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研製一殺器 配殲-20可看穿F22偽裝
在談到中國軍工的飛速發展時,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在涉及電子設備的領域進步最為迅速,尤其是在航天電子元器件、機載航電設備、雷達技術等方面,中國充分利用了後發優勢,目前已經成為世界頂尖水平。軍事專家表示,在中國後來居上的軍用電子領域,雷達技術是尤為突出的成就,近年來中國研製了多款先進雷達,不光裝備中國軍隊,而且還積極出口國外,甚至連性能一流的反隱身雷達都大方出售,這足以說明中國雷達技術的先進性。最近又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中國兵工集團成功測試了「太赫茲雷達」樣機,該雷達能夠穿透飛機外表的複合材料和隱身塗層,這意味著該雷達具備發現隱身戰機如F-22和F-35的潛力。
軍事專家表示,太赫茲是一種數量單位,太赫茲電磁波的範圍在0.1到10太赫茲,介於紅外電磁波和微波的頻率之間,這種波長的電磁波能夠對隱形戰機的塗料進行有效穿透,還能穿透等離子,這就賦予其非常優秀的反隱身能力。我們知道目前全世界的機載隱身技術主要有三種,其中氣動外形隱身和隱身塗料是最成熟的隱身方法,包括中美五代機都大量應用了類似技術,而等離子隱身則是蘇聯/俄羅斯孜孜不倦追求的隱身技術,目前距離實用化還有很長路要走,而太赫茲雷達對於上述所有隱身手段都能夠「一眼看穿」,可謂是隱身戰機的「剋星」。
如果中國成功攻克了太赫茲雷達的關鍵技術,將在軍事上有著巨大作用,該雷達屬於長波雷達,傳統的長波雷達雖然對於隱身飛機探測性較好,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尺寸過大,而中國新型太赫茲雷達則克服了這個難題,不必安裝在機首的傳統雷達區域,而是可以分散安裝在機身的蒙皮之下,這樣一來就使得飛機能夠對四面八方進行無死角偵察。俄羅斯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未來肯定將會在殲-20上測試這種新型雷達,甚至不排除將在六代機上使用這款雷達。
專家指出,太赫茲雷達這種無視障礙物的優異穿透性不僅在空戰中有重要作用,在海上和陸上作戰中也有用武之地,未來可在反潛巡邏機甚至低軌道雷達上安裝太赫茲雷達,對潛艇或地面偽裝的重要目標進行偵察,可以直接穿透目標上方的隱身塗層、海水或者泥石,直接對內部的鈦合金、鋁合金等材料產生特殊反射,從而讓敵方精心隱蔽的重要裝備無處可逃。據悉,中方研究人員下一步將在預警機上測試太赫茲雷達,配合傳統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有效提高預警機的反隱身預警能力。在此之外,在軍用保密通信領域,太赫茲技術也有很大的潛力,未來很可能將成為太空通信的主要手段。
(觀察眼)
殲20半年已交付10架以上!生產線用一流技術
在建軍90周年內蒙古朱日和演兵場的沙場閱兵和前期閱兵預演中,殲20戰機五機編隊便頻頻亮相各種媒體,令媒體驚呼:殲20終於王者歸來。但五機編隊更多意味著什麼呢?
筆者認為:首先已經開始成規模小批量產:因為,其一通常能組成五機編隊進行飛行訓練,則說明有與五機編隊數量大致相當的備份機存在,那大致可以推測出,目前在編的殲20小批量產機交付的數量在10架以上。
其二,近日國防部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指出殲20戰機已經列裝,據坊間人士介紹,新型號飛機首批交付空軍,一般首先交付的是空軍試訓基地,而基於這個因素,而且編隊飛行訓練的拍攝時間點在90周年朱日和大閱兵之前,基於小批量產的進度考慮,其目前量產機產量應該在10-20架間。
其三,列裝服役,意味著殲20已經達到了全包線狀態,這是不言自明的,未達到設計目標和全包線狀態的型號飛機,是不可能量產交付空軍的。而全包線狀態,意味著光傳和飛火發一體控制系統及發動機都已經達到了適配狀態;而至於EODAS和EOT等光電雷達系統,應該已經達到了完工階段,不再做大的改動。至於火控雷達,應該已經完成量產型號機需要達到的時間節點目標。
其四,小批量產,意味著在氣動布局和控制舵面及進氣道方面基本已經成熟,後續只是上量的問題。
其五,近日亮相首飛的2021號原型機,說明的是,後續量產批還有更換新型雷達的目標節點,新型的雷達罩,說明其體制更新,有可能從過去的砷化鎵T/R收發組件單元體改進過最新的氮化鎵T/R收發組件單元體。
其六,2021號原型機是否換裝發動機的問題,是值得從中探究一二的,現在網上爭議不斷,留待時間的證明吧!
