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盟軍對德累斯頓的大轟炸
美軍空襲德累斯頓
編譯|彭華
德累斯頓是薩克森州的首府,距柏林僅200公里。在歷史上,德累斯頓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築,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的空襲中,德累斯頓被夷為平地,成千上萬無辜平民的生命被葬送。
「把德國炸個稀爛」
1945年,對德國本土的全面進攻打響後,英國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阿瑟·哈里斯在對德文告中說:「我們要把德國炸個稀爛,一座接一座城市。我們將對你們越炸越猛,直到你們停止戰爭。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將毫不留情地實現它。呂貝克、羅斯托克、科隆、埃恩登、布里曼、威廉港、杜伊斯堡、漢堡,這張名單的數量只會有增無減。」
這些話被印在無數傳單的扉頁上,拋撒在德國各座城市上空。哈里斯話並非說著玩,緊隨幾百萬張紙片從天而降的,是數不清的炸彈。
很快,人們就對又一德國城市已不復存在的新聞報道已司空見慣。有媒體作過統計:賓根被毀程度高達96%,德紹達80%,開姆尼茨75%,馬格德堡90%。但在這一長串被毀城市清單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數德累斯頓。
在兩晝夜的持續空襲中,這顆歐洲最美麗的明珠毀於一旦,無數富有獨特魅力的建築群落葬身火海,其承載的綿延無數個世紀古老的歷史和文化記憶也隨之灰飛煙滅。
早在戰爭的最初幾年,盟軍首腦之間就採取「精確打擊」還是「地毯轟炸」展開過激烈爭論。主張精確打擊的人認為,應當對敵人最薄弱的地方——工廠、電站和燃料庫實施打擊。
而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精確打擊造威的破壞易於恢復彌補,因而主張毀滅城市。到1944-1945年間的冬天,地毯轟炸論在盟軍內部佔了上風。
英國空軍執行的《區域轟炸指引》指出:「行動應著眼於摧垮敵國公民的鬥志,尤其是產業工人。」
在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舉行的記者會上,英國空軍發言人麥凱·格里爾松說:「首先,德累斯頓等城市是人員疏散中心;其次,也是交通樞紐,通過這些城市,既可向俄國戰線方向推進,也可自西向東調動;它們的位置距俄國戰線很近,可用來繼續組織有效的抵抗。我認為,上述三個原因也許能對轟炸做出解釋。」
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格里爾松說,交通設施是主要打擊目標。他補充說,空襲有助於蕩平「德國人僅存的一點士氣」。
在當時的德累斯頓。從蘇軍已佔領的德國東部逃來的難民塞滿了整座城市。他們害怕「俄國人的暴行」,對西方盟國有限的人道主義仍心存幻想,然而,他們最後卻死在盟軍的炸彈之下。
據盟軍情報部門的資料,在1945年2月之前,德累斯頓有110家企業在為德軍提供軍需。在這些合法的軍事打擊目標中,有5萬多人在緊張工作。這些企業既有飛機部件廠、毒氣工廠、高射炮和野戰炮製造廠,也有x光機廠和電機設備廠,甚至有傳動器廠、電子測量儀廠和德國最大的光學企業。
「火焰風暴」
按照計劃,德累斯頓轟炸應於1945年2月13日開始,打頭陣的是美國空軍第八航空隊。但因歐洲上空天氣惡劣,美國飛機無法如期參戰,英國戰機便充當了先鋒。2月13日晚,在9架「蚊」式轟炸機引領下,796架「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傾巢出動,分成兩個投彈波次,把1478噸炸彈和1182噸燃燒彈扔在德累斯頓上空。
