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近親交配?還是算了吧!
即便在34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似乎就已經意識到了近親繁殖的消極影響。人類學家在俄羅斯的Sunghir遺址發現了某種複雜社會結構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當時的人對待近親繁殖這件事是非常謹慎的。
考古學家在這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具成年男性的遺骸、一具殘缺的男性遺骸和兩具男孩的遺骨。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和同一個地方。跟同時期的其它考古發現不一樣的是,他們四人是一起被埋的。
劍橋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這些屍骨的基因組,結果驚奇地發現他們並不是近親。他們兩兩之間血緣關係最近的是其中一個成年男性和其中一個男孩,但他們的血緣關係也不比曾曾爺孫的關係親近。
研究人員推測,遺址中發現的包括珠寶在內的古器物可能是被用於慶祝部落之間的伴侶交換儀式的。這種交換儀式可能是現代婚姻模式的前身。
有證據表明,在3萬年前,現代人已經組成了許多關係緊密的社區。而這項研究發現,當時的人類會刻意尋求直系親屬以外的配偶。為了防止近親繁殖,他們形成了廣闊的社交網路。
CREDIT: 123RF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Eske Willerslev教授說道,「即便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也已經認識到了近親繁殖的壞處。考古證據表明他們刻意避免這麼做,這說明他們為此建立了某種社交網路。假如人們是隨意交配的,那麼我們應該會發現近親繁殖留下來的更多證據才是。」
科學家之前曾通過一塊5萬年前的趾骨,判定穴居人常常近親交配(他們的人口在幾千年里一直都很少)也有研究發現,歐亞原始人的近親繁殖情況可能比現代人更嚴重,所以他們的基因不夠多樣化。
穴居人的基因中有很多有害的變異情況,因此他們的生殖適應度比現代人低了40%。雖然穴居人已經滅絕了,但他們還是跟我們開了最後的玩笑——穴居人的近親繁殖今天仍然影響著非-非洲人口。現代人的DNA有2%來自穴居人,而這些隨意交配的「遠房親戚」造成的基因變異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殖適應度。
Sunghir遺骸的基因研究或許能解釋現代人為什麼比4萬年前就消失的穴居人強大。
劍橋大學的Marta Mirazón Lahr說道,「人類以外的靈長類經常會將不同性別的成員分開,讓某一性別的成員留下來,讓另一性別的成員遷移到別的社區,從而減少近親繁殖的情況。早期的人類也同樣對社會制度進行了改革。他們讓成員融入更大的社區,縮小單個家族的規模,從而保證交配對象不是近親。」
參文出處:M. Sikora el al., 「Ancient genomes show social and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foragers,」 Science (2017)
本文譯自 zmescience,由譯者 蛋奶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原作者:TIBI PUIU
※穴居人的童年也很漫長
※整形手術廣告太亂,專家起草規範應對
※又一位菲爾茲獎得主去世
※沒得哮喘病的孩子為何也會哮鳴
※「肥胖稅」會加劇貧富差距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