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骨科「鐵人」王上增:關節領域的拚命三郎!

骨科「鐵人」王上增:關節領域的拚命三郎!

「健康大河南 | 圖/文 王芳芳」

在旁人眼裡,他是一個穿著白大褂、目光凌厲、不苟言笑的大夫。然而一襲純潔的白衣,一身精湛的技藝,一顆始終心繫病人的心,讓他甘願把整個人生都奉獻給偉大的醫學事業,在關節事業這條道路上越走越「挺拔」。

大醫精誠,大愛無痕,近20年來,他始終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品德,履行自己的職責,令身邊的同事欽佩有加,讓就診的病患感恩難忘。

他就是王上增,河南省中醫院關節科主任,一位嚴厲中有風度、冷麵中有溫度的骨科教授。

苦 心 孤 詣

練 就 精 湛 醫 技

1993年,在不斷地追求和學習中,王上增告別短暫的軍隊生活,成為河南中醫學院一名醫學生,為自己將來的大醫之路,邁出了最慷慨的第一步。

在大學期間,王上增便把「學生」二字的含義演繹到了極致。

早上別人還在睡夢中時,他已看了幾十頁書;周末別人逛街休閑時,他已寫下幾千字的筆記……他似乎從來沒有閑下來的時間,因為剛閑下來,雙手就又捧上了書,捏起了筆。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汲取知識的源泉。

「每天不看一點書,學一點新知識,我就會感覺到自己要落伍了。那個時候就只有一個目的: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回憶那段大學生涯,王上增不假思索地說。

就連大學畢業工作後,他那一顆執著於學習的心仍舊「不安分」。「醫學太深了,要想學好,必須進一步深造。」於是,他一邊努力地工作,一邊不停地學習。

天道酬勤,2002年,王上增考上了當時在全國僅有的國家體育總局下屬兩家運動創傷研究所之一,成都運動創傷研究所。運動創傷研究所主要解決運動性疾病,患者群主要是運動員和一些戶外活動愛好者。由於參加過工作,所以來到學校後,相比別人,王上增更加珍惜這次學習機會。也正是因為干過臨床,也讓他比別人方向更准、上手更快。

三年研究生生涯,他不僅學習了運動創傷相關理論知識及科研方法,也在臨床學習了關節損傷、關節鏡、關節置換等專業知識。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他沒有選擇留在國家隊,也沒有選擇留在運動創傷研究所。面對挽留他的科主任,他說:「我學醫的目的是想回到當地,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服務,這樣也能照顧到家人。」就這樣,他回到了母校河南中醫學院,醫教合一,身兼教學任務與臨床任務。

雖然醫院與學校兩頭跑,但他並不覺的辛苦,「作為醫學老師,如果只授課不在臨床上待,那就只有理論而沒有實際;只有常在臨床一線,才能做到既有理論又有實踐,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才會強。」

到河南省中醫院工作後,他並沒有將學習丟下。只要有省外骨科方面的專家來河南會診,他幾乎都會去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醫學是永無止境的」,正是這種謙卑又積極的學習精神,讓王上增短短几年便成長為醫院骨科里的姣姣者。

2010年,隨著社會讚譽度的提高以及科室人才的精細化培養,河南省中醫院骨科由2個科室正式分為5個科室。而綜合專業能力、工作表現、醫德醫風等多種條件,經過層層選拔,王上增當之無愧競聘上了關節科主任。當時,他只有36歲,在河南省中醫院業務科室中數的上是比較年輕的科室主任。

那個時候的他熱血方剛,但壓力也不言而喻。「畢竟給了你一個病區,手下又帶了這麼多人,只能贏,不能輸!」他說。

重壓之下依舊爭分奪秒,2012年,他選擇攻讀鄭州大學骨科博士,在河南省骨科分會會長、導師王義生的門下,而立之年重新做回一名學生,並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幾年之後,捧著學位證書的那一刻,他在微信里寫下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路漫漫其修遠兮!

