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起朝代最長也就三百年,每個王朝末年都出現相同滅亡規律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真正決定事物走向的永遠是內因而不是外因。就像17世紀中葉全球範圍的小冰河期,對中國和歐洲的影響就完全不同。中國古代的治亂循環,除了氣候變化這個外因外,還有著土地兼并這個內因,土地兼并與氣候變化一起,共同導致了中國古代王朝的循環往複、無限輪迴。
▲陳勝吳廣起義
中原王朝的治亂循環
自秦帝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制中國以來,中國就陷入了一個經濟和政治上的死循環之中。那就是沒有一個王朝能連續維持統治長達300年,唯有的兩個超過300年的朝代,漢朝和宋朝中間也經歷了全國性的動亂和法統上的斷代。如果我們細細品讀史料,就會發現,每一個王朝末年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就是土地兼并和因此引起的農民起義。
東漢末年
大姓豪強,佔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體的田莊……,莊主不像國家繳納租賦,豪強地主成為一種割據勢力。
唐朝末年
唐朝後期,從皇帝到各級官吏腐朽貪婪,他們大肆兼并土地……廣大農民困苦不堪,終於揭竿而起。
——《中國古代史》
宋朝更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以至於朝代中期就爆發了梁山、方臘等農民起義。
元朝末年自不必說,民族矛盾加之土地兼并的階級矛盾,使得元朝90年而亡。
▲天朝田畝制度
之後是明朝末年,嚴重的土地兼并加之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期,共同造就了明末屢剿不盡的農民起義,西北的大批農民因為貧苦揭竿而起,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雖然接連被明軍擊敗。卻總能「逝者不死、其勢更猛」。殺死高迎祥這樣的起義軍首領很容易,但是失去土地的饑民卻源源不絕,一個高迎祥死了,就會站出千萬個高迎祥,大明帝國的覆滅,已成定局。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轟轟烈烈,起義軍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時,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思想。太平軍制定的《天朝田畝制度》更是從根本上否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
每一個朝代的末期,總是逃不過土地兼并和農民起義這一陰影,而舊王朝覆滅後,新王朝又會開啟新一輪的輪迴。每一個朝代都會在土地兼并——農民起義——戰爭消滅大量人口、荒地較多——鼓勵農耕,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土地兼并間循環往複。每一個朝代的建立者雖然在初期尚能打擊土地兼并,維持農民的權益,但是久而久之,隨著政權能力的下降和新一代士紳階層的形成,以前的輪迴又會再次上演。
土地兼并,為何在中國古代史上始終無法消除,他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推進呢?
▲太平天國起義
高利貸——土地兼并的主要手段
通俗的講,土地兼并就是地主用各種手段將農民的土地兼并,讓農民成為無地的無產者,這些遊民沒有土地後,要麼作為佃農依附於地主為地主打工,要麼就淪為遊民,成為王朝不穩定的因素。雖然土地兼并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方式還是用經濟手段進行兼并,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農民怎麼會傻到將土地全部賣給地主,畢竟錢是死的,地是活的,地可以源源不斷的產生財富。地主要想按照市場價格購地,的花多少錢?
