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電影《地雷戰》沒有騙你,鬼子就是這樣探地雷的

電影《地雷戰》沒有騙你,鬼子就是這樣探地雷的

從1942年開始,在華北各地的道路上,時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幅場景:道路中央,兩個日本鬼子相隔一段距離,每人手握一根長桿。他們緩慢而規律地左右揮動長桿,視線始終跟隨桿頭上巨大的金屬圓環來回移動。有的時候,這些日本鬼子還會趴在地上,用手抓住桿頭,眼睛貼近金屬環。在這些鬼子身後的道路上布滿了小旗和用石灰畫成的圓圈。

訓練使用地雷探知棒的日本工兵,右側士兵手中的那根就是地雷探知棒

與此同時,在道路兩側的山頭上,經常會有幾個頭扎白毛巾的民兵埋伏著,眼看自己埋在道路上的地雷被逐一探明,民兵們只能一邊無奈地罵娘,一邊琢磨,這些手拿長桿的日本鬼子到底是怎麼發現地雷的?久而久之,民兵們終於「恍然大悟」——日本鬼子手裡那個圓環是個神奇的「放大鏡」,透過它能看到埋設在地下的地雷。

《地雷戰》劇照

鬼子工兵手中的長桿,自然不是什麼「放大鏡」,而是日軍制式的探雷器。在二戰期間,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都採用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設計製造的金屬探測器來探測地下的地雷。實際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國家已經開始使用金屬探測器探測戰場遺留的啞彈和地雷。不過,歐洲列強的陸軍裝備探雷器卻晚於舊日本陸軍,例如英國陸軍從1941年才開始批量裝備探雷器。

盟軍裝備的「波蘭式探雷器」

舊日本陸軍重視工兵探雷器的研發,實際上是受到中國軍隊的刺激。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中國軍隊布設的地雷數量不大,但是卻給舊日本陸軍造成相當大的打擊。例如,在上海作戰的中國十九路軍和第五軍,曾經利用收集來的白口鐵皮油桶,裝填炸藥,製成地雷和滾雷,專門打擊日軍的騎兵。

考慮到地雷製造和使用都較為容易,日軍判斷中國軍隊在未來的中日戰爭中必定會大規模使用地雷,尤其會使用大型反坦克地雷打擊日軍的坦克。因此,日軍高層便命令舊日本陸軍科學研究所研製更有效的高技術探雷裝置。

日本陸軍尋求偵測高技術探雷設備,其實就是電磁金屬探測器,它利用電磁感應原理,使用有交流電通過的線圈產生迅速變化的磁場,這個磁場能在金屬物體內部感生渦電流。渦電流又會產生新的磁場,倒過來影響原來的磁場,金屬產生的電磁場變化被真空電子管捕捉後再經過放大,操作人員的耳機便會出現特殊的雜訊。

早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民間已經有人使用金屬探測器尋找地下的礦藏和水源,因此相關原理和設計對日軍科研人員而言,並不是什麼秘密。但是,當時民用金屬探測器尺寸和重量都很大,大多要依靠小車推著前進。因此日本陸軍研究所最初拿出來的地雷探知機樣機質量奇差,可靠性很低,對使用環境要求頗高,絕對是磕碰不得、吹彈得破的寶貝,而且個頭還不小。雖然測試時號稱單人可背負,但是參與測試的官兵認為這東西馬馱著都嫌太重,「皇軍」士兵那小體格還真承受不了。日本陸軍高層也不好糊弄,當場就把設計師們一腳踢回實驗室繼續改進去了。

貓腰躬身掃雷的日本工兵

不過,隨著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舊日本陸軍再也等不下去。1938年九八式探雷器正式裝備日軍。不過日本工兵對這個全重達18公斤的鐵箱子始終提不起興趣。1939年日軍規定每一個工兵聯隊都必須裝備6台九八式探雷器,但是這一年,日本工兵僅訂購了41台九八式探雷器,還要優先交給國內的工兵學校用於配需,所以實際上侵華日軍手中根本沒有幾台九八式探雷器。

但是,隨著中國軍民抗日熱情的上升,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地區抗日武裝在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日軍發現地雷真正開始成為一個要命的問題。早在工農紅軍時期,地雷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打擊敵人的重要武器。

以閩北紅軍兵工廠為例,僅在1934年「紅五月」競賽活動中,就生產了上千枚地雷。由於紅軍兵工廠缺乏大規模生產黑火藥的能力,只能將地雷做得比較大,每一枚裝葯在10斤以上,引爆後殺傷半徑超過20米。抗日戰爭初期,還有根據地兵工廠繼續生產這種大型地雷。

山西戰場發現的急造地雷,直徑25cm,重約20kg,裝葯較少

不過,在1942年以前,中國抗日軍民使用的地雷,基本是制式的鐵殼地雷,日軍使用九八式探雷器能夠方便地發現地雷,根據測試,九八式可以準確發現地表以下40厘米深度內的大型地雷,對於小型地雷的探測深度也達到25厘米。1940年,日本工兵一口氣訂購了310台九八式探雷器,同時,九八式的改進版百式探雷器也問世了。

在舊日本陸軍的條例中,將探雷分為三個階段,即搜索、縱深探雷和全面探測。在搜索階段,在照明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兩名裝備九八式探雷器的工兵可以在兩分鐘內探明將3米*10米範圍內的地雷的大致位置,並做好標示。

在線圈划過金屬體上方時,九八式和百式都採用蜂鳴器來報警。因此,日本工兵依靠九八式和百式探雷器是看不到中國地雷的,他們只能夠「聽到」。但是,戰場上的日本工兵發現,中國抗日軍民採用的地雷戰術,並不是正規化的,根本沒有什麼可供掃除的雷場,而是東一枚西一枚地分散佈雷。