其七,在短短的半年時間中小批量產10架以上的殲20量產機,說明殲20的量產能力不小,估計進入量產後,其生產能力可以期待;據介紹,殲20的量產生產線採用了脈動生產線,其類似於一般工業上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而同為採用脈動生產線的F35戰鬥機,目前其年產已經近百架,而殲20明年的量產架次,隨著脈動生產線的開啟,也可以期待一二。
(利刃軍事官方號)
殲20如虎添翼!中國軍備關鍵材料將成功問世
近段時間,中國石墨烯技術成為了軍迷們關注的焦點,世界上各個領域的精英也都來到中國交流學習。首先是前段時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13所攜手中科院某重點實驗室,成功的將石墨烯太赫茲探測器的工作頻率提高至650GHz,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石墨烯外差混頻探測,為太赫茲立體成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再次是9月26日,我們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員和薛群基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塗料------這層石墨烯"防腐外衣",有望讓鋼鐵裝備材料"抵禦"來自熱帶海洋或其他環境下高鹽、高濕及高溫的侵襲。
據悉,我國擁有高達2000億元的防腐塗料市場,其中重防腐塗料需求年均增速超過20%,如今國產石墨烯"防腐外衣"的成功問世,將改變我國重防腐塗料被國外產品壟斷的市場格局。同時由於石墨烯還具有高導電性、高強度、超輕薄等特性,石墨烯在航天軍工領域的應用優勢也是極為突出的。
我們知道,石墨烯還有很多其他優秀的特性以及它的堅硬程度等等,也讓它成為了從學術研究轉化到實際應用最快的材料,而在軍工領域,它還可作為隱身材料,為生產五代機和隱形戰略轟炸機提供必不可少的硬體耗材。同時,由我國研製的石墨烯防彈材料防護能力比鋼材強10倍,可用來製作防彈衣、防彈板等 ,對於作戰人員甚至是坦克、裝甲車、直升機的防護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此外,在一般情況下此類重要軍事裝備材料的技術成果我們不會隨便公開,然而在剛剛舉辦不久的北京航展上,中國自主研發的五代機石墨烯吸波條也高調亮相,這更讓國內外媒體對中國的雷達吸波技術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事實上,從殲-20不斷公開亮相的事實來看,中國的雷達吸波技術應該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隨著我國石墨烯技術應用的不斷發展,殲20、轟20等大國利器必將如虎添翼,可以更好的來捍衛祖國的藍天白雲。
而在知識產權方面,到2012年,我國石墨烯論文數量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2016年全球石墨烯專利數據顯示,排名首位的依然是中國,之後是美國、韓國、日本。所以,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石墨烯領域的領跑者,一旦這項技術走向成熟,中國就可能成為未來高端複合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等領域的引導者和規則制定者,擺脫西方國家的壓榨,真正主導自己的命運。
也許是看到了中國在這一領域取得的耀眼成績,目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都開始主動請求與中國在這個領域進行合作。沒錯,中國如今已是世界上軍備科技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早已不再是模仿者,而是世界級的創新者。而我國之所以敢於公開石墨烯相關方面的技術,就是出於我們的自信。厲害了,中國的科學家,中國崛起的脊樑,祖國人民感謝你。
新媒:C919獲大批訂單 雙雄壟斷格局將告終
新加坡《今日報》9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尋求在全球航空市場中分一杯羹 中國商飛公司上周宣布首款國產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已累計獲得訂單730架。該數字未必會使波音或空客顫抖。但這預示著,全球航空市場的雙雄壟斷格局即將告終。
C919技術上並非最新且屢次推遲投入商用。但它相對便宜--據報售價將比競爭對手低10%--且設計質量足夠良好,不但適用於中國,還適用於其他空中旅行正迅猛增長的新興市場。中國的飛機寄望於極具成本意識的非洲和亞洲航空公司會樂於接受一款他們買得起且滿足其大部分需求的飛機。
中國的製造商向來擅長此道--利用適合發展中國家消費者有限財力且滿足其有限需求的產品在(國際)市場攻城拔寨。在發達經濟體,中國主要以世界某些最著名品牌的生產承包商而著稱。但在其他地方,中國的形象與針對貧窮國家的商品聯繫更緊密。儘管存在質量問題,但多年來一些中國品牌已擊潰製造高價產品的競爭者。
例如,2012年至2014年中國在肯亞總進口中佔比已從12%增至23%,使該國製成品總體價格下降10%。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佔據51%的印度市場,令三星、蘋果等知名卻更昂貴的國際品牌相形見絀。
中國製造商還已開始展現出更高的創新能力。例如,過去30年大部分時間裡,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沒有在質量、技術上挑戰卡特彼勒等國際競爭者,而是通過價格和更優惠的融資等擴大市場份額。這種策略令其迅速成長、打造規模經濟並最終開始向研發領域投資。如今,該公司及中國其他設備製造商正縮小質量差距並在發達國家贏得客戶,包括頗具質量意識的頂尖採礦公司。
