以坐享其成。

PBT的聽力材料暫時介紹到這裡,我們繼續往下說你的問題。

在已經進行完測試後,你就應該對自己的知識缺陷有所了解,單詞發音不熟悉就該選擇帶光碟的聽力辭彙書(這個我就不再推薦了,俯拾皆是);有特定的題材不熟悉就應該選擇分類辭彙進行學習(張紅岩老師的分類辭彙挺出名的可以考慮);如果發現是做題技巧上的問題,可以就著新托福的真題選擇《新托福真題詳解聽力分卷》一書,李達老師的思路很清楚,你可以跟他聊一聊。

真題題目做完之後模擬類的題目也很多,朗文有一些模擬題(材料不難但長度比較超標)、DELTA(題目普遍偏容易)、巴朗(有個別題目出的不規範)。模擬題各有優缺點,把真題做完之後再考慮使用。當然也歡迎你參加我們的培訓班。

像聽力這種考查硬實力的科目,當然主要是同學們自身的努力,老師更多的是「1)描述正確的方法,2)構建一些可能的框架,3)找到一些額外的重點」,希望能幫助大家節省一些時間(如果你想詳細了解老師的作用可以讀一下如下鏈接的最後一個回答)。

謝謝韓國的朋友對我的支持,咱們就不擁抱了。

燕燕于飛:

聽個2.3分鐘,就聽不下去了語速快,辨音慢,跟不上

于飛同學,我在前文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鏈接如下【問題2】

我叫----

我的問題如下:

1.一遍總會漏掉信息,一般第一遍只能聽懂百分之六十,第二遍百分之八十。2. 有時教授的講座比較口語,會有倒裝,或者一個長句子分成了好幾節,反應過來需要好幾秒即使沒有生詞,見下面截圖。反之,如果是一個很規矩但是很長的從句一般倒是可以聽出來。3.雖然生詞可以控制在5個以內,但是總有個別短語聽不出來影響長句子的理解。4.一個超級長但是沒有生詞的句子,我看一遍就能把握住核心,但是聽起來就會比較繞,反應過來大半天。「Interglacial periods are, typically periods of time between Ice Ages, when the climate warms, and the glacial ice retreats for a time, before things cool off again and another Ice Age begins.」陰影部分的句子雖然超級簡單,但是我是聽了兩遍才明白,半句半句的反應不過來。5,極少的情況下會有連讀聽不出來,比如if you就聽出來個fiu.但對文章理解不會有太大影響。6.當一個教授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互動都是自己balabala說時,語速太快就跟不上了

----同學你好,你的問題很多,但我仔細看了一下,與之前我回答的幾個問題有類似的地方,建議你看我問題的回答之前,先把如下兩個回答讀一讀,我盡量在給你的回答中不再重複已經說過的內容。【問題1】【問題2】

關於你的問題一,其實如果每聽一遍都能多聽懂一些內容,那麼多聽懂的部分就不屬於知識性的問題,僅僅屬於熟練度的問題。不知道你的60%和80%是如何計算得到的?如果如我所想,你有清楚的標記而得出,那麼這將是一個非常好的複習材料;第二遍所多聽出來的20%,應該被單獨拉出來做熟練度訓練,這一點我在前文也提及過。

另外關於你所提及的會遺漏掉信息,事實上也是個偽命題。哪裡有人能夠聽一遍內容就完全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呢?所以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所遺漏的信息是否文章主幹,是否會影響其他信息的粘連或附著,還有所遺漏的信息是不是考點等等。如果你對我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後面的事情做起來也就方便了,無非是專題訓練而已。沒有什麼比有的放矢更令人愉悅的了

關於第二個問題,這句話的難點其實並不突出,我跟你一起來分析一下。

「Interglacial periods are, typically periods of time between Ice Ages, when the climate warms, and the glacial ice retreats for a time, before things cool off again and another Ice Age begins.」

Interglacial這個單詞本身可能略難一些,但正如我在前面的回答中所說的,困難的專有名詞並不意味著我們全都需要背下來,因文章中必定有解釋,這裡明顯用be動詞做解釋。

另外如果你了解詞根的知識,應該知道inter- 表示「在……之間」的含義,intercept、interest等等,我就不再多說了。這句話在理解的時候,可以簡單以每一次停頓為間隔去理解每一個意群,事實上在這些意群之間,關於時間的核心概念一直貫穿其中,譬如」Interglacial periods are」中的「periods」, 「typically periods of time between Ice Ages」的「time」,」when the climate warms」中的「when」, 「the glacial ice retreats for a time」中的「for a time」 , 「before things cool off again」中的「before」, 「another Ice Age begins」中的「begins」,仔細思考一下是否都與時間相關,當你了解這些與時間相關的詞之後是否能了解到原句是以時間為中心展開的,這對於我們聽懂原句很有幫助。

現在我們再來聽一遍吧:「Interglacial periods are, typically periods of time between Ice Ages, when the climate warms, and the glacial ice retreats for a time, before things cool off again and another Ice Age begins.」

關於第三個問題,如果在整個文章只有5個以內的生詞,那麼單詞早已不是你的問題了,個別短語聽不出來也可以根據上下文推斷得出本句的含義。你能不能靜靜想一想,那句你認為由於個別短語沒有聽出來而影響理解的長句子與上句和下句的關係是什麼,是並列么,還是遞進、轉折、因果、比較、目的等等。了解到這些關係,是否能夠幫助你正確推測那個句子,這是聽關係的能力,是正兒八經的聽力能力。想想我們跟廣東人說話,時常有個別片語不通用,「點解」我們能聽得懂呢(你看的出來我又在耍小聰明了)。當然了,從另一方面來講,提高片語能力也顯得額外必須,試試背誦如下這個材料:ESSENTIAL IDIOMS IN ENGLISH。

第四個問題是熟練度的問題,我前面討論過就不再多說了。另,作為一個閱讀老師,我從不認為讀一遍就把握住核心是什麼得意的事情。托福考查諸多瑣碎的細節,所以一遍就把每一個細節全部讀懂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任何一個句子只要不是一遍全部讀懂,都應該額外做訓練。今天我們是以聽力為主,我就不多說了。

第五個問題,這種現象當然存在,做精聽時也應該完全聽出來、分辨出來。我們可保不准它什麼時候對原文理解有所影響。切勿因小失大。

第六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多說幾句,作為一個Lecture的開始部分,教授會跟學生會產生一些互動:這既可能是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也可能是嘗試理清一下本節課的概念。既然是互動就有互動的論述中心,作為一個聽眾,就容易抓住這個中心,把相應的內容聽懂。而當教授進行長篇論述時,儘管他沒有跟學生互動,但他在論述這些內容的時候一定在嘗試與他的聽眾互動。想想為什麼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有一些觀點要舉例子而有一些不?為什麼我們會在擔心聽眾聽不懂或者不贊同我們的時候,舉例子、說原因、講結果、甚至作類比?這些論證的過程正是作者嘗試與聽眾交流互動的小心思,我們的目標是清楚的聽到教授所做的論述過程是什麼,當你能清楚的了解他的每一個論述話題,知道他的每一個論述過程,事實上你就已經完成了與教授的互動。

是的,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就是這麼奇妙。

就像現在的我和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勇 的精彩文章:

TAG:文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