第一波攻擊由皇家空軍第五集群實施。導引飛機指示的定位點是一座燃燒的足球場,所有轟炸機都要飛經該點,然後按預定航線扇形散開,並在規定時間投下炸彈。中歐時間22時14分,第一批炸彈落入市區。
三小時後第一次攻擊開始,英國空軍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八集群都投入了戰鬥。這時天氣已經轉好,529架「蘭開斯特」空投了1800噸炸彈,時間是在深夜1點21分和1點45分之間。
2月14日,從12點17分到12點30分,311架美國「波音B-17」轟炸機進入德累斯頓上空,在鐵路編組站投下771噸炸彈。2月15日。美國飛機再次飛臨德累斯頓,拋下了另外466噸炸彈。
然而,轟炸並沒有就此打住。3月2日,406架B-17轟炸機在這裡投下了940噸炸彈和141噸燃燒彈。4月17日,580架B-17又投下1554噸炸彈和165噸燃燒彈。
英美空軍聯手在德累斯頓掀起了一場「火焰風暴」。轟炸機第一波次向城市投下特製炸彈「空中雷」,為在市內投放燃燒彈創造理想條件。市內建築「膨鬆」後,燃燒彈立刻傾盆而下,城裡馬上烈焰四起,火光衝天。
因中世紀的房屋建築彼此黏連,只要一處起火,火勢就會迅速蔓延,從一個街區燒到另一個街區。無數房屋在幾平方公里內同時燃燒,整個城市就變成一座規模空前的大火爐,從周圍吸走所有氧氣,德累斯頓簡直成了一座翻騰的地獄。
盟軍並非致命的「火焰風暴」的始作俑者,1940年秋德國法西斯轟炸考文垂時就採用過這種手段。阿瑟·哈里斯對考文垂的轟炸方法研究了好幾個月,洞察到其中的精妙之處,決定「以其治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德累斯頓市區,猛烈的火焰如狂風一般,四處肆虐,撲碎了玻璃,熔化了銅器,大理石也變成了石灰渣。一位參與轟炸的英國空軍飛行員回憶:「當時的場景讓我完全震驚了,我們彷彿飛行在火的海洋上,熾熱的火焰透過濃濃的煙霧閃爍著死亡的光芒。」
許多人被活活燒死,或是窒息而亡。他們中除了黨衛軍、納粹黨徒,更多是無辜的平民。空襲數天後,救助人員清理仍在隱隱冒煙的廢墟時,時不時會觸摸到已成「木乃伊」的焦屍,熔化的金屬構件上的人形凹痕清晰可見。
空襲過後的德累斯頓
據德累斯頓警察局的統計,全城共有12000座大樓被燒毀,其中包括24家銀行、26個座保險公司大廈、31家商行、6470家商店、640座倉庫、256個交易廳、31家旅館、63座辦公樓、3家劇院、18個影院、11座大教堂、60座小教堂、50座歷史文化遺址、19家醫院、39所學校、1個火車機庫、19艘船駁。
軍事目標被毀的有:位於塔申貝格宮的指揮中心,19家軍隊醫院,一些小的軍用辦公樓。工廠有近200家遭到損壞,其中136家屬於嚴重損壞。
據英國學者底彼德·阿賓格的估計,這個城市130萬居民大約有13.5萬人死亡。
城市鐵路設施也遭到沉重打擊,交通完全癱瘓。盟軍戰報說,在空襲後數個星期內,德軍無法靠近對軍事調動至關重要的易北河鐵路大橋。
爭議
美國空軍戰史研究部門曾撰寫過一篇論文,題為《1945年2月14-15日德累斯頓空襲解析》。根據美國的史料,自1944年年底起始,美軍就與蘇聯方面對德國境內的轟炸目標和時間進行過協商,而當時蘇聯紅軍已經逼近德國邊界。
《解析》的編撰者得出的結論是,對德累斯頓的轟炸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它是「合法的軍事目標,盟軍最高指揮部和蘇聯方面都對此感興趣」。
