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三代人 奉獻五十年
57歲的廣州人馬雪萍做了18年志願者。無論是在老人院、沙面驛站、扶貧小學,還是在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春節,她總會和家人一起在做志願服務。
在馬雪萍看來,家風,不需太多言語,而應身體力行。
50年前,她的父母住在沙面熱心助人,如今她的孩子、孫子也參與志願活動。這,就是家風的傳承。
廣州初秋一個普通的清晨5時,太陽剛透過細葉榕,照在沙面島上,一切還靜悄悄的。馬雪萍開始了熟悉又忙碌的一天,她一個人騎著單車,去對面的市場把家裡一天的菜買好。
早上7時,馬雪萍做好早飯,等兩個小外孫吃完,就推著自行車先送大外孫去上幼兒園。然後,她再折返回家,帶著小外孫步行3分鐘,到沙面公園的志願服務驛站服務。
作為展現廣州風貌的一個重要窗口,沙面公園志願服務驛站一個服務內容是為遊客提供景點、地圖、交通等諮詢指引,提供免費開水服務,為在沙面的環衛工人送茶,為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飯……
做志願者的經歷,馬雪萍堅持了18年。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有「老人緣」。在身邊的老街坊看來,從馬雪萍的父母那代開始,這種老廣的樸實熱心腸就一直都在。
馬雪萍從小到大都在沙面生活。街坊四鄰都是單位的同事,爸爸被大家推薦為樓長。從兒時起,馬雪萍就看到「樓長爸爸」熱心助人——哪家廁所堵了、溝渠塞了,都要親自上陣。
她的媽媽退休前是廣州市兒童醫院的護士,無論母親平日工作多繁忙,休息在家見到鄰居的小朋友調皮磕碰了,都會給包紮、護理;大院里的小朋友要打疫苗,也都是要找她的媽媽。
十八年中,馬雪萍最感動的是自己從事的這些志願活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為了讓馬雪萍能去做志願服務,她80多歲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等家族成員的大聚餐,都會遷就她提前進行。每年中秋節時,馬雪萍還會帶著全家,跟沙面的環衛工人、武警部隊的戰士一起做月餅,製作燈籠。有一次,她帶著女兒一家一起去河源山區參加助學活動。在那裡,她不僅讓兩個小外孫認識了城裡沒見過的農作物,還讓他們跟志願者們一起去探訪了留守兒童。
馬雪萍說,從上一輩到孫子輩,在她家,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這些道理,不靠說,靠的是身體力行。
※「零彩禮」打破「文化枷鎖」需要「愛的勇氣」
※未經許可就被簽收 如何確保快遞「最後一公里」不丟失
※險!孕婦子宮破裂胎兒小腿進入腹腔 醫生10分鐘內成功剖出胎兒
※黃金周國內遊人數超7億 更多「政策組合拳」將出台
TAG: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