王上增認為,一名真正的好醫生不僅要有理論知識、實踐精神,更有具備敢於突破的勇氣。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醫療技術,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利用一切機會刻苦學習專業知識。

2011年至2013年,他先後申請到北京積水潭和北醫三院進修,作為科室主任,要離開談何容易!那個時候,擺在他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兼顧科室繁雜的工作。既不能丟下「年輕」的科室,又不能放棄難得的學習機會,怎麼辦?他選擇每周末往返於鄭州和北京之間。周五高鐵回鄭,周六日處理科室堆積的工作、集中完成等待他的疑難手術,48小時恨不能當成96小時用,一切處理得當後,再於周日晚上卧鋪返京。

700公里,從南到北,一周一往返……

時間的緊張、奔波的辛苦,都隨著火車的轟鳴聲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收穫下那一顆充實的內心,是滾滾車輪上滿載而歸的坦然與喜悅。

在條件最艱苦幾年裡,由他先後參與主持的多項與關節傷病有關的省部級科研課題,均通過省級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了不同級別的獎項。

2011年,他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中醫骨傷學科(專科)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2012年,他被選為中國中西醫結合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

2014年,他獲得河南中醫學院教學大獎賽臨床帶教競賽第一名;

2015、2016年,先後被選為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關節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6年,被評為河南中醫藥大學「十二五教學工作先進個人」;

2017年,「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

「我一直想去國外,看看西方的醫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為此,除了學習醫學知識進行醫學實驗,他還學起了英語,目的就是為了要獲得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

2015年3月,經過兩次英語考試遴選,這一年王上增成了赴德交流隊伍中河南省唯一一位骨科醫生代表,在德國波恩大學的教學醫院「Johanniter Waldkrankenhaus」的關節外科中心進行臨床交流學習。此次德國之行,讓他感觸頗深,「德國的醫生非常敬業,做什麼事都一絲不苟,嚴格按照程序來。」在那期間,他求知若渴,口袋裡隨時裝著字典,每一台手術前都會和主刀的德國主任交流,每一台手術後他都第一時間寫出心得體會,最多的一次,他竟然將心得體會寫了好幾萬字。

當被問到在德國有哪些難忘的經歷時,王上增笑著說:「當然是苦學英語的那段日子了,由於交流學習過程全是英文,自己的功底又差,再加上許多專業名詞記起來比較費勁,所以在德國期間,我就隨身攜帶詞典,走到哪翻到哪。」如今,即便是複雜的專業辭彙,他也能信手拈來了。

學成歸來後,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刻苦鑽研,勇於探索,把國內外先進技術、先進療法應用於臨床:國內率先開展空芯釘、腓骨柱治療股骨頭壞死及鉭棒植入防塌陷支撐療法,並在各類骨病的診斷治療和骨科創傷急救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業務水平得到了同行的認可,精湛的醫技贏得了病人的信任。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上增很快成為了年輕醫生中的領跑者,河南省中醫院較年輕的正高。且先後獲得河南省關節置換中醫類技術准入,及關節鏡技術准入;並將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從一個小時縮短到了十幾分鐘,這時間縮短的背後,卻是他二十幾年如一日啃骨頭、苦鑽研的揮汗付出。

手術台上的王上增,有鷹一樣精準的雙眼,獵豹一般敏捷的身手,這精準敏捷的背後,卻是他對醫學一貫求知創新、對新技術不斷吸收應用的成果。

救 死 扶 傷

奉 獻 醫 者 真 情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句話用來形容王上增的為人處世再合適不過。

初次見到王上增,與多數骨科醫生豪放直爽、談笑風生的性格不同,他給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嚴肅沉穩,行動上卻透露著對醫學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處處為患者著想的熱忱。

其實,從成都運動創傷研究所畢業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有兩個誘人的工作機會,而他一一拒絕了,堅定地選擇回到河南。也就是從那以後,王上增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學有所成後就開始了回報家鄉。

曾有一次出診經歷,讓整個科室的人都難以忘記。2013年寒冬的一天,頂著大風雪,王上增也要冒險開車爬陡坡趕往新密。患者說:今天別來了,雪太大了!同事勸:路上太危險,明天再去吧!他卻說:患者已經空腹一天了,等了一天很不容易!再說一台手術,並不是說你推遲就推遲的,一個醫院的好多科室可能都在為這台手術做準備,不能因為一個人而讓大家的努力都白費。

一席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

就這樣,短短1個小時的路程,他卻從下午5點走到夜裡11點半,只為兌現承諾,給患者及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他不怕苦累難,也不懼怕接待特殊患者。「想成為一個好的醫生,一定要有崇高的醫德。」曾有一位投醫無門的艾滋病患者來找他做手術,當時病房房間非常緊張,但王上增還是想盡辦法為他調到一個單間。「遇到這樣的特殊情況,醫院領導也比較支持我們,手術室也會提前做好防護。」王上增說,「在給他們做手術的時候,從來沒想過他是艾滋病患者,我們只知道他是需要救助的病人。」