「通常來說,敵軍重要設施會直接部署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或附近。大家都很清楚,一旦這些目標遭到攻擊,許多無辜平民將被殺死,或無家可歸。我在戰爭期司從來不認為,而且現在也不認為,生產飛機、坦克、炸彈的工廠應當饒恕,不過最好不要對平民形成威脅。
我們的任務和職責是,儘快將戰爭推向勝利。當敵人失去戰鬥意志時,我們就可以消滅他們,而轟炸能有助於摧毀敵軍鬥志。」
在上世紀50年代,德累斯頓轟炸的制定和參與者美國空軍中將伊拉·艾克依然堅持觀點。
然而,要想說服國際社會對本次空襲的認可卻並非易事。美國著名作家科特·沃尼格特是德累斯頓「火焰風暴」的倖存者,他曾無不酸楚地譏諷道:「儘管空襲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對德累斯頓空襲一事幾乎隻字未提。其輝煌戰績戰後許多年都被守口如瓶。美國人民被長期蒙蔽。」
盟軍轟炸城市本來還有另一個目的,即促使德國人民起來推翻暴政。但丘吉爾當年在回憶錄中寫道:「由轟炸機展開的進攻並不能夠削弱德國的軍工生產,也不能挫傷平民的鬥志。」相反卻造成161個德國城市的毀滅和57萬平民在空襲中死亡。
歷史學家也都認為,德累斯頓並沒有軍事上的重要價值,而此時的德國已經瀕臨崩潰,德累斯頓更是毫無空防,所以此次大規模轟炸實屬毫無必要。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哈特曾指出:「如果文明的捍衛者們只能以最野蠻、最原始的方式去贏得戰爭,豈不是對文明本身的莫大諷刺?」
空襲過後的德累斯頓
自1946年以來,每年的2月13日,整個德國東部和中部的教堂都會為德累斯頓的死難者鳴響鐘聲。凄楚哀婉的鐘聲會持續20分鐘,正好與該市遭受第一空襲時的時間相同。
為挽回民間哀悼給盟國帶來的負面影響,1953年2月11日,美國國務院散布消息說,是蘇聯在雅爾塔會議期間堅決要求,盟軍才答應對德累斯頓進行轟炸,罪過要歸蘇聯。
事實上,蘇聯並沒有請求英美聯軍轟炸德累斯頓。在紀錄片《德累斯頓悲劇》中,已解密的雅爾塔會議記錄足以證明這點。
早在1944年12月,對德累斯頓的地毯轟炸計劃就已出台了,並涉及到了所有轟炸細節。在盟軍統帥部制定的「雷擊」空襲行動中,邱吉爾就親自把位於蘇軍預定佔領區內的德累斯頓定為了目標。但在讓丘吉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二戰回憶錄》中,對德累斯頓大轟炸一事竟一次都沒有提及。
阿瑟·哈里斯戰後在自傳中證實:選擇德累斯頓作為1945年2月的轟炸目標,是因當時蘇聯紅軍已迫近薩克森中心地帶,雅爾塔會議又即將召開,西方盟國將和蘇聯共同劃分歐洲版圖。為了讓斯大林對「盎格魯-美利堅雷霆」印象深刻,丘吉爾需要一張大牌。
後來公開的《皇家空軍內部報告》進一步證實:英國的意圖是要攻擊敵人的最痛處,同時在敵軍已部分崩潰的情況下,避免在未來的戰鬥中遭遇城市攻堅戰和巷戰。英軍順便也可向蘇聯人顯示一下實力:如果蘇軍敢輕舉妄動的話,皇家空軍轟炸指揮部能做什麼。
老德累斯頓建築群落的翻建在戰後不久就開始了。在一片狼藉的廢墟上,相繼矗立起了德累斯頓歌劇院、茨溫格宮——德累斯頓美術館、著名的布呂爾露台、阿爾貝提努和另外數十座紀念建築。可以說,位於易北河畔和老城區最重要的歷史古迹,在東德時期都已重新修建了。時至目前,其他古迹仍在繼續恢復之中。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
且讀且評論。
※100年前的今天,元老級艷諜瑪塔·哈麗在行刑前解開了上衣
※紅軍長征後,項英就做了這麼個決定,才成功的留下了以後的新四軍
※扒一扒歷史上的冤家死對頭
※19世紀,一個輝煌的昨日世界
※麵條上下四千年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