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家故事都是假的!用謊言教導孩子,這才是教育可怕的地方
西柚姐姐編輯整理於網路資料
GIF/1K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撒謊都很苦惱,因為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往往還是選擇用謊言去逃避責任。特別是,有些謊言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孩子偷吃了蛋糕,嘴邊還粘著奶油,但孩子卻對你說他沒有偷吃。
再天真的中國孩子,也經不起謊言的輪番轟炸
據《人民日報》報道:在一場由某部委舉辦的全國中小學徵文評選中,評委們看了上交來的580篇文章後,得出一個結論,所有文章都假——寫假事、抒假情、發假議論,缺乏真情實感。
看了這篇報道,我一點都不奇怪。
孩子的撒謊和小學生的作文造假,其根源,一方面,在於我們的教育,在生活和教科書中造假盛行,小學教材課文「造假」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隨便就可以舉幾個近年被網路扒出的「造假課文」,今天小編重點整理了部分關於著名科學家的家故事;另一方面,我們常常會覺得孩子說謊不誠實,而孩子的謊言,有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用謊言誘導出來的。
牛頓被蘋果砸到發現萬有引力?
假的!是為了迴避另一位學者胡克的指責而刻意編造。
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然後發現了萬有引力,這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事實上,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受到博物學家羅伯特·胡克的啟發。
1671年,胡克發表論文《試論地球周年運動》,提出天體有吸引力、慣性運動、引力大小與距離有關等3條假設。1679年,胡克不僅在給牛頓的信中討論了他設想的「平方反比定律」,還向牛頓建議了計算方向。後來牛頓按照胡克的思路,憑藉伽利略的理論,及自己發明的微積分,發現了牛頓第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並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
萬有引力定律發表後,胡克認為牛頓剽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兩人關係惡化。1717年,牛頓在給一位法國作家的信中,為了否認胡克給他的啟發,編造了蘋果落地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在牛頓生前並未公諸於世。1727年,伏爾泰在《哲學通信》這本書里第一次說到蘋果樹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關係,此後不斷以訛傳訛,變得廣為人知。
瓦特的水壺
瓦特看到開水使壺蓋跳動發明蒸汽機?
假的!他只是在前人成就上有所改進
瓦特看到水燒開後,壺蓋跳動,從而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同樣深入人心。其實蒸汽動力的研發從15世紀的達爾文就已開始。法國物理學家德尼斯·帕潘用圓筒和活塞,在1688年製造了第一台簡易蒸汽機,此後相關技術不斷提升,至1712年,英國人紐可門發明出可用於礦井排水和農田灌溉的蒸汽機。
在這些前人的基礎之上,瓦特給蒸汽機加上冷凝器(1763年)、雙動發動機(1782年)、離心式調速器(1788年)、壓力計(1790年)等裝置,才有了完善的蒸汽機,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因此嚴格來說,瓦特只是蒸汽機的改進者,而非發明者。
富蘭克林的風箏
富蘭克林在雷雨天放風箏測試閃電?
假的!沒有資料能證明他做了這個實驗
富蘭克林將鑰匙放在風箏中,在雨中測試閃電的故事,也很著名。但是研究者發現,富蘭克林只是在《賓夕法尼亞學報》上簡單地敘述過風箏實驗的設計,從沒有說過真的做了這個實驗。曾有人按照富蘭克林的設計,製作了相同的風箏,但這種風箏卻飛不起來。
如果修改富蘭克林的設計,讓帶著鑰匙的風箏在雷雨天飛起來的話,會產生什麼後果呢?研究顯示,如果電流從風箏經過人體,將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千安,手拿風箏的人呼吸將停止,肌肉被撕裂,甚至燃燒。顯然,富蘭克林如果真的做了這個實驗,不可能全身而退。
富蘭克林的確在電學上很有成就,不僅證明了人工電和雷電的同一性,還發現了尖端放電現象,提出「正電」和「負電」概念、電荷守恆定律等。但這些成果無不建立在當時已有的電學實驗基礎之上。
愛迪生痴迷做試驗被人打聾耳朵,終成「發明大王」?
