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蹭個熱點,聊聊個人的淺見~
當看到塞勒獲獎的新聞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贏者的詛咒」。說這話不是我想要去詛咒誰,而是源自他寫的一本書,名字就叫作《贏者的詛咒》。
「贏者的詛咒」是經濟學家發現的一個異常現象,在美國有人曾經在課堂上做過一個實驗:拍賣存錢罐。罐子里裝了很多硬幣,但是學生們不知道裡面有多少個硬幣(實際放了8美元的硬幣)。大家靠猜競價,出價最高的可以獲得裡面所有硬幣。
這個實驗做了很多輪次,最終學生們的平均估值大約在5美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低估了罐子里的錢幣數量。而最終的結果是,贏家的平均出價是10美元,這意味著每個「勝出者」實際虧了2塊錢。贏者的詛咒由此得名。
現實中贏者的詛咒比比皆是,這點我想小散股民朋友們一定是有同感的。類似的故事還可見於房市:拍天價地,搶高溢價盤,很多樓盤開發/投資從業者也一定嘗過「贏者」背後的苦澀。從目前就職公司的「悲慘遭遇」中,我還想到有一些公司很擅長把自己包裝的很美好,然後高價被」贏者「收購。真實的情況是,收購價遠高於其真實價值,「贏者」的滋味想必也是很苦澀的。
生活中也有無數"贏者的詛咒」,比如很多人在相親的時候,把自己各方面都包裝的近乎完美,因為看起來更「優質」,於是在同等條件下就從被選擇的位置升級到了主動選擇。因為信息的不透明,導致價值被高估,最後的「贏家」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得到他/她。我們上篇說了,成本等於放棄了的價值最大的代價,優質男或者優質女,本身的選擇就帶來了很大的機會成本。
我還聽說有很多付出慘痛「代價」最終PK掉強力追求者,娶了校花/嫁了校草的人,實際過得並不幸福。這方面,寶強兄弟估計也有話要說。
最近很流行的直播,主播各種化妝,美顏,角度控,看起來是很美。土豪觀眾們競價刷禮物,誰刷的多就和誰見面。可開房後等卸了妝,「贏者」發現被「詛咒」了,大呼上當,有的人本著「自己約的炮,含著淚也要打完」,有的因此還發生過流血事件。
再比如很多職場人士(尤其常見於職業經理人),把自己包裝的非常光鮮,各種證書,頭銜,經歷(很多也就是個膠片達人而已),引來眾多大公司的哄搶,最終花大代價勝出的「贏者」公司,被詛咒」後大呼上當的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會出現」贏者的詛咒「? 因為錢罐子里的世界,我們並沒有辦法看的清楚,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哄搶,形成了錯覺,使人高估其價值,從而造成非理性的選擇。
話說回來,如果人真是完全理性的話,是不會出現贏家詛咒現象的。可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就是基於理性人的假設。因為只有相信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理性的時候,才能證明市場經濟是完美的。
可真實的情況呢? 比如我老婆和我承諾接下來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不亂花一分錢,不讓商家多賺我們家的一個字兒。如果人真的是理性的,那接下來我們只會根據實際需要以合適的價格夠買「生活必需品」。請注意,這裡的關鍵字是「需」,意味著需求。
雖然我在講課時,反覆強調 need (需要)和 want (想要)有著本質區別,可需求這個東西,是可以被創造的,也可以從want 轉換成 need,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各種營銷,炫目的廣告,「跳樓放血」大促銷,雙11,年終大促,乾的就是這個事情。
如果人真的是理性的,對於上述所有就應當免疫,結果呢?我一邊勸著我老婆要免疫,我自己也近乎淪陷。區別僅僅在於,我雖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淪陷,但至少能眼睜睜的看見自己的淪陷,看到自己被創造了「需求」,這種誘惑導致的非理性本質上和毒品也沒啥區別。
如果人真的是理性的,家裡人原本也不應該擔心因為有人炒房導致我買不起房子。這麼多年來,大家的恐慌,既是房價上漲的結果,也是房價上漲的原因。
因此,人是非理性的,否則根本沒法解釋上篇咱們聊邊際收益遞減時,舉的吃自助餐的例子:很多人即便是撐得不成人型,從食物中再也無法獲得任何快感,可為了看到餐廳老闆的哭泣,為了對得起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含著淚堅持。
為什麼會出現理性人的假設呢?這其實很好理解,一種確定性的模式創建於獲得確定性),經濟學家為了後續推演的方便,也為了秩序化和簡化這個過於複雜的世界,僅此而已。
我記得曾寫過一篇文章《警惕,潛意識裡的假設條件》,提到去年我剛到北京做項目的時候Call了一個會,邀請了二十幾個之前從未見過的人。到開會的時候會議室里空蕩蕩的。當時我心想我可能發了一個假的會議邀請,再或者按照這概率,我應該是中了「彩票」。
真實的情況是,在發起會議的時候,我創建了一個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假設:所有被邀請者都是有「求」必應之人,所以我僥倖的認為:全都不來的概率實在太小,所以至少不用擔心一個都不來。然而本質上我卻做了一件有辱自己智商的事情:事先沒做任何預防措施的情況下,賭博式的押上了全部。
簡化的意圖所帶來的假設,時常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經濟學家的"理性人假設「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本質上和假設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是一樣一樣的,可真實的世界,就如同我們上篇說的那樣,是VUCAN的。
人的非完全理性來自大腦的認知缺陷,同時我們的行為會受到認知的影響,而行為的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扭曲)認知。所以堅持理性人假設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
當確定性的模式創建,和不確定的世界發生了碰撞,接下來行為經濟學大師卡尼曼和塞勒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收入囊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卡尼曼曾將自己的獲獎歸功於塞勒,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並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他倆的共同點是挑戰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同時還都是「去中心化「的跨界大師:博弈論、金融學、經濟學和心理學... 長此以往,估計諾貝爾獎將來也要設置一個跨界獎了。
本篇是《童話新說》的最後一篇,不是說接下來不寫了,而是從明天開始,公眾號就會更名為《童曜的乾貨日記》。經過國慶節的修鍊,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好了,所以也厚著臉皮認為自己的內容暫時對的起『乾貨「這二字,借用電影《羞羞的鐵拳》里的一個梗:接下來我直播「鐵鍋燉自己」,改名就算是一個小小的自我激勵吧。
TAG:童話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