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電影界的抗日救亡:借古諷今慷慨激昂,不少人因電影加入抗日隊伍

電影界的抗日救亡:借古諷今慷慨激昂,不少人因電影加入抗日隊伍

文| 黃薇

電影界的抗日救亡:借古諷今慷慨激昂,不少人因電影加入抗日隊伍

金城大戲院(現黃埔劇院)外景

位於北京東路780號的黃埔劇場,前身是赫赫有名的金城大戲院。它誕生於上海電影業迅速發展的年代,由南京世界大戲院經理柳中亮及其弟柳中浩,1933年投資16萬元建成,1934年2月正式開幕,共有觀眾席1786席。金城大戲院在當時號稱「電影院之金剛王,娛樂界之新霸主」,專門放映首輪國產片,同時也兼映蘇俄片及二輪美片。

電影《風雲兒女》與金城大戲院亦有緣分,1935年就是在這裡舉行了首映。電影宣傳廣告上寫著:「再唱一次勝利凱歌!再擲一顆強烈的炮彈!」有如吹響抗日救亡的號角,公映後迅速激起強烈的社會反響。1935年8月16日,上海音樂界、電影界與戲劇界的進步人士衝破阻力,還在金城大戲院為聶耳舉行了追悼會。

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後,電影業一片蕭條。上海名中醫陳存仁,在《抗戰時代生活史》中回憶:「當時的電影界,因為拷貝外銷困難,不易發展,最大的明星公司,設在楓林橋,被轟了一炮,完全燒光,其餘的聯華和天一兩大公司也陷入停頓狀態,演職員們紛紛另想辦法。」上海電影界的進步人士,如導演孫瑜、袁牧之、史東山、沈西苓、蔡楚生、應雲衛、司徒慧敏,演員趙丹、白楊、陳波兒等,紛紛離開上海,大部分去了內地,另一些人輾轉香港。只有一小部分人繼續堅守上海,比如導演費穆和吳永剛等人,他們不願在日本統治下拍攝電影,轉入排演話劇。

電影界的抗日救亡:借古諷今慷慨激昂,不少人因電影加入抗日隊伍

孤島時期的租界,免遭日軍的直接佔領,電影檢查制度相對處於真空狀態,大量資源湧入,又刺激了電影業的畸形繁榮。電影市場也是魚龍混雜,可以燈紅酒綠,無法振臂高呼,不乏一些艷情或粗俗的影片一味迎合觀眾。但也有企業家周劍雲這樣不滿現實的人,他於1940年6月底在上海創辦金星影業公司,是孤島時期使命意識最為強烈、製作態度最為嚴肅的影業機構之一。當時的《中美日報》 《申報》等媒體上,均登載《金星成立公告》,其中就寫道:「在三部反映現實的時裝片和一部不含毒素的古裝片後,或擬來一部轟轟烈烈的發揚之作,雖然犧牲若干市場,亦為不惜,蓋我為中華民國國民,因為天經地義之舉也。」

想要進行嚴肅創作的進步人士,只能將抗日救亡的思想曲折置入電影,借古喻今就成了最受歡迎的表達方式。最早點燃這股熱潮、也最轟動的影片,要數1939年2月上映的《木蘭從軍》,曾創下了連映85天的紀錄。《木蘭從軍》由歐陽予倩編劇、卜萬蒼導演、陳雲裳主演。花木蘭的故事膾炙人口,並不新鮮,但其所提倡的團結一致、抗敵禦侮的思想,還是使觀眾很容易聯想到當下的形勢。電影中花木蘭奔赴前線遭同胞嘲笑,她凜然道:「如今邊關緊急,大家前去投軍,無非是為國效勞,絕沒有自己人還欺負自己人的道理」,對漢奸們的影射顯而易見。這樣的伏筆還不少,但由於影片並未直接宣傳把日本當敵人,還是被批准放行。

《木蘭從軍》的成功直接帶動了之後一股公演歷史愛國劇的浪潮。比如1939 年出品的影片《明末遺恨》,講述明朝末年,風塵女子葛嫩娘與愛國民眾對清兵頑強抵抗,為國光榮捐軀;1940年吳永剛編劇導演的《盡忠報國》,取材自家喻戶曉的岳飛故事,都圍繞著「愛國」與「抵抗」這條主線。

電影界的抗日救亡:借古諷今慷慨激昂,不少人因電影加入抗日隊伍

陳雲裳演出《木蘭從軍》時的定妝照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就接管了租界中所有的製片廠。審查制度的「真空」也不復存在。比如電影《天涯歌女》中「唱不得白山黑水徒傷心」的歌詞被刪除;《女殭屍》中有句對白:「殺你們真正的敵人」,大筆一揮砍掉;《家》中的對白「我們都是受了別人的支配……過著這凄涼悲慘的日子」,也被敏感地悉數刪換。

1942年4月,原上海的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1家中國電影公司合併,成立了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1943年5月,掌控攝影資源分配的「中影」、製片公司「中聯」,還有中國影院業聯合體「上海影院公司」三家又合併為「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壟斷了大部分電影創作資源。董事長為汪偽政府宣傳部長林柏生,副董事長是實際主持工作的日本人川喜多長政。

1943年1月9日,汪偽政府向英美宣戰,宣布參加「大東亞戰爭」。15日,大華大戲院被指定為日本電影專映影院,同時在《申報》發表啟事,表示「擁護國府」,自願停止放映美國影片。從這天起美英影片在上海銷聲匿跡,日本片取而代之。上海人民以拒看電影的行動,無聲表達著抗議,以及「偽滿洲國運來的作品,如《哈爾濱歌女》 《東遊記》 《大東亞戰爭特報》等,大家都不去看」。

電影界的抗日救亡:借古諷今慷慨激昂,不少人因電影加入抗日隊伍

抗日戰爭時被包裝成中國人的明星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

而川喜多長政主持下的上海電影業,一是決不助長反日情緒,二是甚至還想通過歷史電影搞宣傳戰。比如1942年,日偽勢力投入巨額的人力物力,拍攝以鴉片戰爭為題材的影片《萬世流芳》,企圖藉此激發中國人對英國的仇恨,把日本的侵略戰爭粉飾為幫助東亞民族從殖民壓迫中「解救」出來的義舉。《萬世流芳》由周貽白編劇,朱石麟、卜萬蒼等導演,中國方面的電影人員有意識模糊日偽本意,強調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內容。《萬世流芳》上映後打破了上海自淪陷後電影票房的紀錄,但很難說達到了日方寄望的目的。

《萬世流芳》的女主角之一是著名的日裔演員李香蘭,並主唱了電影主題曲《賣糖歌》及插曲《戒煙歌》。多年之後,1991年,李香蘭應中國政協之邀訪問中國,受到李先念主席和吳學謙副總理的接見。宴會上李先念對她說:「我年輕的時候看過你演的《萬世流芳》。我聽許多人說過,他們看了你的那部電影才加入了抗日軍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拋開吳三桂、腐敗這些因素,李自成的大順軍究竟能否戰勝清軍?
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如何往根據地輸送人員?險象環生,機智應對
軍統、汪偽「鋤奸」大戰,誰幹掉的敵手更多?搞得戴笠怕部下叛變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