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施一公:連我最好的學生也想去金融公司 大學的導向出了問題

施一公:連我最好的學生也想去金融公司 大學的導向出了問題

「清華大學70%~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經管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也告訴我,想去金融公司。大學根本的導向出了問題,我們不該用就業指標來考核大學。」清華大學副校長、知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時不時就會語出驚人,與之對應的,是他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驅使下敢想敢做的行事風格。

這位剛邁入知天命年紀的科學家,其求學和在國內外的科研任職路徑,在海外歸來的科學家群體中並不鮮見,但總有些選擇和堅持,讓他成為了特別的一個,引發社會熱議的同時,也帶來更多關於人才培養、科研進步的思考。

反對「學以致用」

「歷史上曾經有黃埔一期,今天我們有西湖一期!」這是西湖高研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9月初在西湖大學開學典禮上為19位博士生上的「開學第一課」,他說:「今天西湖大學雖然還沒有一個成熟大學的舒適環境,但擁有創造奇蹟和美好未來的所有可能。」

位於浙江杭州雲棲小鎮的西湖高研院,也是西湖大學的前身,由施一公、潘建偉等中國學術界頂尖人物發起。施一公的目標是,將這所民辦的高等學院打造成為尖端研究產業轉化的平台。未來15年內,建成能比肩世界一流的大學的水平。

施一公1967年出生於河南,清華大學生物系本科畢業,在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是世界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2007年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次年2月,施一公放棄了在普林斯頓的高薪榮譽和千萬美元的科研經費,全職回歸母校清華大學。2016年12月,由施一公等領銜發起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宣告成立。

早在今年4月22日,施一公受邀參加潘建偉院士發起的墨子沙龍科普講座時,就針對西湖大學回答了第一財經記者的提問。他當時表示:「西湖高等研究院是中國第一所民辦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第一屆博士生將於今年入學。」

「我們的學生均值很高,但方差很小。」施一公表示,「我們不喜歡個性化,這種情況下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受到禁錮。」在這樣的背景下,施一公常常比較中美教育的優劣,他認為,公立大學保證公平,私立大學保證卓越,因此大學必須要做特殊化。

目前,西湖高研院設立了4個研究所,分別是理學研究所、前沿技術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所。學校已經從1500多名申請者中選拔出21名傑出的科學家作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

時隔五個月,第一財經記者再次見到施一公。在9月16日召開的年度求是西湖學會上,施一公稱,過去20多年自己一直都在從事科學研究,現在能夠分出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在西湖大學上,因為覺得在中國辦大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價值甚至會超越自己個人的學術價值。

現在施一公幾乎每周都要出差杭州,關心西湖大學的運營和管理。上個月,他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稱西湖大學作為一所研究型的大學,不會以就業為導向,他推崇「學不以致用」。文章一經發表,便引起了社會激烈的討論:到底應不應該鼓勵大學生創業?

「清華大學70%至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經管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也告訴我,想去金融公司。大學根本的導向出了問題,我們不該用就業指標來考核大學。」施一公對此表示。

他認為,中國在過分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的時候,對基礎科研的重視卻不夠。「基礎研究的能力太差,用什麼來轉化?當一個教授有了成果,那麼再基礎的發明,只要有應用的前景和轉化的可能性,自然會有跨國公司蜂擁找上門來。」他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寫道。

施一公明確提出「反對科學家辦企業」的觀點,他表示儘管自己也創辦過企業,但是絕不會擔任任何管理職位。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科研人員可以做公司,但是應該以另一種方式。我們應該鼓勵科技人員把成果和專利轉讓給企業,可以諮詢、科學顧問的方式來參與其中,但自己出來做企業就本末倒置了。」

施一公曾經創立的公司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並且他現在也仍然是某家公司的創始人,不過他補充道,科研人員和大學教授擁有公司股份的佔比不應超過5%。

反觀美國一些知名院校,為了留住人才,學校會為創業的教授保留職位,但一般情況下最長不超過兩年。哈佛大學著名生物化學系教授、傳奇創業者和投資人GregoryVerdine就是一個例子。他29歲當上哈佛教授,35歲成為終身教授,他同時還是10家生物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其中一半已經上市,一家被收購,剩下的一些正在為跨國葯企研製顛覆性的藥物。

Verdine今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哈佛有很嚴格的規章,教授不能把超過20%的精歷投入到其他工作上。」他曾在創立生物科技公司WarpDriveBio期間,向哈佛申請兩年公休,擔任該公司的CEO和首席科學官。

