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倫敦設計周上的設計「超女」

倫敦設計周上的設計「超女」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 法國平面設計師卡米爾(Camille walala)打造的「Villa walala」



作為擁有世上第一位女性執政者的英國,在鐵娘子下任後的20餘年後有了第二位。相對而言,根據今年7月由數位、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發布的統計,創意業仍大多被白種男人所佔據,而女性,即便在建築與設計業中開始崛起,但整體仍然不足40%的僱用率。顯然,非官方的揣測終於有了數據的支持。




今天的創意業不僅依舊重男輕女,女性有時也得持續面對刻板印象的對待,包括「被寄望僅能夠設計出某種類型作品而已」的歧視。該統計的訊息甚至還讓著名建築師大衛·阿德迦耶(david adjaye)宣稱:「女性仍然需要在今日為性別平等而鬥爭,這讓作為男性的我感到羞恥。」




不過,這一項報告中也提到些許的改進。譬如說,2015 年到 2016 年間,時裝設計業的女性人數有了23%的增加,其增長率在九個創意產業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廣告業和行銷業。建築業的工作女性有13.2% 的增長,是同時期內的第三高。但女性設計師真的就寥寥可數嗎?或許於九月登場的倫敦設計節是最佳的驗證場合。




趣味「超女」





 > 法國平面設計師卡米爾(Camille walala)打造的「Villa walala」





「地標計劃」(Landmark Project)是倫敦設計節的常規展覽,主要以創意手法來呈現臨時建築的可能性。自去年邀請到美國建築師艾莉森·布魯克斯(alison Brooks)打造了原木結構「the smile」後,讓人看了「會心一笑」的概念不僅在今年獲得延續,還可讓人們對其擁抱並沉醉其中,由法國平面設計師卡米爾(camille Walala)打造的「villa Walala」,就是個大人小孩都喜愛的「彈跳城堡」裝置。當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概念,還與展地環境有關。




談及Liverpool street車站,或許人們總是會先想到東區的spitalfields市集、Brick Lane美食、或shoreditch的時裝風尚,但位於車站後方的Broadgate卻隱藏著一個庭院,擁有潺潺的流水以及梯田式的綠地。閉上眼睛,甚至還能想像置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然而這塊展地的四周卻被辦公大樓包圍著,設計師想:為何不能創造一個讓上班族能到此享受片刻樂趣的裝置呢?



即便villa Walala嚴格來說只是一個裹上了卡米爾經典亮彩圖案的尼龍充氣建築群,但其對比性也給原本嚴肅的氛圍和辦公環境帶來了即興感,提醒著人們:設計能在充滿壓力的世界裡帶來一點玩樂和放鬆的可能。而當那些原本沒有預期會停留的人們在看見這幢「別墅」後而會心一笑,並進去享受,這裝置就成功在設計節期間提供了新的社區感和正面活力。正面的能量,如女超人般,一觸即發。




輕熟新超女




100% desig展會的主辦方在今年決定找來知名設計者馬克斯·弗雷澤(MaxFraser)擔任新的內容編輯。多年來,該展會在面對來勢洶洶的「設計樞紐」(designjunction)和「倫敦設計展」(London design Fair,前tent London)的夾攻後,近年來已顯得力不從心。馬克斯·弗雷澤的進駐預計能為該展的多元設計帶來全新的融合與表現。






> 蘇格蘭設計師梅麗·海倫娜(Mairi Helena)的十二款全新壁紙、抱枕和燈罩系列



在這個設計節時期的最大型展會中,特設的「新晉設計師」展區是原創設計的大平台。不少英國大師如湯姆·迪克森(tom dixon)和巴伯·奧斯格比(Barber osgerby)都經此出道。今年的38個參展單位中,有不少二次參展方,如來自蘇格蘭的梅麗·海倫娜(Mairi Helena)就已參展過兩次。這位奢華的布料設計師,取材於蘇格蘭的景觀、色彩和野生動植物。她今年所帶來的十二款全新壁紙、抱枕和燈罩系列等也毫不例外地混合了自然元素與數位拼貼,這種絢麗感看似來自迷幻的70年代,但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 芬蘭的勞拉·伊特科寧(Laura Itkonen)純手工製造的「ryijy」瓷磚




來自芬蘭的勞拉·伊特科寧(Laura itkonen)則在瓷磚設計上逐漸取得了藝術和商業上的成功。以當代風格瓷磚設計聞名的她,對設計的堅持讓人難以置信,旗下產品的所有原料的選擇都由她一手包辦,只為了確保它們不含對環境或消費者有害的成分,而且也儘可能都選自芬蘭,並且需要擁有再回收利用的能力。最新的「ryijy」也是純手工製造,且保有絕佳的質感。




商業化超女





自去年落戶於倫敦北部的聖馬丁校園後,designjunction 已逐漸成為設計女力的聚集地,尤其在將展覽分為以「設計」為主的cubitt House和以「商業」為主的the canopy,吸引了著重於不同領域的設計單位。在「設計」這邊,今年看見不少熟悉的名字,如Bethan gray、eleanor Pritchard、Kelly christian與來自歐洲各方的高手如Lapalma、tondesign House stockholm等一起切磋。






