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紅樹漸成林 再造「小鳥天堂」
開欄的話
砥礪奮進的中國,即將進入十九大時間。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的5年。對更加美好的未來,大家心中充滿了熱切的期盼。連日來,南方日報派出記者分赴全省各地,深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沿海僑鄉,走進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工礦企業、邊防哨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機場車站碼頭等,現場採訪廣大幹部群眾,共同感受和見證時光之美!南方日報今起推出「十九大時光」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在江門賞鳥,巴金筆下的天馬村「小鳥天堂」不再是唯一選擇。
站在台山市北陡鎮碼頭眺望,成群的鷺鳥掠過天空,消失在紅樹林中。遠山、海浪、飛鳥、紅樹林與漁船,構成一幅美好的生態人文畫卷。除鷺鳥外,還有約100種鳥類生活在這裡,其中70%以上為「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呈現加速發展新局面,美麗中國新圖景徐徐展開。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江門在台山、恩平、新會等地大力恢復紅樹林濕地。這片珠三角最大的「海上森林」,成為江門又一個「小鳥天堂」。
珠三角最大的「海上森林」
「動靜不要太大,會嚇到鳥的。」站在北陡鎮碼頭,看著自己曾經參與種植的數百畝紅樹林,該鎮林業站原站長馮追培雙眼濕潤。曾經,這片灘涂大米草瘋長,大多數海洋生物無法在這裡生活。自前些年開始種植紅樹後,大米草逐漸消失,白鶴等鳥類又在這裡築起了巢。
紅樹林可抵禦海浪,可為鳥類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對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等起重要作用。江門市林業和園林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江門紅樹林面積約為2.7萬畝,是珠三角最大的「海上森林」。
台山市林業局副局長劉宏傑告訴記者,在台山市及時出台《紅樹林保護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台山還通過「造、改、封、補」四大措施,形成紅樹林保育長效機制。「『造』就是人工種植;『改』就是引進種苗改變單一的樹種種植;『封』就是做好碼頭等管理,禁止破壞紅樹林;『補』就是在自然災害破壞後及時補種紅樹。」劉宏傑介紹,如今,經過多年的培育,台山紅樹林面積已增至2萬畝。
為了讓「海上森林」品種更多樣,台山還開展了紅樹林人工引種工作。「我們在台山廣海鎮的烽火角成功試驗人工種植了300畝紅樹林。」台山市森林病蟲害防治站站長、工程師陳海民介紹,目前台山的紅樹林品種主要有秋茄、桐花樹、白骨壤等本地樹種和從外地引進的無瓣海桑等。
良好生態引百鳥棲息
鎮海灣的早晨,天剛蒙蒙亮,白鶴、白鷺、秧雞的鳴叫聲此起彼伏。「這裡變化太大了!」在北陡碼頭附近工作10多年的養蚝戶陳活強指著岸邊的灘涂說,「現在不但看到白鶴,還能看到跳跳魚和各種螃蟹貝類,洪澇災害也少了!」
成片的紅樹林讓當地的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記者漫步在鎮海灣的海堤邊,只見一片片鬱鬱蔥蔥的紅樹林紮根於淺灘,樹木層層疊疊迎風擺動,螃蟹、跳跳魚等活躍在灘涂上,引來成群小鳥結隊覓食。
「根據調查,鎮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有超過10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近20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101種『三有動物』。」劉宏傑告訴記者,「這麼多珍貴的動物出現在這裡,鎮海灣的紅樹林已成為江門地區的另一個『小鳥天堂』。」
除種植保育紅樹林修復生態,江門還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藍天白雲多了,空氣潔凈了,綠地增多了,河流變清了。據統計,2016年,江門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約為84%;主城區、副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江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慶假期,位於台山的川山群島遊人如織。島上原始次生林、紅樹林和竹柏林等吸引遊客進行生態體驗之旅。「遊客多了,我們生活更好了。」島民譚文啟笑著說。2016年,江門生態旅遊接待國內外遊客5033萬人次,直接帶動商貿、交通、飲食、住宿等相關產業產值大幅度提高。
南方日報記者 戴惠甜
※近千名騎友騎向「公益」
※「粵商精神」成9月最熱詞
※英德首個「智慧鄉鎮」電視平台上線
※三水白坭 開啟「兩軸一心」城產人文融合新時代
※廣發銀行「尊師卡」首發有望推廣至全國
TAG:南方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