「但是兩年後,哈佛警告說如果不回校就要辭退了我。要麼回學校,要麼創業。」而這個時候,Verdine又在醞釀兩個新的創業項目。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當時必須做出決定。但是要知道,沒有人會拒絕哈佛終身教授的職位,這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我也非常想繼續經營我的公司,研發新葯。這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後來經過多次協商,哈佛終於允許Verdine保留兩家新公司CEO以及首席科學官的職位。這也是哈佛歷史上首次同意教授經營自己的公司,任職CEO。現在Verdine每年在哈佛上課時間為一個學期,而且不再擁有實驗室。「我現在的實驗室就是我的兩個公司,我實驗室的博士後也都去了我的公司工作。」Verdin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近年來也開始鼓勵高等研究院創立自己的公司。比如中科院計算所旗下的擁有頂尖人工智慧晶元研發能力的寒武紀公司以及中科院旗下的擁有頂尖量子通信保密技術的科大國盾量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教授羅守貴對此表示:「涉及到教授創辦企業的實際情況比較複雜,客觀上,學校不贊成老師們辦企業,認為這樣會影響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事實上真正的學術研究確實也離實際應用比較遠。」

打開蛋白的結構之門

9月9日,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獲得了由企業家和科學家聯合發起創辦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

「他們打電話通知我得到這個獎項時,我還是有點意外。」施一公表示,「我所從事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是最基礎的生物研究,從原子、分子的結構來觀測生物大分子的動態變化。」

近期施一公所從事的結構生物領域又因為諾貝爾化學獎的頒布而變得異常熱鬧。由三位生物物理學家所研製的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而施一公的研究領域恰恰是這一突破性技術最大的受益者。

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凍電鏡系統,引進這樣一套設備需要上千萬美元。2013年初,冷凍電鏡技術取得突破。用施一公的話來說:「以前的照相機技術不行,照片非常模糊,有層霜。2013年,這層霜去掉了。這時候,我們的研究開始突飛猛進。」

前兩年,總理到訪清華時,曾就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問了施一公三個問題:「你們也在尋找靶點,和治療癌症一樣?」「何時開始篩查藥物?」以及「冷凍電鏡系統應用的效率怎麼樣?是24小時開放嗎?」

阿爾茨海默綜合征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最為典型的一種。施一公介紹稱,目前全球有約4700萬人飽受它的困擾。預計到2050年,每3秒鐘就會誕生一個新的病例,屆時全球會有超過1.3億人口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

施一公的實驗室正在從分子的水平認識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希望通過基礎研究的突破為治療該病症帶來曙光。「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前年在原子解析度上首次報道了與老年痴呆有直接關係的人源γ-分泌酶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施一公表示,人源γ-分泌酶被認為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必不可少的致病蛋白。

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報道了解析度高達3.4埃的人體γ-分泌酶的三維電鏡結構,並且基於結構分析研究了γ-分泌酶致病突變體的功能,為理解γ-分泌酶的工作機制以及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基礎。

3.4埃的解析度是什麼概念?他解釋道:「就是幾乎能看到原子。如果沒有清華大學的冷凍電鏡平台,是不可能完成這項成果的。早在2007年,冷凍電鏡技術還遠未成熟的時候,清華大學就選擇重點發展冷凍電鏡技術。」

作為全球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在學術界的地位受到世界的公認。他把複雜的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比作是修手錶。「如果手錶壞了,我們把表蓋打開,就能看到裡面的結構,知道哪兒出了問題。生命科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細胞,把細胞打開,細胞的結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會產生疾病,並找到治療的方法。」施一公解釋道,「我從事的工作,就是打開蛋白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之門。」

施一公的刻苦也是業界有名的。當時有記者參觀了他的實驗室,被布滿試劑瓶和白大褂有如「白色森林」般的空間震撼到。當時為了寫論文,施一公每天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對自己和學生都嚴格要求,時刻保持強烈的危機感,是施一公一直以來的科研態度。在紐約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他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3點,第二天9點又會準時回到實驗室。住在紐約市曼哈頓區毗鄰中央公園的他,整整兩年都沒邁進中央公園一步。

做科學是最浪漫的事

剛過知天命之年的施一公,對生活充滿激情。他喜歡和年輕人、和學生在一起聊天。施一公的直博四年級學生萬蕊雪表示:「施老師常和我們聊他剛看過哪部電影,我們也經常能在實驗室聽到他的歌聲。」