一些患者因為感激下跪的瞬間,和因喜悅流下的眼淚,都讓王上增無比動容,這更加堅定了他那顆寬厚仁愛之心。

「接診一個病人,就盡全力醫好一個病人。」這是王上增的行醫宗旨。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幫患者所需,他把這些看得與追求精湛醫術同等重要。

二十餘載堅守臨床一線,甘之如飴,如痴如醉。他以不懈的技術鑽研贏得了同行的認可,以仁心仁術換來了患者的愛戴。

精 益 求 精

構 建 優 秀 團 隊

帶領一個團隊,就等於引領了一個方向。

為了當好「領頭羊」,王上增利用空閑時間,曾先後到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大學第三人民醫院進修。大學時代養成的讀書習慣,他一直延續至今,「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也是一門經驗性的科學」,一摞摞書籍、一場場實驗、一次次研究、一回回總結……在外人眼中這看似無比枯燥的工作卻讓他樂此不疲。正是他對醫學的無私熱愛,才會有著他對醫學領域精益求精的無畏追求。

在他的帶領下,河南省中醫院關節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每一步流過的汗水都化為了台階。近年來,無論是醫院每年的綜合考評,還是患者對科室的評價,無論是收治患者的人數,還是科室和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水平等等,綜合排名都比較靠前。

對於科室成員,他要求的異常嚴格。

科里一位跟隨王上增多年的學生說:「主任非常優秀,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樣努力鑽研廢寢忘食。但在平時我們也非常怕主任,他對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平時都對我們嚴加要求……」他也常常告訴科里年輕醫生:不要怕挨批評,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斷進步,科室團隊更優秀,才能更好更快做好每一台手術,醫好每一位患者。

他是那個啃硬骨頭、認認真真做事的「冷麵」醫生,更是同事眼中名副其實的「鐵人」醫生。

曾有一次,在24小時里王上增一口氣做了11台手術,還不算一些清創等小的處理。跟著他的助手已熬得無法繼續,手術值班的大夫也換了兩撥……也就是從那天之後,王上增「鐵人」的稱號就在同事中傳開了:「真是鐵人啊,他都不知道累!」對此,王上增無奈說到:「說實話,累是真的累,但別人可以休息,我不能休息,如果我休息了這手術都沒法往下做了。」

就這樣,他以鐵人般的意志,20年來,為幾千位股骨頭壞死、膝關節炎、嚴重骨折等關節疾病患者重塑「鋼筋鐵骨」。

讓每一例經手的關節手術都高質量完成,並且經得起患者檢驗,是王上增主任一直以來給自己定的標準,也是對科室年輕醫生的要求。

在他眼裡,當醫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為病人解除病痛,還他們一個健康的肢體。「我經常跟同事還有我的學生們說,既然我們選擇了醫學這個行業,雖然很辛苦,但學醫就意味著犧牲和風險,一定要全身心去做,盡心儘力,才能問心無愧。」在他看來,作為醫生,上班就如上戰場,不容懈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別是做手術的時候,不能有一點雜念,全神貫注一心把手術做好,不能有絲毫差錯。」

除去繁重的臨床工作,他每年還要給學生上300多個學時的課。一個月在家吃不上幾頓飯,每天第一個來到科室,每天最晚一個走出科室,工作到凌晨一兩點,甚至在科室連續待五十多個小時……

在同事眼裡,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拚命三郎」,是一部不需要休息的「工作機器」。也正是他的這種敬業奉獻精神,影響著周圍整個科室的人,潛移默化里,將這支隊伍變得更加嚴謹和優秀。

回望這一路走來的20年,他感恩機遇、感恩前輩、感恩患者。這份職業,讓他有著無窮的動力去學習、去尋找、去儲備、去突破。在無影燈下,那個曾夢想做軍人,後來又選擇從醫的王上增,正揮舞起他手中的柳葉刀,用他嫻熟、精準的手法,迅速、準確而又出色的完成著每一台關節手術。

杏林春暖,堅若磐石。

自學醫那一刻起,他便毅然跑上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道阻且長,幸運的是他初心不忘,永遠充滿激情,永遠保持熱愛,永遠鬥志昂揚!

【責任編輯】:王芳芳

您身邊的健康專家

更多資訊請關注健康大河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原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當你老了,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才是福氣!
王艷春:運動過度可導致男性不育,造人期這些運動男人不要做!
健康睡眠從現在做起
我一直在深深的愛著你,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
用了800年的養生古法,隨時隨地都可以做!

TAG:中原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