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如何讓直覺和邏輯思維達成平衡?
期待您的相伴
原創:好餓的毛毛蟲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讓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個測試:
在使用鍵盤打字時,你更喜歡下面哪個字母組合,DK還是FV?
很多人會選擇了DK,卻不知道為什麼,手指的無意識行為讓我們做出了選擇——「我不知道,就是一種直覺。」
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一項決定完全「跟著感覺走」,這裡的「感覺」包括感情、直覺、無意識的偏好,等等。我們自以為自己做出的每個決定都經過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卻不知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大腦調用了某一種儲備好的思考模本,引導我們不知不覺掉入「思維陷阱」之中。《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思維決策、行為決策案例,深入剖析了21種「思維陷阱」背後大腦思考的工作原理,並給出了規避和跳出這些「陷阱」的有效方法,對我們更好的了解自身,更好地做出理性決策具有非常新穎的參考價值。
這本書的作者卡爾·諾頓(Carl Naughton)是一位德國語言學家,教育心理學領域的講師,在科隆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10年有餘。他還是Brain check公司創始人,《紐約時報》排行第一的非虛構類暢銷書《完美受害者:盒中女孩的真實故事》的作者,在《聖荷西信使報》擔任專欄編輯,並為《洛杉磯時報》和《舊金山紀事報》等很多報紙和雜誌撰稿。他從戈達德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並兩次擔當愛倫?坡獎(Edgar Awards)的評委。同時,他還是一名演員,有20餘年的舞台經驗。目前生活在佛羅里達州。
在《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這本書里,作者結合認知心理學和最新的大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來探討人在決策過程中的行為規律。目前在西方,這是一門名為「行為決策學」的科學,因為在生活、企業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用途廣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剛剛塵埃落定的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就是憑藉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成功斬獲了今年的諾獎。
「為什麼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俗話說,世界上難的是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裡,更難的是把自己的思想放進別人的口袋裡。人們總是想想著去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這是為什麼呢?
在與人溝通、閱讀學習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選擇記住符合自己觀點的部分內容,而忽略那些相反的觀點以及論證;在選擇朋友或者合作夥伴的時候,我們往往對與自己有著相似三觀的人抱有更多的好感;明明有時我們做的是錯的,卻還是堅持自己是正確的,選擇去做。究竟我們思維中有什麼缺陷讓我們固執己見呢?
本書告訴我們,一旦我們的大腦形成一種觀點,就會用所有現有信息來支持這個觀點,人們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思維模式束縛,無法接受新觀點。這種「喜歡不斷驗證自己的偏見」的思維習慣可以節省大腦的能量,更輕鬆,更省勁兒,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發現自身的問題,不斷突破自我,獲取新知,快速成長呢?
關鍵要做到三點:
1.足夠的時間:在決策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人會變得遲鈍,大腦不會有效思考,我們可以給大腦一定的休息時間來緩解大腦的「快燃效應」。
2.信息結構化:採用經典的過濾信息的PQ4Q方法,包括六個步驟:
預覽(瀏覽信息);
提問(提出問題,通過閱讀回答問題);
閱讀(只讀能回答問題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讀整本書或全部資料);
思考(思考、舉例);
複述(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檢查(檢查不確定的部分)。
3.對自我意識保持批判的眼光:要有自信質疑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讓你在決策時不那麼緊張,讓決策更加正確。
「第二大腦」——肚子!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經驗:讀書階段每次重要考試之前,總有一部分人出現腸胃不適的感覺,臨開考了卻急著到處找廁所。其實這就是肚子發出的害怕考試的信號!我們往往在考試結束後對照答案時懊悔不已,自己臨交卷前倉促改掉的幾道選擇題竟然被自己改錯了——之前憑感覺選的答案明明是對的!
最新研究表明,人體腹部的細胞及交換機制和大腦驚人的相似。「第二大腦」利用神經信使——如血清素(抵抗抑鬱)、多巴胺(愉悅時分泌)和不同的內啡肽(鎮痛或令人愉悅)來影響我們的性格和喜好。
腹部的感覺=刺激+反應+評價
我們依據刺激、反應和對早期經歷的評價來做出決定。人們經常說的「直覺」,就是一種特別的、徹底的腹部感覺形式,這對我們做出決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可否認,直覺在我們處理一些複雜問題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直覺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問題。在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做決定時,直覺沒有任何意義,很多時候,直覺源於偏好,而我們仍然要用思考補全做決定前的準備。
如何讓腹部和頭部相互協調,使無意識的經驗和有意識的思想成為一個整體,我們需要執行一個「精神三級跳」:
理性分析: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目標,做出適當的選擇。
推遲做決定:花更多的時間去收集信息。
跟著感覺走:如果感覺量哈哈,就確定下來吧!
「為什麼相比得到,我們更害怕失去?」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其中有一點是「稟賦效應」。顧名思義,所謂稟賦效應,就是指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其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
這就是為什麼別人用同樣價值的物品跟你交換時,人們往往會拒絕的原因。
與此同時,如果一個人為一件事情投入了過多的時間、精力或者金錢,卻很難及時「止損」,依然繼續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比如炒股,比如對象劈腿卻遲遲無法分手。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的存在。
從《隱性邏輯》這本書裡面我們知道,原來,我們的大腦中活動的主要區域「伏隔核」在腦中的獎勵認知系統發揮著中心作用,這裡的多巴胺接收器對傳導過來的多巴胺做出反應,產生幸福的感覺。當我們獲得一些東西時,這個區域就會活躍起來,而當我們損失一些什麼的時候,這個區域的活動會更加激烈。這也從大腦神經學的角度給予了塞勒教授的研究成果以佐證。
當然,這些只是《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向我們揭示的思維方式與大腦秘密的一部分。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破除直覺的迷思,平衡協調我們的直覺和邏輯思維,調用好大腦和「大腦背後的軍師」——肚子,來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更好的做出決策。
TAG:蒂凡特妮的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