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日記:從《瘦子》說開去

豆瓣日記:從《瘦子》說開去

本文作者「Jenny」,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註:此文非減肥健身經驗貼亦非保健品代購廣告)

關於作品:

前幾天收到出版社郵寄的《瘦子》樣書。這是我第十四本譯作。2012年五月交稿。那時我還在比利時魯汶讀研,選修了「犯罪文學」(Crime Fiction)這門課,該書作者達希爾·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是「偵探推理小說」類別推薦閱讀作者之一。哈米特開創了「硬漢派偵探文學」(Hard-boiled detective literature)的先河,和同時代的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一起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犯罪小說界的領軍人物。

和作者更為人熟知的《馬爾他之鷹》相比,該書筆調更為輕鬆詼諧。曾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和舞台劇。作為一部1932年的文學作品,中文簡體和繁體也有好幾個翻譯版本。

一開始我是不大情願接下這活兒的。一來稿酬極低,二來我素不喜「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作品如已有譯本,我就無需白費力氣多此一舉(暫不計較譯本質量如何),三來對話翻譯不是我的強項,須時刻提醒自己勿將口語流於書面化。然《瘦子》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無非就是這對偵探夫婦針鋒相對、你來我往的「口水仗」。

當然,最後促成這個譯本的也有很多因素,這裡不再贅述。其中之一便是我的朋友和編輯S.

關於S:

和S最後的正式郵件往來是在2012年五月。我提交《瘦子》譯稿,列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編輯時需特別留意的地方。收到S回復說看完稿子後再行探討。

此後,我畢業回國工作出差懷孕生子移民產後抑鬱,期間只偶爾和S在微博和豆瓣上互動,稿子後續已被拋之腦後。熬過很長一段日子,我才蹣跚走出黑暗重拾精力整理積壓郵件,回歸社交平台。

2016年三月十八號,郵箱里收到訂閱的蘇格蘭犯罪小說作家伊恩·蘭金(Ian Rankin)的最新書訊,發布其「雷布思系列」最新作品的書名《寧願是魔鬼》(Rather be the Devil)。我即刻在微博私信中分享給她並詢問新星是否購入「雷布思系列」回歸作品的其他版權。瀏覽她的微博,發現最後一條也是最熱門的一條:2015 年12月7日關於《火星救援》的簡短書評。評論區里都是為她點燃的蠟燭和一路走好的祝福。

無法形容那一刻的驚愕,我逐條翻遍她這幾年的所有微博和豆瓣日記,試圖找出任何蛛絲馬跡,未果。直到搜索到S前同事和新星發的悼文,才無奈接受這個遲來的噩耗。

我和S相識於2011年暑假。彼時我正在參加愛丁堡大學的文學暑期班。作為蘭金作品的譯者之一,邀請方安排了一場我對蘭金的專訪。通過豆瓣我結識了同為蘭金粉絲的S。我們共同策劃訪問流程,設計提問環節,最後S整理並翻譯了我的訪問錄音。

這之後,我們經常通過豆郵討論雷布思系列的細節,包括書名靈感、各個配角、隨處可見的音樂,《終場曲》(ExitMusic)會不會是雷布思的終曲,有沒有返場可能。相識恨晚惺惺相惜。聽S吐槽譯稿,調侃伊萬,玩手辦,曬手繪,寫同人,星戰、神夏、婦聯,勞倫斯·布洛克、御手洗潔、島田莊司,看S春日踏青,肯亞遊獵,愛丁堡追尋雷布思足跡等等。

蘭金曾在2011年7月的採訪中提到:「[…]有可能的話,雷布思也會在未來的書里重新歸來,但不是今年,也不是明年。」然而,2012年11月雷布思就在讀者的千呼萬喚中以《站在他人的墳墓里》(Standing in Another Man』s Grave)強勢回歸。而我親愛的朋友、雷布思的忠實粉絲S的時間軸卻永遠定格於2015年。

生命最後一年,S依舊如常改稿、翻譯、閱讀、看劇、創作,記錄生活。當然,對這位被許多讀者譽為「天才同人作者」的年輕母親來說,曬娃也是一大日常。S在豆瓣有一個名為 『Hello Sweetie』的相冊,有蕾拉小公主呱呱墜地到三歲的照片一百多張:從比大提琴還小的毛毛頭到像模像樣操著吉他的文藝小青年。那時的我只能以局外人或旁觀者的角度發出「好萌」「好可愛」「生長神速」等不痛不癢的評論。2015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新翻看這些照片和記錄時心裡才愈發五味雜陳。我一向對「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等糟粕嗤之以鼻。無論從肉體還是精神上,女子天生就是擁有神力的希瑞,而孩子就是阿喀琉斯之踵。2015年9月1日,她在微博上放出一張女兒在洗臉盆洗手的背影照片,配上這樣的文字:九月一日,一個對我國殘酷的教育體系一無所知的雙馬尾蘿莉踏上了人生的嶄新旅程。很難想像她懷著怎樣的心情給女兒做心理建設,怎麼和她解釋自己的離去,如何讓她接受媽媽不能陪著她慢慢長大,走過一段段新的人生旅程的殘酷。S希望女兒能無畏前方,漫步於繁星之間,實現自己的理想。熱愛星戰的她是否也變成了星辰中的一顆,在遙遠的天際熠熠生輝。

2015年,有新生有死亡,有開始有結束。「元氣滿滿!快樂的作者,快樂的主角和快樂的讀者們」這是S留在微博上最後一段話。

S去春日踏青。她戲謔:從小就覺得每年掃墓就是去春遊。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體同山阿。」

S,無論你在哪個平行空間,願力量和歡樂與你相伴。我也會和其他喜歡你的人一樣,想你了,就去你的微博看看。

(後記:感謝編輯王歡接受S身後工作,讓該書得以出版。感謝彭師兄幫忙聯繫引薦。趁小兒午睡之際匆促寫就,遣詞造句未經推敲斟酌,粗鄙之處,但望見諒。)

——2017年10月1日於布里斯本

(全文完)

本文作者「Jenny」,現居Brisbane,目前已發表了3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Jenny」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紙 克重的應用
豆瓣評論:文明6:一個全新的開始
豆瓣日記:俄羅斯的冬天
豆瓣日記:教你做滿屋飄香超濃郁的日系牛肉咖喱呀
豆瓣日記:瓦伊達,用膠片重鑄波蘭的歷史和命運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