這正是中國政府希望看到C919將大體沿襲的道路。從項目啟動起,它就成為北京為打造能與空客、波音競爭的中國航空產業而進行的長期努力的一部分。從更廣泛意義上說,這是北京希望中國從製造裝配無品牌手機、拖拉機的角色升級至世界級創新國家。
儘管商飛不具備波音相對悠久的歷史,但C919的多次推遲表明,中國人正潛心學習而非倉促行動。作為中國的一家旗艦企業,該公司擁有奢侈的時間,還有一張在如願以償之前可持續使用的幾乎是空白的支票。國際航協預測,未來20年全球客運需求將翻番,其中大部分增長將來自亞太地區。僅中印兩國就將把11億多新乘客送上天空。對中國來說,這正是躋身全球航空產業的門票。
C919再簽130架新訂單 累計訂單數達730架
2017年9月19日,在第十七屆北京航展上,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商飛公司)與中核建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核建租賃)、華寶都鼎(上海)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簡稱華寶租賃) 、中航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租賃)、農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簡稱農銀租賃)等四家公司簽約C919大型客機購買協議。中國商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賀東風,副總經理吳光輝,中國核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寶武)總會計師朱永紅、航空工業、中國農業銀行等相關負責人出席簽約儀式並致辭。
其中,中核建租賃簽訂40架C919購機協議,20架為確認訂單,20架為意向訂單;華寶租賃簽訂30架C919客機購機協議,15架為確認訂單,15架為意向訂單;航空工業租賃簽訂30架C919客機購機協議,15架為確認訂單,15架為意向訂單;農銀租賃簽訂30架C919客機購機協議,20架為確認訂單,10架為意向訂單。農銀租賃在2012年與中國商飛簽署45架C919大型客機訂購協議。農銀租賃成為C919成功首飛後首家增加飛機訂單的客戶。C919大型客機客戶總數達到27家,累計訂單730架。
中核建租賃相關負責人、中國寶武總會計師朱永紅、航空工業租賃與農銀租賃相關負責人在簽約儀式上致辭表示,實施C919大型客機項目是黨中央、國務院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決策。今年5月5日,C919成功首飛,舉世矚目、舉國振奮。此次簽署C919購機協議,是推進公司業務品牌化、規模化運營的需要,對C919大型客機充滿信心和期待,並將繼續支持和助力中國民機產業發展。
中國商飛公司表示,非常高興今天有四家客戶簽約購買C919大型客機,也非常感謝客戶和公眾對C919大型客機的信任與支持。這是C919首架機首飛後最大的一筆簽約,充分表明市場與公眾對C919的肯定和認可。在C919項目的研製過程中,中國商飛公司一直嚴格遵循國際先進適航標準,確保C919大型客機對標國際一流水平,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經濟、舒適、環保的民用飛機。在後續工作中,中國商飛公司將繼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珍視客戶對C919的信任,加快適航取證,爭取早日交付客戶,不斷滿足民航市場需求。
中核建租賃是由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旗下三家控股子公司聯合發起設立,為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直接管理的二級單位,主要為集團成員單位及市場化優勢企業提供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商務諮詢和投資銀行等專業化服務,進一步推進集團公司產融結合。公司註冊地為上海自貿區,註冊資本金2億美元。
華寶租賃系由華寶投資有限公司、寶鋼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上海都鼎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共同發起設立並出資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於2017年2月28日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註冊成立,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寶武)直接管理的核心二級子公司。華寶租賃秉承中國寶武一貫的"誠信規範、穩健嚴謹"的作風,採取市場化、專業化、差異化的經營策略,致力於成為一家"品牌卓越、經營穩健、持續成長、行業領先"的融資租賃公司。
航空工業租賃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經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批准的國內首批內資融資租賃企業。公司主營飛機、船舶、機電及運輸設備、基礎設施等融資租賃業務。作為國內唯一擁有航空工業背景的專業租賃公司,航空工業租賃依託強大的航空產業背景,充分發揮技術、資金、人才優勢,迅速搭建航空租賃業務平台,為廣大企業客戶擴大經營、產品銷售、資產管理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資租賃服務。