假的!靠的是200多人的專家團隊。
教科書中關於愛迪生的故事較多,如他小時候用身體孵雞蛋,以及因為做實驗被列車員打聾了耳朵。需要說明的是,後一個故事也是虛構的,其真實情況是,有一次,在列車上當報童的愛迪生「上車不及,車務員恐怕他墜入輪底,便一把將他拉了上來,他覺得耳中好像突然被咬了一口,接著便失去了聽覺」。由此來看,乘務員意外打聾愛迪生,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救了他一命。
愛迪生後來被稱為「發明大王」,是因為他一生中有2000多項發明,在美國獲得了1328項專利。其實這些發明並非出自愛迪生一人之手,更多地是團隊貢獻。愛迪生在1876年建立了「門洛帕克實驗室」,先後招募了200多名專業人士,他們有的精通數學,有的擅長物理或者化學,還有的很會畫圖。正是這些人通力合作,才有了愛迪生名下的一個個發明,彌補了他只上過三個月學的知識缺陷。
愛因斯坦小時候
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
假的!人家12歲就自學了平面幾何,中學時期「數學和物理水平遠遠超出學校的要求」
愛因斯坦常被「民科」們引為同道。教科書曾稱,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成績不好,不受老師喜歡。實際上,由於家庭教育的原因,愛因斯坦早在12歲就自學了平面幾何,後來在中學時期,他的「數學和物理水平遠遠超出學校的要求」。在蘇黎世工業大學的「數理師範系」期間,愛因斯坦不僅在課堂上接受了正規的數學、物理專業教育,還在課外進行了大量閱讀及實驗,擴展了知識。愛因斯坦在1905年獲得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09年成為這所大學的教授。
從1901年,22歲的愛因斯坦發表第一篇論文《由毛細現象所得出的結論》開始,其研究成果即得到學界的注意。1905年更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他一年之內在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物理學雜誌》發表了6篇論文,包括提出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十年後,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並在1916年作出推論,「一個力學體系變動時,必然發射以光速傳播的引力波」。如今,愛因斯坦的大部分理論都得到了實驗證實。
被蘋果砸到發現了萬有引力,看到開水壺蓋跳動發明了蒸汽機,只要努力就能變成發明大王,……這些「科學家故事」糅合在一起,構築了整整一代乃至幾代人的「科學觀」。這種「科學觀」不過是一種變相的「庸俗成功學」。
「我就想看他誠不誠實!」
因為孩子撒謊,有位媽媽來諮詢,整個過程她提到最多的就是,想看看孩子誠實與否。
這位媽媽說,有次孩子把家裡的水晶球擺件打爛了,就把碎片都藏在了自己房間里。起初他們都沒留意,畢竟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這位媽媽在給兒子整理房間的時候,發現了打爛的水晶球。
當她發現玻璃碎片的時候,她很生氣,既擔心孩子會因此被刮傷,也惱火小傢伙打爛東西悄悄藏起來。
於是,她去質問孩子:「客廳的水晶球呢?」
孩子說不知道。
「前天你還玩過呢!你放到哪裡去了?」
孩子還是否認說不知道。
「我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是不是你拿走了忘記放回來呀?」 媽媽繼續追問。
孩子開始有點支支吾吾說不出話。
這位媽媽說,來回問了幾次,就想看看孩子誠不誠實,結果孩子的表現讓她十分生氣。她咆哮著對孩子說:「明明是你打爛了,我都看到你藏在房間裡面的玻璃碎,為什麼要撒謊….
看起來,媽媽是在希望孩子誠實,但是這種調查式的提問,其實自己就已經不誠實了。
明明你知道了結果,為什麼還要假裝不知道來調查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否也是個謊言?而我們又是否經常在用謊言去教導孩子誠實?
父母假裝不知道去問孩子,這很有可能會激發孩子去撒謊。
假設,如果孩子否認了,你是否可以當著他的面,對孩子說相信他。
抑或是你不斷的質問和提出懷疑,最後讓孩子在謊言中尷尬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其實也在撒謊,而且不斷的設圈套讓自己跳進去。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質問,特別是當孩子懷疑,父母可能已經知道了真相的情況下,父母還不斷的逼迫他們。這隻會讓他們更厭惡承認真相,這隻會讓他們更害怕誠實的後果,這隻會讓他們在誠實和撒謊之間選擇謊言來防禦。
孩子為什麼會選擇撒謊?
有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被允許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位朋友說,她兒子小時候不喜歡和爺爺奶奶,因為爺爺奶奶怕他磕著碰著,對他限制太多。但是因為那時候夫妻倆工作都忙,只能讓爺爺奶奶帶孩子。
有次過年,兒子在飯桌上對他們說了句,討厭爺爺奶奶。這本來是發現孩子潛藏的問題,父母疏導孩子情緒的好機會,但是,父母不允許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爸爸對孩子說,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是爺爺奶奶照看他,又做好吃的又帶他去玩,怎麼可以這麼沒良心。
這位朋友說,自己當時確實覺得尷尬,但是為了長輩的面子,她沒有顧及孩子的情緒,甚至否定了孩子的情緒:「你怎麼可能討厭他們,他們對你那麼愛護。」
GIF/1K
爸爸開始有點不高興了,覺得有必要教育下這個不懂事的孩子。
因為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否定,還因為可能感覺到了爸爸的不高興和威脅,孩子最後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那位朋友說,那一刻,覺得孩子很可憐。因為她知道,孩子的訴求是因為爸爸媽媽陪伴得少。她本可以幫助孩子表達出想對父母親近的情感,但是她選擇了維護成年人的面子。
而孩子,卻在成年人的謊言中懂得了,誠實的說真話,告訴父母真實的想法,可能是危險的。說真話時,也許會讓父母不高興,大家都喜歡聽到想聽的話,不管你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是這樣,孩子又如何能夠在謊言中學會誠實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誠實,那麼,請至少作好準備接納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情緒。
誠實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常常和孩子說,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但你是否知道讓孩子誠實的目的是什麼呢?