《地雷戰》中的日本工兵

《地雷戰》中的日本工兵。注意其站位,不是採取一線平推,而是有先有後,軍教片對細節的注意令人讚歎

結果日本工兵經常是辛苦地背著九八式探雷器轉悠一個小時,也發現不了一枚地雷,剛一放鬆,就又被中國地雷炸個人仰馬翻。更讓日本工兵無奈的是,中國抗日軍民總會用冷槍配合佈雷,即安排狙擊手埋伏在布雷區域附近,專門射殺日軍的工兵。

在這種情況下,舊日本陸軍要求國內的科研人員儘快研發一種更為輕巧便攜的探雷器。實際上,舊日本陸軍在1940年以後,已經在準備和蘇聯及英國這兩個地雷強國作戰。

作為大縱深防禦體系中重要的消耗敵人手段,蘇聯紅軍十分重視佈雷,甚至能夠一夜之間變出一片幾千米見方的「地雷沼澤」。日本人在1939年的諾門罕,也吃到過蘇聯地雷和鐵絲網的虧。

而英國人則是二戰前期裝備制式反坦克地雷最多的國家。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的英國陸軍喪失了幾乎所有重裝備,卻要負擔起在德國人登陸後同其縱橫西歐的裝甲部隊做最後一搏的任務。生產火炮和坦克需要時間,而單兵反坦克武器卻價廉物美,英國此時最不缺的就是準備以命換命的勇敢戰士,所以1940年英國生產了76萬多枚反坦克地雷,英國本土防衛軍和普通市民都開始學習如何埋設地雷。在東方殖民地,英國人也儲存了很多地雷。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的科研人員最終拿出了攜帶型探雷器的設計,電池、真空電子管放大器等部件全部被集成在一個長24厘米、高19厘米、寬13厘米的金屬背箱中。別看箱子不大,其實還是挺沉的,因此設計師採取了斜肩背帶的方式,士兵要利用腰腹力量承受沉重的金屬箱。陸軍對這款攜行方便的地雷探知機十分滿意,隨後根據研發年份將之命名為「二式探雷器」,迅速配發太平洋和中國戰場的工兵部隊。

用二式探雷器匍匐作業的日本工兵

為了能夠探測敵方非金屬殼體的地雷,日軍要求新式地雷探知機必須擁有較高的靈敏度。因此設計師改用了比百式更大直徑的搜索線輪,並且在搜索線輪前部設計了一個小型顯示屏,用指針撥動來顯示電信號。所以使用二式探雷器的工兵不用再戴著耳機,卻要始終盯住顯示屏上的指針,從遠處看去就像拚命盯著搜索線輪一樣,這樣一來,日本工兵乾脆將二式探雷器戲稱為「天眼鏡」。本文開頭提到中國民兵看到的「放大鏡」其實就是「二式探雷器」。

不過,到二式探雷器問世時,中國抗日軍民製造的地雷,已經以石雷為主。由於這種地雷上幾乎沒有金屬部件,就很難被二式探雷器發現。同時,中國抗日軍民也設計了一系列專門打擊日本工兵和探雷器的戰法和特種地雷。

在電影《地雷戰》中,趙虎等民兵設計了「夾子雷」、「頭髮絲雷」等反工兵地雷。這些地雷都不是電影工作者憑空捏造的,在現實中曾經真正對日本工兵造成過打擊。此外,在石雷附近埋設鐵片等金屬物件,吸引日本工兵,也是地雷戰中常用的手段。

其實,包括任旭東先生在內的《地雷戰》編劇團隊自身有相當豐富的戰場經驗,他們還廣泛地考察了海陽和華北其他根據地,例如晉察冀的地雷戰經驗,因此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地雷戰》的各種細節都是有據可查的。從日本工兵的掃雷隊形,到使用的裝備,甚至是兒童製作的「粑粑雷」,都以歷史事實作為根據。在電影中,除了出現使用探雷器的日本工兵,還出現過日本鬼子使用木棒探雷的情況。其實,日軍手中的木棒叫「地雷探知棒」,是日軍在抗戰中後期最主要的探雷裝備。

由於制式的探雷器無法發現中國抗日軍民製作的石雷、陶雷等土造地雷,日本工兵乃至日本普通步兵,都開始大量製作和學習使用「地雷探知棒」。地雷探知棒聽著玄乎,其實就是一根長木柄前部裝上金屬探針,士兵使用時躬身將地雷探棒以斜45度插入地面,通過接觸找尋地雷。

這種探雷方式較為簡單,士兵一學就會,但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隊形掃過雷場,也不能保證找到所有地雷。但是作為一種簡易探雷裝備,地雷探知棒看著簡單,用起來可不容易。理想狀態下,只要插點足夠密集,地雷探棒能完整地覆蓋掃過的區域,但實戰中人總有失手,尤其是使用不夠熟練,心裡對地雷怕得夠嗆的普通鬼子兵,手一抖就可能會漏過去幾發,這些漏網之雷總能給日軍以巨大的傷害。

直到投降,舊日本陸軍也找不到對付八路軍地雷戰的反制方法。不過,從日軍的記述來看,1944年以後被游擊隊地雷戰斃傷的日軍人數是在逐漸下降的。其中的原因,是日軍慢慢只敢在據點那一畝三分地轉悠,縮在彷彿龜殼一般的城牆、碉堡之中,恐懼地向外面張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兵指大都乾坤改,然而朱元璋攻取的卻是一座空城
望海堝大捷,明初對倭寇作戰重大勝利
開口常笑的彌勒背後那不為人知的血腥故事
極簡世界史之兩分鐘看懂差點成為全球霸主的明朝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