農銀租賃是由中國農業銀行100%出資、經中國銀監會批准設立的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註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註冊地上海,在北京設有業務機構,在新加坡受託管理農銀國際航空租賃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總資產規模近四百億元。
國產客機發動機距世界水平多遠:相差30年
在國產軍用航發不斷加大投入,開始逐步替換AL-31F等進口機型的同時,國產民用大客機的航空發動機,還依然被美歐先進機型所把持。
日前,中國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錦璋向媒體披露,國產首型大涵道比商用航空發動機「長江1000(CJ-1000A)」有望年內總裝下線,這將是C919客機未來所用的國產航空發動機。
比起軍迷們耳熟能詳的FWS-10型軍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長江1000的名號可能不算響亮。由中國商用航發公司研製的長江1000,最早是在2011年的北京航展上披露的,它是一型向當今世界單通道客機最先進的航發LEAP看齊的發動機,推力在10噸到20噸之間。
和我國自行研製的另一型大涵道比軍用渦扇發動機渦扇20相比,長江1000在技術上無疑要更先進一些,但是在進度上卻遠遠不如前者。
渦扇20目前在伊爾76發動機空中試驗台上的飛行試驗已經接近尾聲,即將裝備運-20大型運輸機,而長江1000的第一台發動機尚未下線,距離批產起碼還有5年左右的時間。
作為國產第一種單通道幹線客機,目前C919使用的是美法合資的CFM國際公司的LEAP-1C先進渦扇發動機,是全球單通道客機原先使用最為廣泛的CFM56發動機的繼承者,而軍用的渦扇20發動機,外界普遍認為技術水平和上一代的CFM56類似,都尚未開始量產,可想而知長江1000的研製不會容易。
而中俄目前正推動C929新一代寬體客機聯合研製,中國商發也打算為其研製國產發動機。
馮錦璋向媒體披露,代號為長江2000的這型大推力商發目前正進行「大部件、大單元體的試製和試驗」,按照商發的命名規則,長江2000的推力應該在20噸到30噸之間,在推力水平上接近波音787用的羅羅公司遄達1000和通用電氣GEnx發動機的水平區間。
但推力還只是商用航發技術水平的維度之一,耗油率、可靠性、使用成本顯得更具考驗性,國產商用航發顯然還在解決有無問題,這中間的差距仍十分大。
正如馮錦璋提到的,「我們希望2025年—2030年,在商用航空發動機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一半,到2040年、2050年完全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戰機出口量不如俄 不只是因為發動機
中國戰機
其實中國國內的戰機到目前為止作戰性能優越的比比皆是,比如殲7,殲8,米格21,強5,殲10,蘇-27SK(殲11),轟5,伊爾-28,轟6等。在前段時間的航展上,我們展出的FC-31和JF-17等大批新型戰機也吸引了不少的目光,當時一同前來的俄羅斯參與展覽的戰機有T-50和米格-35等。
中國研製的新型戰機推陳出新,可是奇怪的是很少由國家了解和知道購買,反觀俄羅斯,雖然他們只是在舊戰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裝重組,但依然比中國更有市場,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就俄羅斯的米格-35戰機一出來就成功吸引了大量買家的關注,這架戰機就是從米格-29基礎改造後的產物,而且也繼承了五代戰機的任何技術優勢,所以說即便是改裝,也算是高端的科技產品了。
中國戰機
近幾年中國的出口戰機市場攻勢也發展的比較迅猛,但是總體來看俄羅斯的地位一時之間也是無法扳動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俄戰機出口歷史比中國悠久,信賴度以及形象方面都已經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了。就像我們知道知名手錶,一提起就是勞力士,儘管還有別的好貨,但這就是品牌。
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外貿戰機到目前為止依然採用的是俄發動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牽制了中國戰機的出口發展。所以說到底,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獨立自強,研發自己的發動機,打破俄羅斯的壟斷,中國在以後的出口戰機中才能發展出自己的天地。
中國航空產品出口已經快有40年的歷史,這些年來,共有1700多架中國製造的飛機飛向世界各地,60多個國家成為中國航空產品的用戶。其中最為耀眼的無疑是殲-7系列。
60多個國家成為中國航空產品的用戶
據相關報道稱,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中國已向阿爾巴尼亞、孟加拉國、埃及、辛巴威、伊拉克、伊朗、朝鮮、緬甸、巴基斯坦、蘇丹、坦尚尼亞和斯里蘭卡提供了約500架各種改型的殲-7系列戰機。
約500架各種改型的殲-7系列戰機
殲-7這種輕巧靈活、價格低廉而又具備一定作戰能力的戰鬥機。得到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空軍的歡迎。殲-7戰鬥機憑藉著低廉的價格向第三世界國家銷售,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遠銷至十多個國家還包括美帝,並在不少國家空中擔任著主力戰鬥機的地位。
巴空軍當時急需一款新式戰機來替代老舊的殲-6
阿爾巴尼亞是第一個引進得到殲-7的國家,也是唯一戰備殲-7的歐洲國家。在眾多國家中,巴鐵是裝備最多的國家,巴空軍當時急需一款新式戰機來替代老舊的殲-6,經過長時間考察,最終決定採用改進的殲-7M來更新原有的老舊裝備。
決定從西歐引進電子火控設備
