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說 我袁某若死 是為日本去一大敵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說 我袁某若死 是為日本去一大敵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十七):少年欽差

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城內打響,隨即迅速蔓延到全國,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朝。彼時開缺回籍療養的袁世凱,被清朝重新啟用受命平叛。但袁世凱見民主革命乃大勢所趨,於是選擇和革命黨合作,反過來逼迫清帝退位,自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就任大總統一職後,袁世凱深感中國內憂外患嚴重,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他又覺得,民國的議會制度不夠成熟,黨派林立,相互攻訐,辦事頗多掣肘,政令無法推行,政府效率低下。

同時,袁世凱本人也有著一個「皇帝夢」。在其心腹手下的慫恿之下,袁世凱得出了一個結論,認為在中華施行了數千年的帝制才是最適合中國人民的選擇。於是袁世凱便試圖仿效日本和德國,把中國變成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由自己來當中國的皇帝。

後來我們都知道,由於袁世凱團隊錯估了民意,稱帝之舉引來了全國討伐,「洪憲帝制」不足百日,便匆匆宣告取消。袁世凱本人為此殷憂成疾,臨死前,他留下了下任大總統候選人的名單,並自作了一副輓聯: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諸君再造共和。」

輓聯的下句,可以理解為袁世凱臨死前對稱帝表達的悔意,希望讓中國重回共和政體。但對於上句可能會有讀者不理解,袁世凱不是明明與日本勾結,簽訂「二十一條」出賣國家嗎?怎麼他死了反而是為日本除去了一個大敵呢?

其實,袁世凱在總結自己一生的輓聯中以日本仇敵自居,是說得過去的。這得從袁世凱青年時代的發跡史說起。

袁世凱小時候,算是地主人家出身。一開始,他希望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光耀門楣,但無奈小袁世凱不是考試那塊料,幾次都落第沒有考上舉人。

在那時,為科舉考試考到鬚髮皆白者大有人在。但袁世凱卻不願意就此孤老終生,而是毅然投筆從戎,投奔淮軍的大將吳長慶去了。不久之後,朝鮮發生變亂,成為了袁世凱嶄露頭角的契機。

在朝鮮這段時間,袁世凱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並因此與日本人結下了梁子。

第一件事,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軍亂。清朝作為朝鮮宗主國,派兵前往平亂,而一旁的日本也趁機出兵,企圖從中漁利。袁世凱作為慶軍的幫辦營務處,身先士卒,一路衝鋒在前,為平叛立下大功。同時,他還一併趕走了前來騷擾的日軍,打破了日本染指朝鮮的幻想。

第二件事,1884年朝鮮再次發生甲申之亂。這次是日本企圖通過政變,扶植朝鮮親日派王族上台。彼時袁世凱正在朝鮮給國王練兵,並藉助這支軍隊鎮壓了亂黨,再一次打破了日本的圖謀。

日本兩次侵略朝鮮的圖謀都被袁世凱挫敗,自然是對其恨之入骨。而經歷這兩件事之後,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見識到了這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的才華,於是力保袁世凱,讓他出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這位少年欽差在朝鮮聲望極高,幾乎一手影響了朝鮮政局。此後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十年間,袁世凱坐鎮朝鮮,讓日本整整十年對朝鮮無機可乘。

日本人因忌憚袁世凱,曾多次派人暗殺,均未成功,袁世凱也因此一直與日本人交惡。只是沒想到後來袁世凱官運亨通,先是繼任李鴻章為大清直隸總督,後又出任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才不得不與日本人打交道。

在日本人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時,袁世凱雖不敢與日本開戰,但對其中諸多賣國條約,逐條進行了批駁。經過多番談判之後,最後簽訂的「民四條約」,已比最初的「二十一條」刪去九條內容。袁世凱自認只有他來與日本人鬥爭,才能取得這樣的成果,並擔心自己一旦身死,若親日派掌握大權,便是「為日本去一大敵」,從此遺害中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洋人攻入北京,咸豐想逃跑,慈禧為何要苦勸其留京?
曾國藩訓練湘軍,經歷告訴我們,自己人比敵人更可怕!
龔自珍考試不順,讓家中女性學會一技能,用以羞辱考官
慈禧逃跑前,珍妃與她說了一句什麼話,導致自己葬身井底?
太平軍作戰勇猛異常,曾國藩百思不解,楊秀清一席話道破玄機!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