> 奧利維亞·阿斯皮諾爾(Olivia Aspinall)以石灰石和樹脂的結合手工完成的設計作品




當中讓人大感興奮的新發現,就莫過於基於諾丁漢城市的奧利維亞·阿斯皮諾爾(olivia aspinall)。這位在2014 年畢業於聖馬丁布料設計系的設計師,至今創下的巔峰就是為知名百貨selfridges提供設計,最終淪為較為冷門的表面設計,但這些高度定製、手工製作的表面看似如低調的水磨石,其實都是以石灰石和樹脂的結合所完成的。






 > The Canopy 展區里愛麗絲·鮑斯克(Alice Bosc)的紙藝展示




the canopy 展區里,紙藝也是女性設計師的發光領域。愛麗絲·鮑斯克(alice



Bosc)和勞拉·奈特(Laura Knight)都是英國的代表。前者對日常用品的重新詮釋,注重於高品質,所以她的首飾、文具和家居用品都是顏值超高的收藏品。後者則以簡單的色彩和圖騰為主,是熱愛極簡主義的文具愛好者的首選。而勞拉·斯普林(Laura spring)曾被《衛報》列為2017年被看好的新人。來自英格蘭中部的她,自從移居到蘇格蘭念書後就沒有回頭。她笑說,在蘇格蘭越久,設計的用色也變得越來越明亮——「這是因為冬天總是非常灰暗,所以我不得不擁抱色彩。」不僅如此,她也致力於支持本地製造和原料,即便需要從國外採購,也堅持商品要公平交易取得。






> 勞拉·奈特(Laura Knight)以簡單的色彩和圖騰設計的極簡主義文具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the canopy的單位或許都會被視作為業餘的「文創者」。但事實上,不少如擁有 20 年歷史的朱爾斯·霍根(Jules Hogan)也選擇到此銷售,企圖將傳統織物推進到新世紀,希望網路世代也能被接受與寵愛。從這一點來看,designjunction絕對穩坐商業力的寶座,暫無人能及。




工業化超女




蘇格蘭即將成為英國的新勢力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尤其當達勒姆(durham)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趨近開張之日。而有趣的是,蘇格蘭的創意與傳統也似乎早在設計周的倫敦設計展(Londondesign Fair)埋下伏筆。名為「蘇格蘭工藝和設計館」的特展已經舉辦了第二年,而今年的17位設計單位中,女性設計師就超過了一半。即便他們國籍各異,使用原料也包羅萬象,但重點是他們都是基於蘇格蘭的設計師,作品也就得代表及宣揚蘇格蘭獨特的工藝,甚至展廳設計也找來當地的建築事務所gras負責。





> 朱莉(juli Bola?os-Durman)採用一系列破碎的丟棄品「拼湊」而成的玻璃製品




這當中,以朱莉(Juli Bola?os-durman)和琳妮(Lynne Mac Lach ian)的設計最為吸睛。在去年同個展覽中讓人嘩然的前者,其實是來自哥斯大黎加的設計師。她雖然畢業於平面和混合媒介設計,但還是直到她沉浸於玻璃原料後才有了事業的轉捩點。如今,她的作品看似經由複雜的口吹技巧才成型,但其實上卻是採用一系列破碎的丟棄品「拼湊」而成。




「我並不認為自己是玻璃製造者。」她說,「我所做的就是將發現的物體或丟棄的物品進行轉換。挑戰看看這些原料的潛力。這或許看起來有點愚蠢,但我總是想像著:如果一個啤酒瓶『想要長大後』成為不同的東西,那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它會不會成為美人魚?」為了今年的展覽,她將玻璃想像為俏皮的攜帶型吊燈。難倒這是受電影《美女與野獸》的影響?






 > 琳妮(Lynne Mac Lach Ian)將首飾設計轉化為尼龍和手工染色的牆飾




至於琳妮,她也是個轉型成功的設計師。從當初就讀航天工程,到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的珠寶和金屬製品系,她的設計融合了數位技術與傳統工藝。當人們以為一般珠寶設計師都僅對小巧的飾品感興趣時,她卻為了今年的展覽豁出去,將自己的首飾設計轉化為一系列以尼龍和手工染色的牆飾。




「這絕對是我首次設計大規模的室內裝飾品。」她說,「但這樣一來我才能以

更集中的手法來為複雜結構賦予色彩。這是我想要開創的設計。」這些看似如毛毛蟲般奇麗的模塊設計,不僅能巧妙地組合成連環的牆飾,也能帶來視覺上的張力。即便它基於手工藝,但成品仍擁有強大的商業性——這或許就是蘇格蘭設計欲創造的女力了。






 > 致力於支持本地製造和原料的勞拉·斯普林(Laura 

spring)的擁有明亮色彩設計的包袋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這個85後大男孩,復原了故宮藏扇,還顛覆傳統
9歲被監禁,3次提名奧斯卡,受盡歧視的他給迪士尼做的中國風動畫,驚艷世界
在英戈爾施塔特,聽風的聲音
衚衕的另一張臉
根特,令人心醉的樂土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