外銷明星殲-7M,是在「中西蜜月期」這段時期所有中外軍事技術合作項目項目中最為特別的。當時為了提高中國航空電子的起點,決定從西歐引進電子火控設備。中英合作改裝殲-7M項目就此誕生。歷經了多達10輪的談判後,敲定了六項電子火控設備和支援合同。
這樣的變化也是中國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明顯標誌
隨後殲-7M系列成功打入國際軍機外貿市場,前前後後共訂購了38-余套航電設備用於裝機出口。
逐漸延伸到生產線和技術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不斷提高,中國航空工業不再是當年嚴重落後寄人籬下的那個中航了。現在的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僅是產品的輸出。逐漸延伸到生產線和技術。從飛機出口到無人機出口,這樣的變化也是中國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明顯標誌。
中美隱身戰機較量誰更厲害?美國很固執
中國的殲-20去年底服役了,該機代表了美國之外第四代戰機的最高水平,但美國是怎麼認為的呢?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2日發表題為《距首飛已過去20年,F-22仍是空中霸主》的報道稱,F-22A戰鬥機於1997年首次升空,開創了噴氣式戰鬥機的新時代,也啟發了一大批模仿者。
20年後,F-22"猛禽"依舊是空中霸主。但是,美國也需要對這種戰鬥機--美國空軍計劃讓其一直服役至2060年--進行一系列重要升級,以確保其一直具備作戰能力。
要說誰厲害,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殲-20和F-22打一仗,就能一分高低。但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在兩種戰機都只供本國空軍使用的情況下,又基本找不到代理人戰爭讓殲-20和F-22來直接對抗,所以有關兩者的比較,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那麼,剛剛首飛6年服役還不到1年的殲-20,與已經首飛20年已服役15年的F-22戰機,到底誰更厲害呢?
由中國自力更生研發的首款第四代戰機殲-20,渾身充滿了科幻風格。該機具有很大的後發優勢,因為其應用了在F-22研發時還未曾出現的技術,比如美國F-35使用的四大關鍵機載電子系統--AN/APG-81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EODAS)、綜合電子戰系統和光電瞄準系統(EOTS),中國的殲-20上類似的技術一點也不少,而F-22大都不具備這些先進技術。
而美國的F-22使用的大都是上世紀末的技術,儘管當時美國的有關技術領先世界20年,但是當今的電子技術是日新月異,20年前的電子技術早已老舊不堪。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美國也開始對該機進行不斷的升級,如使其能夠和其友機共享數據的先進聯網能力,以及使用頭盔瞄準發射AIM-9X"響尾蛇"導彈的技術,這也大大提升了F-22的近距格鬥能力。
不過,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殲-20的很多技術,已經讓美國空軍感受到了危機。因此,美國空軍不但要在2024年對F-22進行一次十分重要的"中期改造",還在熱烈討論是否重開該機生產線的問題。這可能包含兩個想法:一是現有F-22的技術已不足以對付殲-20,二是隨著殲-20和俄羅斯蘇-57的成熟,F-22隻有採用最新技術來改造才能應對。
分析認為,美國一直對F-22很自信,自認為包括殲-20和蘇-57都屬於模仿者,所以永遠也無法和F-22相比。現在美國揚言,20年後,F-22"猛禽"依舊是空中霸主,但是底氣明顯已不足,這從美軍規劃的2次對F-22的技術升級就可以看出來。
雖然美國有些人很固執,且對F-22的迷信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可對殲-20和蘇-57所使用的技術精心分析後又有些後怕,但又不敢公開承認。而對於中國殲-20來說,應用最新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相信已有能力對付20年前的F-22和現在的F-35。還是那句話,中國一貫不信邪,初生的殲-20絲毫不害怕20年前的F-22!(軍評陳光文撰於2017.09.16)
中國量子雷達技術再獲突破 讓隱身戰機過時
美軍F-35戰機
上世紀90年代起,隱身技術開始在航空技術領域成為時尚,也促進其它國家在反隱身技術方面投入大力氣,形成「矛」與「盾」之爭。
中美已展開新的較量,隱身與反隱身,目前美軍正在將F35部置到中國周邊,試圖佔盡優勢,中國也在加緊研發反隱身技術,其中之一:量子雷達,其概念形成至今不到10年時間,2008年才首次提出。
量子雷達與傳統雷達相比,基本原理一樣,只是利用量子,而不是電磁波來進行探測,任何物體在接收到光子信號之後都會改變其量子特性,自然可以輕易探測到隱形飛機。
2016年的測試參與人員
2016年8月,中國第一次在報道中宣布:首部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研製成功,實際測試工作可能在2015年底,完成了量子探測機理、目標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測原理的實驗驗證,並且在外場完成真實大氣環境下目標探測試驗,獲得百公里級探測能力,探測靈敏度極大提高,指標均達到預期效果。
疑似量子雷達測試圖
也許100公里級的探測能力談不上高,但是在量子雷達領域卻可以說,或許已領先了美國,目前國外最遠也只有20公里。據新消息,2017年8月,中國電科十四所透露,量子雷達原理樣機已能探測到數百公里外的目標,成功地通過驗收,從而成為了中國首台威力突破百公里量級的量子雷達樣機,且取得了白天開機工作的重大突破,這標誌著中國量子雷達技術再獲重大突破!
