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士通出售晶圓廠,日本半導體怎麼啦?

富士通出售晶圓廠,日本半導體怎麼啦?

來源:內容來自technews,謝謝。

面對多年難得一見的半導體循環周期,許多半導體廠商賺得荷包滿滿。但也有半導體廠商選擇此時淡出市場。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科技大廠富士通(Fujitsu)10 日發表新聞稿宣布,旗下富士通半導體(Fujitsu Semiconductor)子公司所屬的8 寸晶圓廠──會津富士通半導體製造公司(Aizu Fujitsu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將出售給美國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富士通藉此逐步淡出半導體市場,集中精力在資訊管理業務。

根據報導指出,富士通半導體已與安森美半導體達成協議,安森美計劃在2018 年4 月1 日追加20 億日圓,以取得會津富士通半導體製造公司8 吋晶圓廠30% 股權,預計把持股比重從當前的10% 提高至40%,未來將進一步提高持股比重。根據協議,安森美半導體預計在2018 年後半提高持股至60%,2020 年前半提高至100% 持股,屆時完全持有該8 吋晶圓廠。

富士通表示,會津富士通半導體製造公司的8 吋晶圓廠供貨穩定,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未來安森美半導體取得該晶圓廠的經營權之後,仍將維持當前500 名員工的規模,之後再依市場狀況評估擴產規模。

出售會津富士通半導體製造公司8 吋晶圓廠的富士通,近來正在重整旗下的半導體業務。目前富士通正全力發展資訊管理服務,因此希望重整其他非核心業務,使公司營運更聚焦。日前曾傳出富士通考慮出售手機(功能手機+智慧型手機)業務,而鴻海集團可能為潛在買家之一。

日本半導體衰落成既定事實?

現在看來,日本東芝存儲器飄搖不定,日本半導體的未來可能也會衰落。包括製造設備和材料在內,這一產業的規模達到 10 萬億日元。其中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產能的東芝存儲器四日市工廠的影響力非常大。

其他企業在日本國內的全部幾十座半導體工廠加在一起的硅晶圓供給能力也不及四日市工廠。經濟產業省提出「防止技術外流」就是因為該工廠是支撐整個相關產業的存在。

回顧日本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歷史,隨著 1980 年代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日本企業通過高效量產被稱為「計算機產業糧食」的半導體實現了飛躍。 1990 年,半導體企業全球排行榜前十名的企業有 6 個是日本企業, NEC 居首、東芝第 2 、日立製作所第 4 。甚至逼迫盟主美國英特爾退出了 DRAM 業務。但是,從 1990 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企業的優勢逐漸被韓國和台灣企業所取代。

東芝存儲器雖然倖存下來,但競爭環境今後將發生巨變。因為作為國策培養半導體產業的中國企業正在崛起。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是投入 2 萬億日元資金建設巨大工廠的紫光集團。某證券分析師認為,「幾年後存儲器將進入中韓爭奪戰的狀態」。在每年持續實施 1 萬億日元規模投資的三星電子與紫光集團展開競爭的情況下,東芝存儲器能否在日本國內留下技術人員和生產基地,嚴峻的局面仍將繼續。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大的變化?

這得從兩個時間段分析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現在。

從90年代開始,日本半導體業急轉直下,到2001年,所佔全球市場份額已損半壁。如此潰於一旦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讓世界震驚,日本朝野上下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界嘩然。據分析,日本半導體產品過於集中在DRAM 上,而DRAM 並不是很高的技術,韓國和台灣採用技術引進的發展模式,很快掌握了日本的技術,這時勞動力優勢就突顯出來並對日本形成咄咄逼人的壓力。日本注重基礎研究,技術模仿強而創新差,政府、企業、學術界之間的聯繫差,缺乏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產品的土壤,對市場需求的反應遲鈍。當進入高技術領域比拼的時候,日本企業卻減少研發投資。2001年,日本半導體企業總投資額比2000年減少了30%,5家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的資本開支削減了18.75%。企業臃腫,追求大而全,資源無法集中利用,贏利率低下。日本最賺錢的電子企業索尼,只有CCD一項產品的利潤率排名世界第二,其他都在10名開外。經濟產業研究所的福田秀敬撰文質問說,為什麼日本的半導體廠家的銷售利潤率最高也無法超過20%,而三星的銷售利潤率接近40%,國外的領先企業也都達到了30%左右。