施一公喜歡運動,到現在還經常跑步,這從他修長的身材就能看出,學生們甚至用現在的流行詞親切地叫他「長腿歐巴」。他在最近一次的電視節目中自曝曾是田徑隊的國家二級運動員,當年還在清華大學10公里競走比賽中創下了紀錄。

他喜歡激勵年輕人,不希望他們安於現狀。施一公舉例稱,每次去美國大型的製藥公司參觀,看到接待自己的全是老外,中國人大多數都是打工的,就會感到心裡不平衡。他說道:「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去了國外深造,但是有多少脫穎而出的?他們的智力水平並不比白人差,問題出在了觀念。中國人崇尚『知足常樂』,這些學生非常滿足於現狀,導致他們不願做出改變。」

他的一大夢想,就是想影響一批青年人,培養創新人才。「清華強則中國強。我希望能夠改變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不再讓他們為柴米油鹽犯愁,這就是一場革命。如果每年清華的三千畢業生,他們不滿足於小我,而是把社會放在心上,這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施一公表示。

他提倡年輕人特別不應該為金錢物質左右了自己的興趣。他現身說法鼓勵學生,自己的三次人生重大抉擇中,最後都選擇了放棄金錢和物質。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施一公剛剛畢業的時候,他想從政,因為當時剛剛經歷了家庭的變故,父親因車禍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去世了。施一公一度認為從政是最能夠改變社會現狀的選擇。

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成了過眼雲煙。他並沒有去從政,而是簽了一份合同,準備去香港從商。但就在臨行的前一晚,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去香港的工作機會,決定出國深造。

「一旦走進了實驗室,你會發現在科學研究的殿堂里,一切都變得如此奇妙,難以想像。」施一公表示,「即使在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也曾考慮轉行做金融,但是支撐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走到最後的力量,來自於對於科研的信仰。」

「做科學是最浪漫的事情。」施一公說,「我曾為了考驗自己,故意去面試了一家跨國保險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的職位。當時的收入就是六位數的。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會去。」通過這次面試,施一公更加堅定信念,只要他堅持正確的方向,就不會輕易被周遭事物所打動,也不會因為金錢或利益而遷移。

施一公表示,很多人都把美國看作是夢想的樂土,但他並不這麼認為。1995年博士畢業後施一公就一心想回國。「但畢竟我還是想讓自己再往前走一步,因為可以用自己的才智為社會創造財富。」施一公回憶道,於是他又在美國讀了博士後。

至今為止,施一公從事獨立科學研究生涯歷時長達22年。「這是最讓我內心得到平靜的職業。做學術讓我得到寧靜和滿足。」施一公坦言,「我有時候會給故去的父親寫字,告訴他我在做什麼,以及我所做的這些對人類科技的發展有什麼用。」

經常有學生找施一公諮詢自己畢業之後應該選擇哪個學科更有前途。施一公表示:「我非常堅信一點,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只要把基礎打牢固,把科學方法掌握,並學會適當的發散性思維,選擇哪個學科並不重要。」

他推崇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要能夠有跨學科的融會貫通能力。他在今年4月墨子沙龍的科普講座上,並沒有局限於傳播自己的結構分子學領域,而是故意把話題打得很開,涉及宇宙天文的奧秘。施一公說:「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生物,我想讓大家知道世界很神秒,可能性很大,一定要去探究,多學知識,你會從中感受到愉悅。」

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施一公自認為最優秀的品質。大到為國家做出傑出的科研貢獻,小到為社會公德盡上一份微薄之力,他都願意身體力行。

尚在中學時代時,政治老師曾對他說:「別忘了你是施一公,你要做大事,要為駐馬店人爭光。」這句話對他成長的影響巨大,「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是大事,但是在我看來,無論做什麼,要看是不是能給社會帶來價值。」施一公說道,「如果你不把生命體驗到極致,你不後悔才怪。」

如今,施一公已經成了「明星科學家」,他在任何場合出現,都有年輕的學生們請他簽名,要求與他合影。施一公一般都不會拒絕,對此他表示:「作為科學家,應該低調、心無旁騖,我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但是科學家更應該擔負起社會責任,去做科普,向社會傳遞價值觀。」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中外計劃5年內測序萬種微生物模式菌株!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組和微生物組測序合作計劃正式啟動
綠茶提取物可以釋放擾亂神經毒物形成的分子
即使"健康的人」,糖也會給你帶來危險!
經鑒定,四萬年前的北京人不是我們的直接祖先!他們和歐美人有點關係
蛋白質之間發生了什麼?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