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談談294 閱讀就是建立聯繫
課後談談294(2017/10/11)
閱讀就是建立聯繫
早自習默寫《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最後讓學生齊讀,發現他們讀「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少讀了一個「糊」。我一翻他們讀的書,書上就是少了一個字的,可見學生手上的書質量有多差。
我簡單講了一下昨天的《格列佛遊記》的重讀感,有一些學生沒有抓住這是重讀之後的感受,和第一遍讀的時候的讀後感沒有什麼區別。重讀的感受主要是讓學生髮現自己兩次閱讀的差異和進步,如果兩次沒有什麼區別證明幾次都白讀了。這也和我們今天要講的《獲得教養的途徑》有關係,裡面有一句話就和我們重讀《格列佛遊記》的感受是相似的,是哪句呢?但是,因為今天的課前演講還沒有講,我先講課前演講了,到了後面再將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都有些記不起來了。這是我安排上的失誤。
課前演講的同學講的是顧城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對於背景和詩歌內容的理解都沒有太大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對於詞語的敏感度還是需要培養,正如我和學生講的,像學游泳一樣學語文,像學語文一樣學英語(當然,前提是他以前學習語文的方法是正確的。不正確的語文方法也能考的不錯,但是問題很大,就像武俠小說中邪門功夫也能成高手,但是很容易走火入魔。有些學生從小死記硬背的學了上來,會在關鍵的地方遭遇很大的問題)。像學游泳一樣學語文,其實就是我們需要不斷的浸泡在文字中,建立我們和文字之間的聯繫。我最喜歡說的就是我游泳的經驗。我去年的時候還不會游泳,這一年幾乎天天泡在水裡,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游泳,現在能一口氣不間斷地游大半個小時或者一公里。我就在水中和水建立了聯繫。學生學語文也是如此,在不斷在文字的涵泳中,建立和文字的聯繫,培養語言的敏感度。
這個孩子他說作者在詩中畫出了自由、眼睛、窗子和光明,而實際上作者說的是「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所以光明不是作者畫出來的。講解的同學請同學們評價這首詩歌,有一個學生還是比較有批判性的,他聯想到了顧城殺妻的事情,認為顧城追求自由和理想,有時候過度了,就會走向反面,對現實世界極度的摒棄。當然,學生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入,沒有聯繫時代的背景。但是這樣的聯繫是很好的。
《獲得教養的途徑》我本來準備簡單化處理,但是還是上了一節課。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難理解的句子和問題,然後挑幾組來說說。我沒有讓學生上黑板寫,為了節省時間。這樣也能鍛煉學生的聽課的能力。有一個小組的發言同學,就是沒有聽別的小組發言,結果我們解決了的問題他又重新問了一遍。
第一組問的句子就是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句子:你想要了解傑作的價值,你得先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有一個同學的回答很好,我覺得值得鼓勵,她直接讀了這句話上面的句子:「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這就是我們要想傑作表明的價值。當然,我們自己的價值並不止如此,但是我們現在在文本自身的內容中找到了解釋此句的關鍵。她把文本內部的句子建立起了彼此的聯繫。
第二組的問題就顯示了她對文字的不敏感。她問的是第三段: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做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她問,好的個性和人格不就是已經具有了教養了么?為什麼還是前提?我問:「好的個性和人格」和「個性和人格」是一回事么?學生把這兩個詞混為一談了。教養不是積累知識,它是精神和心靈的完善。個性和人格是承載教養的,它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我們在此之上培養,使之向愛、向善,獲得教養。而有一些人具備了知識,喪失了個性和人格,只能是工具,比如說一邊彈鋼琴一邊把猶太人送進焚屍爐的納粹軍官。
第三組的同學閃神了,問的問題和第一組一樣。第四組問的是第一段:真正的教養一如真正的體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達到終點卻從不停歇……她問,比賽不是有終點的么?為什麼隨處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我問她:體育和比賽是一回事么?比賽有終點,體育是可以永不停歇的。今天跑完步,明天是不是還要跑?生命不止,運動不止。這裡是個比喻,就是教養是可以永恆發展的。這位同學沒有理解句子的意思,而且把體育等同於體育競賽,混淆了不同詞之間的區分,而造成了混亂。
第四組的同學分享了第七段的句子,但是他從中間開始讀。我請他從句子的開頭讀:「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個思想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這位同學強調了。每部作品都是有缺陷的,我們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讀作品。他也做了引申,這也是需要我們具有比較高的閱讀技巧的。我覺得這就是讀懂了的,抓住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其實所謂的比較高的閱讀技巧就是: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閱讀。
我由此提到我前面提的問題,本文有一句話是和我們反覆閱讀《格列佛遊記》的經驗相關的。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就在剛分享的句子的上面:「每一未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這句話以前我都需要先去喚醒學生這種閱讀經驗,比較累。這一次,因為我們一直在重讀《格列佛遊記》,學生這樣的閱讀經驗印象比較深,所以很輕易的就找到了和理解了這句話。
我只挑了四組談了談。最後我就對本課進行了總結,展示了ppt裡面的一些內容。這是我早年做的課件,看了以後發現有些內容是要做刪減了,前面沒有做好。我著重強調了這麼一句話:「問題不在於儘可能地多讀和多知道,而在於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溺其中的傑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建立聯繫,就是我要和學生說的。 《小王子》中有一個概念「馴養」,它的意思就是建立聯繫。閱讀也是建立聯繫:建立自己與文本之間的聯繫,通過文本建立自己和世界之間的聯繫,在文本內部建立詞句之間的聯繫……世界是普遍聯繫的,通過自己的思索,建立起自己和閱讀的聯繫。
梳理文章脈絡,我簡單展示了一下。其實文章脈絡的結構大體類似: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學生都笑,說政治上學過的。我說,是的啊,萬法皆通,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么。
課件中我也帶和學生讀了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和黑格爾的「同一句話」,這裡我以前都要講好久,但是這次學生理解的很快,就是人在不同時期對同樣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這就是學生閱讀經驗比較充分,他們閱讀的前視野已經具備,所以教師不用費太大的勁。語文學習不也是如此么,通過大量閱讀和思考,去積累自己的閱讀經驗,充實自己的閱讀前視野,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建立自己和文本及世界的關係。
最後我,我給學生看了一段視頻,是《血色浪漫》中的內容,裡面提出了幾個問題,值得深思:你在思考什麼,完善什麼,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做人的最終目標是什麼。不過視頻的表演有一些誇張,有些學生看的笑出來了。我在想,可能也是沒有相關的經驗和前視野,前路漫漫,日拱一卒地慢慢做吧。
今天的作業就是,把前面關於閱讀的文章再拿出來讀讀,寫一篇自己的閱讀的理解。
TAG:鴕齋囈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