原理
這不是什麼極限能力,從技術原理上說,量子雷達探測距離要比傳統雷達更遠,擁有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優勢,發展潛力藝大,從目前的研究看,其精度高等方面的優勢也已顯得出來,可以顯現出目標形象。由於作用原理的不同,不僅現有隱身技術無效,且幾乎是無法被干擾的,至少目前沒有相關的技術,連理念都沒有。
中國取得成果沒有什麼意義,量子雷達只是量子感測技術應用的一個方向,源於量子技術的。中國在量子技術方面的領域水平相當高的,在量子的各個應用領域都有研究,別看以量子通信的成就最為顯著,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也不低。其實,各個領域的研究是相互促進的。
量子雷達探測的隱身目標影像
中國對新概念技術非常關注,尤其中量子感測器這樣的戰略前沿技術,涉及到能否打贏未來戰爭的技術,我們絕對不能落後於人!一旦這一技術投入應用,後果就是讓讓隱身戰機過時了,也因此令美軍緊張!其實,美國本應走到前,第一部量子雷達原理樣機由美國人在2012年製造出現,目前美國擁有十多個團隊在研究量子雷達的課題,但對這一技術心態顧及,有點怕自已搞得太好,讓別人學去威脅自已的想法。結果讓美國人無法接受的,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度非常快。
中國反隱身雷達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美已慌了
雷達是中國裝備傳統優勢項目,近期的航展上中國多款雷達引發世界矚目,特別是中國研製的以量子雷達為代表的反隱身雷達更是讓世界刮目相看。巴黎航展上,中國首次推出YLC-8B、JY-27A等系列反隱形雷達,引得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代表紛紛圍觀。這幾款反隱身雷達讓美國引以為豪的F-35失去了隱身能力。從此中國隱身雷達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據報道,在俄軍正在舉辦的"軍隊"-2017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俄羅斯空天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兼謝爾蓋·梅謝里亞科夫上將表示中國的反隱身雷達在俄羅斯打造的反隱身網路中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08年敘利亞從中國引進了5部JY-27、1部JYL-1以及4部120型空中探測雷達,這些雷達基本上在次年便完成交付。
俄羅斯指出,現代防空的核心就是發現目標,俄羅斯S-400、S-300、"鎧甲"S1等防空系統都是重點考慮發現目標問題,配備相對高效的雷達系統,不可否認中國的雷達系統在俄羅斯反隱身目標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指出,根據報道,有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推出的JY-27A、YLC-8B和SLC-7反隱身雷達,均有發現遠距離內F-22和F-35以及B-2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行開發反隱身作戰系統,還經過了"彩虹-805"隱身無人機的檢驗,其結果證明可以勝任對抗F-22和F-35以及B-2的需要。因為該網站認為,中國隱身雷達已經成為美國隱身戰機的重要殺手。
美國空軍官員指出,美國空軍需要145架LRS-B隱身遠程轟炸機,也就是B-21隱身轟炸機。大量隱身轟炸機的配備,必然要求有強大的突防能力作為支撐,中國量子雷達等反隱身雷達的崛起讓美國巨額隱身投入面臨風險。近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部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研製成功,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有媒體稱,量子雷達可以進行超遠距離探測,並能探測隱身戰機等隱身目標。中國某科研單位在進行的量子雷達遠程探測試驗中,不僅成功發現了數百公里外的目標,而且取得了白天開機工作的重大突破。
美國媒體指出,過去美國隱身戰機被發現應該都有中國反隱身雷達的作用,如今量子雷達再獲關鍵突破,那麼美國傳統隱身戰機必然面臨不再隱身的問題。為此美國必須重新投入百億美元重新進行反雷達探測特別是反量子雷達探測的研究。如今美國精心耕耘多年的隱身戰機技術被攻破,這對於美國來說不止是金錢損失問題,更是絕對空中優勢可能喪失的問題。
美國"偵察勇士"網站總編輯,克里斯·奧斯本認為,"量子雷達"能夠讓所有的傳統隱身戰機獻出原型,中國在量子領域的領跑地位,可能讓中國全面掌握革命性裝備研發先機。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國的裝備總是讓美國感覺到壓力。