當然面對這樣情況,各大半導體公司也採取了應對措施,開始戰略大調整。努力的方向包括降低成本,轉移剩餘生產線或外包業務,將戰略重點轉向上游設計等。有的集團為了集中經營資源。建議電子企業將半導體業務獨立出去。

各企業首先收縮DRAM 業務,將戰略重點向技術含量高的SoC轉移。曾因生產DRAM 名噪一時的東芝於2002年賣掉了設在美國的工廠,三菱關閉了部分工廠,日立和日本電氣則將業務交給了Elpida內存公司。

如果說前面是因為技術方面的問題那麼後面則是企業市場方向的問題。

從2008年開始國際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如歐債危機導致的進口市場越來越差)是日企落寞的深層原因。「嚴重依賴出口的日本一向偏重歐美市場,而2008年以來歐美市場一直是金融危機的重災區,自身難保,需求自然難以拉動。去年大地震徹底地把日本經濟推向了谷底。日本政經界人士始終以亞洲的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自居,導致很多日企戰略判斷上出現差錯或延遲。」

而日企海外市場的本土化不夠,直接導致他們的海外市場嗅覺不夠靈敏;企業文化僵硬,堅守過時的產品線,有技術但不夠貼近消費者等,也是造成日系企業沒落的深層次原因。高成本、高溢價、高附加值的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支撐著日系電子的成長,但延續這一核心競爭力如今看來變得很不切實際。歐美企業的規模製造和熟稔的供應鏈優勢,中國企業的成本和渠道優勢,都成了日企致命的阻礙。

日本半導體僅剩的榮光

雖然在從半導體市場的影響力上看,日本毫無疑問在衰落,但得益於在某些領域的近乎壟斷,還有這兩年的好光景,日本半導體出口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9月20日(周三),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8月出口同比增長18.1%,高於預期的14.3%,實現連續第九個月增長。

此次漲幅高過7月份的13.4%,同時也創下自2013年11月以來新高。分析人士說,這主要得益於汽車和半導體產品旺盛的海外需求。

日本8月對美國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8.3%,對亞洲電子零件出口同比增長21.6%。但日本財務省指出,漲幅擴大也有去年出口數據疲軟的原因。

日本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繼續大幅增長。對中國的出口同比大漲25.8%,對美國和歐洲則分別上漲21.8%和13.7%。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消費需求也正在穩固。日本8月進口同比增長15.2%,高於預期的11.6%,但是不及7月的16.3%。

最近一年日本進出口增幅 圖片來源:日本財務省,彭博

這些數據主要得益於日本在上游材料等領域的一騎絕塵。

目前世界半導體產業進入到寡頭時代,競爭格局相對穩定。儘管日本企業在半導體設備行業份額日益減少,但在半導體的一些其他細分行業以及半導體材料領域,日本企業仍保持著優勢地位。DRAM領域主要的生產商是三星、Hynix和Micron(包括收購的原日本Elpida);NAND領域是東芝(與Sandisk合資的四日市工廠),三星和Micron;半導體製造設備是TEL,Screen,日立高科等;半導體材料是JSR,TOK,信越等;晶圓有信越,SUMCO等。

生產半導體晶元需要19種必須的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數材料具備極高的技術壁壘,因此半導體材料企業在半導體行業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日本企業在硅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罩、光刻膠、葯業、靶材料、保護塗膜、引線架、陶瓷板、塑料板、TAB、COF、焊線、封裝材料等14中重要材料方面均佔有50%及以上的份額,日本半導體材料行業在全球範圍內長期保持著絕對優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材料生產國,2014年日本國內的半導體材料消費佔22%,日本同時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半導體材料輸出國。大部分半導體材料出口到了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目前雖然半導體產業開始了第三次轉移,逐步轉移到以中國為主的更具備生產優勢的地區,但是我國目前配套半導體材料生產能力有待提升。

在新技術革命來臨之際,日本半導體能夠抓住商機,再創輝煌呢?這就有待未來分解了。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1423期內容,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京東方或接盤JDI:國產面板巨人的的一路逆襲
高通在台灣被罰51億
2027年的iPhone長啥樣?
又一家國產晶元公司謀劃IPO,主營電源管理IC
指紋識別技術的生與死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