▲天災
沒錯,在風調雨順的時節,土地兼并並不會大規模發生,但是鬧了災就不一定了。中國的季風氣候有著極高的不穩定性,由此導致中國爆發旱澇的次數遠多於其他地方。一旦大災來臨,地主,由於家大業大,銀子多地也多,自己生產的糧食雖然減產,但養活自己一家完全沒有問題,就算不夠,還可以從未受災的地區購買糧食。而普通的農民由於土地較少,一旦青黃不接,很快就會陷入飢餓的境地。面對如此窘境的農民,要想生存,便有兩個選擇:
一是作為流民逃到外省,乞討為生。
二是像地主借錢借糧。
只要思維正常的農民都會優先選擇後者,即向大戶借糧,但是借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中國歷代的私人放貸利率都十分之高,根據王安石的記載,宋朝年間的放貸年利率就達到了70%。而按照今天國家的規定,年利率超過36%就算高利貸,足以見得古代的高利貸有多麼可怕。雖然利率高的嚇人,但是農民為了燃眉之急,往往也不得不吞下這個苦果。
▲清朝的土地憑證
在借到糧食或銀子後,農民或許可以度過災年,不至於餓死,但是很快地主的要債人員很快就會找上門,而剛剛度過災年的農民往往一貧如洗、身無分文。此時的農民除了將土地抵押給地主外,別無他法,如果情況再糟糕一點,農民本身都會淪為地主的佃農,成為地主的打工仔。地主只要通過災年時的一點點投資就可以在災後大發橫財,而擁有自己的田地的自耕農則徹底淪為依附於地主的無產者。
但是這樣一項弊政,為何遲遲沒有改善呢?封建王朝為了自保也應該予以抑制啊?事實是,歷代都有有識之士針對土地兼并問題進行了相關改革,但由於士紳地主階級的阻撓,這些改革紛紛走向失敗,無一成功。
▲農民耕作
士紳階層——土地兼并的罪魁禍首
歷史上,有很多有識之士都曾針對土地兼并問題進行改革,其中最早的實踐者是王莽,王莽改制的一條核心政策就是將全國的土地改稱「王田」,即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私人不得買賣,王莽想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平均分配土地,抑制土地兼并,但這項制度既得罪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又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很快便流產了。
王莽之後,北宋的王安石提出了更為可行的政策,王安石變法的第一項經濟改革措施就是實施「青苗法」青苗法旨在青苗不接、收成欠佳時向急需資金的農民每年提供兩次貸款,農民繳納賦稅時按20%的利率返還利息,雖然20%的數字也不算低,但相對於私人放貸的70%,還是要合理寬鬆的多。但是到了北宋年間,士紳階層的力量已經十分強大,這些人在朝中是官,在地方就時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們的親戚更是通過高利貸從貧苦農民那裡榨取了不少利益。因此,王安石的改革一出,就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當然大臣們不會說是因為破壞他們利益才反對改革,其中司馬光的理由是國家從金錢交易中獲得利益是不道德的行為,大臣們深得真傳,十分善於給自己的卑劣行為披上道德的外衣。王安石的改革在滿朝的反對下很快流產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
在王莽和王安石接連失敗後,清朝的雍正帝再次向士紳階層宣戰,宣布實行「士紳一體當差」,即士紳也要像農民一樣繳納賦稅。雍正的著眼點是讓士紳像農民一樣納稅,用徵稅的方式縮減貧富差距,並為國家增添更多的稅源。雖然雍正的改革並沒有直接觸及土地兼并,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卻能緩解這一現象。按照我們今天的認識,越有錢的人越應該交稅,但是在當時,最有錢佔有土地最多的士紳階層卻不用交稅,不管是出於公平還是國家稅收,這都是莫大的損失。如果向士紳徵稅,國家的稅收就會成幾何倍數增加,這樣當天災發生,農民失去土地,飢不擇食時,國家就可以利用多來的稅收救濟災民,讓災民不用依靠地主的高利貸也能過活,當年的明朝,就是因為沒錢救災才被農民起義軍推翻,雍正無疑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訓。
但是,即使雍正貴為皇帝,而且心狠手辣,但是依然遭到了所有大臣的一致反對,就連平日里分文不貪的清流也加入到反對的行列,理由竟然是讀聖人書的學子就該和老百姓不一樣。想當年清朝強令他們剃髮易服時,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如此的順從,但是一旦觸怒到他們的核心經濟利益,他們卻連殺頭都不怕,寧死也要苦諫,可見當時士紳階層的流氓與無恥。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雍正到最終也沒有廢除這項改革,但他的兒子乾隆為了討好士紳階層親手廢掉了他老爹的心血。不出所料,大清王朝的衰敗正是從乾隆開始。
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嘔心瀝血,力圖根治土地兼并這一帝國的痼疾,由此讓民眾不再受飢餓凍餒之苦,讓中國擺脫300年治亂循環的周期律。但是他們全都失敗了。1840年之後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問題非要革命不可,不革命不足以推翻腐朽的士紳階層和這吃人的制度,最終,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下,土地兼并終於隨著士紳階層的消亡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結束而成為了歷史。中國也終於走出了這持續2000多年的無盡輪迴。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一期】 每周四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埃爾文
※假如真的穿越到了秦國,你恐怕活不到第二天,全都因為這個人
※范冰冰5億女性勵志電視劇《贏天下》秦朝寡婦清
※秦朝興建的靈渠在什麼地方?它的水利工程上有什麼價值?
※文化的浩劫——焚書坑儒——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源起於秦朝的官制,被歷朝歷代所效仿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