美國認為,中國以量子雷達為代表的反隱身雷達系列很可能讓美國失去既有的隱身優勢,從而在未來的空中優勢爭奪中失去霸主地位。軍備霸權是美國一切霸權的基礎,如今美國經濟乏力,各種矛盾不斷凸顯,如果再失去現有霸權,那麼美國將失去復甦的機會,這絕對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建議,中國必須確保以量子雷達為代表的先進反隱身雷達技術的保密,不能把相關技術出口到對美國不友好的國家手中。另外美國希望中國能夠給予美國相關承諾,或者把相關技術與美國一切進行監管,避免這種技術外泄,從而致使美國千億隱身投入化為泡影。
中國展示新反隱身雷達:比西方產品還優
前不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首次對外公開展出了YLC-29無源探測系統。該系統具有出色的對空中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因而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從工作原理來講,YLC-29這類無源探測系統並不發射電磁波信號,而是依靠被動接受目標反射的其他輻射源發出的電磁波信號或者其自身發出的電磁波信號,來對其進行探測、定位、跟蹤和識別。這裡所說的其他輻射源發出的電磁波信號,可以是己方對空探測雷達發出的,也可以是其他隨機輻射源,比如大量無線廣播電台、電視台等發射的各種信號等。因此,無源探測系統也可以形象的稱之為「無源雷達」。
其實,無源探測系統屬於雙(多)基雷達中的被動接收系統。所謂的雙(多)基雷達是與現在應用最多的單基雷達對應來說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發射和接收雷達波的天線分開布置,而後者為一體化設計。事實上,在二戰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早期大型對空探測雷達基本上都是雙(多)基雷達。但是,隨著雷達技術的進步,單基雷達開始出現,並以其體積和重量小、部署方便、集成化程度高而逐步取代了雙(多)基雷達。
不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一方面在隱身飛行器設計以及反輻射武器技術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且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另一方面,美國人也意識到一旦隱身戰機和反輻射導彈實現實用化,其自身也必然要具備相應的反隱身和對抗反輻射導彈的技術和手段。於是,在反隱身和對抗反輻射導彈這兩方面需求的牽引下,雙(多)基雷達再次受到了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重視,並且推出了一系列型號。
有意思的是,當時緊盯著北約國家裝備發展動向的華約國家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情況,並且很快也投入到無源雷達的研製當中。
相對於傳統的單基雷達,新型雙(多)基無源雷達有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就是隱蔽性好,戰場生存力高,現有的空射反輻射導彈對其基本無效。因為雙(多)基無源雷達本身不發射任何電磁波信號,只接受其他輻射源的電磁波信號,這就使得利用被動導引頭接收輻射源信號來進行制導的空射反輻射導彈無法發現這種雷達並進行鎖定。
其次,雙(多)基無源雷達由於無需設置大功率發射機及其配套設備,從硬體設施的角度來說生產和維護成本更低,能夠作為其他大型單基對空預警探測雷達的有效補充。尤其是針對隱身飛行器目標,雙(多)基無源雷達有著更為突出的優勢。因為隱身飛行器所採用的隱身技術措施一是利用塗層吸收入射雷達波或者削弱其反射強度,另一方面則是利用特殊的外形設計來使得入射雷達波向某一方向集中反射,避免形成較大的後向散射。而YLC-29這類無源探測系統恰恰就可以利用部署在多個方向、相距較遠的數個基站探測和跟蹤隱身飛行器目標在某一方向上產生的較強雷達反射波。
我國在無源探測系統研發方面的起步並不算太晚,而且從一開始最為直接的目的就是反空中隱身目標。早在21世紀初,我國當時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由軍工企業自主研發無源探測系統,另一方面計劃從國外成套引進技術成熟、性能先進的無源探測系統,以作為應急措施。我國最終選中的無源探測系統,就是由「雷達怪傑」捷克人弗·佩赫主持設計研製的「維拉」-E雙(多)基無源雷達系統。
該系統在1999年巴黎航展上首次公開露面,是在「塔瑪拉」雙(多)基雷達基礎上研發而成的,綜合性能在當時來講居於世界前列。2004年,捷克決定以5500萬美元的合同價格向我國出口6套「維拉」-E雙(多)基無源雷達系統。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合同最終未能執行。當時我國軍工企業自主研發的無源探測系統在短時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技術成熟度和性能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如今,時隔18年之後,當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發的最新一代YLC-29無源探測系統首次亮相巴黎航展時,其造成的轟動效應完全不亞於當年的「維拉」-E。