假設,孩子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卻會被父母指責;孩子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卻會被父母否定。
孩子經歷過這樣的懲罰和否定之後,他如何敢誠實的承認錯誤,他又如何能有勇氣表達真實的情緒,他又如何再有勇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他又如何能夠真實的做自己。
我們期望孩子誠實,而誠實的背後,其實是父母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但我們往往只是對孩子要求形式上的誠實,卻沒有在實質上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就想看看孩子誠實與否的媽媽,也許真正想要的,不是孩子是否誠實,而是孩子是否對你的忠誠,也許你想要的是一種忠誠的安全感。
很多父母都會用這種調查式的提問,明知故問的質疑孩子,就是想逼著孩子承認錯誤,不單要承認事情的錯誤,還要承認謊言被戳穿。但這樣的方式往往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是誘導孩子以謊言對抗謊言。
GIF/1K
最好的辦法,是我們放下自己的面具和謊言。
成年人不應該假定孩子撒謊,更不應該用謊言的調查,把孩子逼到謊言的角落。
如果那位媽媽可以直接對孩子說:「我剛剛在你的房間看到水晶球的碎片,也許你很喜歡它,不過打爛了真可惜,但幸好你沒有被玻璃碎刮傷。」
那麼,孩子就沒有去撒謊的必要了。因為,媽媽已經知道了事實,而且媽媽沒有責怪他。孩子可能會因為媽媽的態度,獲得另外一種體驗,他可能會想:媽媽可以理解我,我可以告訴她是我不小心打爛的,我以後需要更小心一些,因為如果因此受傷的話,媽媽還會擔心我。
當遇到孩子說謊時,我們需要守住自己的情緒,說教與試探容易激起孩子的情緒,更可能激發孩子用謊言來防禦不安。
當成年人可以放下自己的面具,不拐彎抹角,用真情實感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才能共情孩子的情緒,孩子才不需要用謊言來防禦不安。只有我們的接納和真實,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沒有撒謊的必要。
沒有好奇心的孩子,連上帝都救不了
對一個孩子來說,失去了好奇心有多可怕?我們看看猶太人的解釋,就能知道其中的輕重。
猶太人中流傳著一段比喻,可體現「好奇心」的重要性。
這比喻是:上帝說,每個家庭有4種兒子,第一種是聰明的兒子,非常喜歡學習,熟悉世界上很多事情;第二種是壞孩子,他可能是聰明的,但卻不喜歡學習,還會做些壞事;第三種是普通兒子,沒有突出的特點,不聰明也不笨;最後一種,是不知道如何提問的兒子,沒有好奇心,對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沒興趣。
猶太人認為,其他三種兒子都有教育的辦法。唯獨不知問問題、沒有好奇心的孩子是最糟糕、最沒有辦法來教育的。
而處處造假的教育,就是在抑制人的好奇心
因為那些造假教材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對名人的刻意神化傾向,虛假的事迹來包裝真實偶像進行啟蒙。
在移民群裡面,我聽一個住在以色列的朋友說起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地一位高中畢業的以色列年輕人得知他是從中國來的 ,立刻登門拜訪,打完招呼後,這位年輕人竟劈頭問:「你有看到最近的一則中國新聞嗎?聽說中國的一般家庭好像可以生第二胎了」。
我的朋友很驚訝,一個普通高中畢業生會想討論這個遠在一萬公里外、看似和以色列無關的議題。
接著,朋友和這位高中生分享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和演變,及伴隨而來的有趣社會現象。高中生聽著津津有味,也提出更多的質疑和反饋。例如,以色列人普遍重視孩子,尤其正統猶太教人士的「多子多孫」現象。
我的朋友告訴我,從這個臉龐仍帶純真氣息的年輕人臉上,他看到了經過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方面的熏陶,以色列學生的幾種特質:自信、獨立、好奇和創造力。
聽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深思,這個以色列高中生的疑惑和對話,是否會出現在國內的教育環境里:孩子對世界充滿無窮無盡的好奇心;發問的能力;不怕接觸異文化的探索心。
孩子的好奇心,隨著他們的「早熟」,也早早就消失了。悲哀的是我們都看得到這個嚴重的問題,但誰能改變呢?從我們自身開始吧!
LEAP(躍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