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亂政導致大明亡國,錦衣衛竟然投降滿清
隨著電影《綉春刀》《錦衣衛》以及多年前的經典《新龍門客棧》的廣為傳播,錦衣衛也被大家所熟知,而錦衣衛的形象也不言而喻:飛魚服、綉春刀、身手敏捷、想殺誰就殺誰。在今天 看來,這些都只不過是電影而已,而在有明一代,特別是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見到錦衣衛就像見到了閻王一樣。為什麼錦衣衛會有這麼大的震懾力呢?這就不得不說錦衣衛的建立者——朱元璋。
在造反時,朱元璋的眼線遍布各地,手下將領的一舉一動都納入眼底。比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因為有所不滿,竟然勾結張士誠反攻朱元璋。還沒有正式接觸,就被朱元璋的密探發現,朱元璋拍馬趕到,拿著鞭子把朱文正狠狠抽了一遍。大明王朝橫空出世的錦衣衛,它是怎麼產生的?
當了皇帝後,朱元璋的疑心就更重了,尤其是對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這些老哥們。這些人會不會不服呢?會不會也想著造反呢?
一開始,朱元璋是利用自己的心腹胡惟庸來對付他的那些功臣,利用胡惟庸打壓了許多功臣,可是,有一個問題,在打壓的過程中,胡惟庸開始喘起來了,竟然有點自己當家作主的意思。
於是,朱元璋就想到另起一個機構,獨立於政府部門之外,為自己所直接掌控。因為政府部門握在了宰相胡惟庸的手裡。大明王朝橫空出世的錦衣衛,它是怎麼產生的?
於是,錦衣衛產生了。
錦衣衛原本是皇帝親兵上十二衛中的一個,朱元璋將它提拔起來,稱為錦衣衛,著飛魚服,配綉春刀,平時在皇帝前面開個道。
錦衣衛辦事效率之高,是極為可怕的,有記錄說,某官員半夜和小妾拌嘴,第二天剛上朝,朱元璋就問他為什麼吵架的,那官員嚇得渾身發抖,可見錦衣衛有多麼厲害。在明初的《藍玉案》、《胡惟庸案》中,正是由於錦衣衛極其強大的間諜機構,才會牽涉那麼多人的性命。由於權力缺乏限制,他們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朱元璋深感錦衣衛權力之大,曾經下令銷毀刑具,廢除錦衣衛。但是到了永樂年間,朱棣偏愛打仗,沒時間管理朝政,於是又重設錦衣衛,並加大了權力,他們於是時時出動,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並捉捕和審訊嫌疑人。他們的這項任務被皇帝特許,並逐漸演變為軍事特務的職能,權力達到了極致。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氣王朝,有一個很鮮明的特色,那就是「廠衛特務機構」,用來監督臣民,維護國家安穩,權力之大,實屬罕見。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崇禎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據《明史》記載,崇禎自縊時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同。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出來了,號稱皇帝親軍、御林的錦衣衛,怎麼一個都沒見著?錦衣衛首先是上前線,守衛城門。大部分人在守城時就死了。
當時,執掌東廠的是太監王德化,山西大同人,人稱二王公。1644年3月,李自成率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兵部尚書張縉彥見朝廷大勢已去,於是打開正陽門主動迎接劉宗敏部軍,這個時候,王德化還是一心忠於朝廷,對於張縉彥的做法,十分惱怒,大加斥責。
但是到了中午的時候,王德化的態度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親自率領眾部下來到德勝門,迎接李自成,如此之舉,讓人匪夷所思,亦是被後人唾棄。
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機構,也包括其錦衣衛。起初清廷沿用了錦衣衛的官名,但取消了錦衣衛偵緝、監獄的職能,只管理皇帝儀仗人員。順治元年十二月賞賜朝中漢大臣的名單中,有「錦衣衛掌印指揮王鵬沖」之名。
次年,清廷將錦衣衛改名為鑾儀衛。從此錦衣衛之名就在北京消失了。順治三年七月, 清廷「革鑾儀衛緝訪人役,永著為令」。錦衣衛遺留下來的這一「特色」也不復存在。鑾儀衛這個機構一直延續到清亡才廢除。宣統朝避皇帝溥儀的諱,改名「鑾輿衛」。
網路圖片
當然,明末錦衣衛人物里也有其它「忠臣」。例如永曆朝的錦衣衛馬吉翔,武進士出身,任廣東都指揮使,因擁戴紹宗(唐王)而進入錦衣衛。永曆十一年(1657)竟轉職為大學士,後晉陞首輔,成為大明三百年由錦衣衛入閣的第一人,最後在緬甸殉國。
明朝的滅亡和東林黨有著莫大的關係,後期魏忠賢被殺,東林黨崛起,其實東林黨就是一批商人成立的組織,他們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多次向崇禎進言,加強農業稅,減輕商業稅,不知道崇禎是哪根筋不對,居然同意了,我們要知道,當時我國出於小冰河時期,農作物產量很小,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
對戰爭的態度上,東林黨那幫人就沒幾個懂軍事的,全是在瞎指揮打仗,瞎搞,前面在打仗,他們在後面非但不儘力支援錢財米糧,還盡說軍事開支過大,影響國家安定,還非要財政節流,搞得前線 財政入不敷出,糧餉捉襟見肘,軍隊毫無作戰之心。
而且,東林黨人最拿手的就是搞內鬨,今天彈劾你,明天彈劾他,實在沒事了,就自己彈劾自己,天天的搞政治鬥爭,沒事就搞窩裡斗,搞得朝庭內部是烏煙障氣,人人自危,就沒幾個人敢做實事的,國家一但到了內亂之時,他們非但不出主意,出錢出糧支援前線,還不消停的搞彈劾,前線將領還在打仗,他們就在後方彈劾,誰還有功夫精力在前線指揮打仗了。可以說,明亡他們這群唯利是圖的偽君子絕對是首功。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此時李自成還未打到北京,左中允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崇禎心裡也正有這個想法,然而李明睿官小言輕,他害怕內閣大臣們不同意,同時也害怕承擔丟棄宗廟社稷的罵名,於是召集群臣開會,重點是希望群臣表態南遷,然而時任內閣首輔陳演當場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左都御史李邦華提出讓皇帝留守,太子前往南京監國的折中方案,但最終崇禎放棄了南遷的決定,不僅自己不南遷,也不讓太子南遷,錯過了最後的一絲機會,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當時的南方經濟繁盛,並無戰亂,崇禎完全可以退到南方重整旗鼓,積蓄力量來對付李自成和清軍。然而太愛面子的性格,導致了錯誤的判斷,認為這次京城之危也能像以前一樣有驚無險,但是最終城破人亡,南明小朝廷由於缺乏正統的繼承人,各自為政,最終被清廷各個擊破。
※《射鵰英雄傳》郭靖追黃蓉有多大方?你知道嗎?
※《司馬光砸缸》是個故事而已,別當真歷史
※「切腹」就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少扯了,辣么疼,你以為玩呢?
※清帝退位後,宮女下場凄慘,有的竟然淪為娼妓
※殺人惡魔黃巢起義沒有正義性可言?
TAG:煮酒談詩扒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