從探測和定位原理來看,YLC-29無源探測系統與捷克「維拉」-E系統以及同為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製的YLC-20雙站測向無源探測系統有所差異。「維拉」-E和YLC-20主要依靠接收目標直接發射的電磁波信號來進行探測、定位和識別。如果目標保持電磁靜默狀態,則「維拉」-E和YLC-20這類無源探測系統就無法工作。此外,由於敵方空中目標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向外發射電磁波信號,會有開機和電磁靜默交替的狀態。因此,「維拉」-E和YLC-20這類無源探測系統即便是能夠探測到各類空中目標,包括隱身目標,其獲得的定位信息也是時斷時續的,無法實現連續實時跟蹤。
為了克服「維拉」-E和YLC-20在目標探測和定位方面的局限性,YLC-29無源探測系統採用了更為先進的定位原理。該系統通過接收空中運動目標反射的民用調頻廣播信號,利用目標運動產生的多普勒效應進行探測,採用車廂和橢圓交匯實現定位和跟蹤。此外,為了更有效地對付空中隱身目標,YLC-29無源探測系統工作在米波頻段(約100兆赫茲)。在這一頻段,採用現有隱身外形設計的空中隱身目標會產生較大的反射面積。
目前,YLC-29無源探測系統採用的是雙基地體制(收發分置),單站即可工作。而「維拉」-E雙(多)基無源雷達系統至少要配置3座及以上的接收基站才能實現定位功能。此外,YLC-29無源探測系統除了自身不輻射電磁波信號、生存力高等被動探測系統的特點外,最大的優勢還在於可以利用數量眾多的民用廣播信號——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目前共有上萬個各類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可以提供充足的50~800兆赫茲調頻廣播信號。因此,藉助大量的外輻射源,YLC-29無源探測系統可以對保持電磁靜默的目標進行探測,能夠同時對200批以上的目標實施定位和跟蹤。其覆蓋範圍達4萬平方公里,對雷達反射截面積為3~5平方米的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200公里左右。
不過,相對於「維拉」-E和YLC-20,YLC-29無源探測系統在技術難度上也有相當的挑戰。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由於工作在民用調頻廣播頻段,YLC-29所接收到的各種雜波和干擾比較嚴重。為此,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研發YLC-29無源探測系統時,對空間、時間和頻段等多個維度上進行自適應處理,不僅克服了雜波和干擾,還較為完美的實現了對電磁波反射信號微弱目標的探測。
另外,為了實現高機動性和更快的反應能力,YLC-29無源探測系統採用了機電液一體化技術,能夠實現大口徑天線的單車自動快速架設以及撤收,所需時間少於20分鐘。
在實際應用中,YLC-29無源探測系統以及之前的YLC-20雙站測向無源探測系統並非是單獨使用,而是與其他類型的先進有源雷達組成強大而完整的遠程防空預警網,發揮各自的特長。
從目前國外同類裝備的發展情況來看,YLC-29無源探測系統的總體性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美國洛·馬公司早在1998年就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種利用調頻廣播信號來進行無源探測的「沉默哨兵」系統,如今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該系統總體性能先進,比較突出的技術特點包括:可以實現360度全周視探測;裝有無源定位與識別系統,通過海量資料庫可以進行二次精確測量。在測試中,「沉默哨兵」無源探測系統曾經對雷達反射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達到了550公里,甚至在250公里的距離上就發現了B-2A隱身轟炸機。因此,隨著我國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YLC-29無源探測系統也將有著更為出色的表現。
※中國潛艇大魔改!這導彈讓潛艇戰鬥力猛增
※日本新興變態服務!日本人讓人難以理解
※可匹敵J20?日本花巨資為F35購先進空戰導彈
※五十歲男子娶嬌妻 婚後不到三年男子崩潰了
※實拍國人親歷越南真實生活:沒法和中國比
TAG:亮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