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獨處》 2017 讀十本好書
2016 年年末,我們發起了#2017 讀十本好書#的閱讀活動,千餘份承諾書單紛至沓來。我們選擇了 15 位承諾人,2017 年這一整年,我們在他們的帶領和視野里,一同讀書。現在活動已經進行了半年有餘,大家能看到承諾人的書單上被划上了很多小星星,那是他們已經完成的閱讀書目。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第五本書的讀書筆記,承諾人小白將與我們一同分享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隨筆集:《如何獨處》,本書收錄了14篇內容充實、見解獨到的誠意之作。
Ta 讀的書
《如何獨處》
書籍簡介
《如何獨處》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隨筆集,收錄 14 篇內容充實、見解獨到的誠意之作,凸顯了弗蘭岑的 優雅、敏銳,以及作為隨筆作家的膽識。
其中,《何必苦惱》一篇原載於美國《哈潑氏》雜誌,令美國文壇為之震動,收入文集時作者又進行了精心修訂。而《父親的腦》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動了所有人。從流亡的讀者到孤獨的作者,從帝國卧室到天下第一市,從撿破爛到篩煙灰,從監獄系統到性愛書籍……每一篇都閃耀著智慧和文字的光輝,記錄了一位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的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分子,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而所有這些都在回答一個共同的問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裡,如何平靜溫暖地獨處。
這本書對你來說重要的地方
陪同我嘗試思考,畢業後、臨近或已為中年時,面對紛亂現實,如何獨處。
讀書感想
不可否認,這本書看起來十分吃力。一方面,外文譯作譯成中文來,語法結構方面有些不順暢。另一方面,文章中美國思維習慣、當地特色環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閱讀理解。儘管如此,喬納森·弗蘭岑許多觀點著實吸引我。
我自知,自己其實是個偽閱讀愛好者,否則不會時常嚷嚷著時間不夠用,時間不過都自行選擇給別的事佔用了。但或多或少,我也算一個愛好「內容充實」的文字作品的人,我傾向於閱讀「較難啃的書」。根據我自己的定義,那種文字有著足夠信息量的作品就是「內容充實」的。說白了,作品內容起碼得略高於讀者的文化水平,讓讀者可以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有效的而不是廢話的信息。
喬納森提到,一位名為希斯的語言人類學家研究訪問了上百位讀者,發現「嚴肅讀者幾乎『一致同意』文學『讓我變成更好的人』」,讀者們一再告訴希斯同一件事:「閱讀讓我得用維持某種充實感——道德的完整性,智識的完整性。」他們所提到的「嚴肅讀者」,相對於「普通讀者」——「一大群各式各樣的、受過不錯教育的人,可以被權威性的書評或積極的營銷引誘,從而用一本嚴肅的好書款待自己」,更符合現實情況,書中認為「普通讀者」是一種小說家的「迷思」,實際上,「在教育程度相近、生活同等複雜的成人之中,有人讀很多小說,其他人則讀得很少,甚至不讀」。閱讀內容充實的作品帶給讀者們一種重要感受——「一種在這項偉大的人類事業中擁有同伴的感覺」。
記得 2013 年冬季,看完胡因夢的《生命的不可思議》,我寫下這樣一句話:「這幾年我的心漂浮著落不到實處,看她的文字,才發覺原來這地球上是有人牽著我的腳踝,讓我不被周遭接納的心有個土地紮根的」,這就是書中所說的「擁有同伴的感覺」吧。
「閱讀和寫作最終都源於孤獨」,沒錯,至少對於「社交孤立型」讀者而言,是的。
雖然我在竭力避免承認,但如今通過我顯而易見的固執和時常不受控制信心爆棚地表述觀點的行為來看,我很可能就是書中所說的「社交孤立型」讀者——從小就覺得與身邊每一個人截然不同的孩子。我不能把這種感覺從自己的思維展現出來,這使得我至今仍然覺得有許多「心裡話」無人傾述,無法傾述,以至於每每遇見把我「心裡話」說出來的書籍,都有一種「得見知音」的慰藉。「(書的作者)他們雖然人不在場,卻成為你的社群」。
我想這不意味著我人緣差,朋友少,也不至於是一種不受歡迎的人(雖然也不是受歡迎)。只是某些時候,比如熱鬧歡聚過後、疲憊工作一天後、陰雨靡靡日等時候,我會一再覺得想逃離人群,窩在自己的空間里,獨自一人,放起音樂,泡好蜂蜜水,抽取一本書,重新回到我的「社群」——或許是我真正的「社群」。
近年來,我與「社群」間的交流越來越容易被打斷,純粹獨處的時空似乎越來越少。一部手機就可以拉近人與人,打開微信更是讓一個人、一群人都可以紛紛擠進當下的時空。並且,大量的信息彷彿時時刻刻在朝我涌過來,廣告在打開支付寶、滴滴、車來了等軟體時推送彈出,一排公眾號在嘰嘰喳喳明星名人的私事,日漸增加有的沒的的工作群、購物群動態更新與我無關的人們的扯淡,以及微信朋友圈裡隨著微信好友、非好友、陌生人都統一冠上好友之名湧現出各種我不在乎的事情。我感覺沒那麼不舒服,但我確實不舒服。喬納森提醒了我,我似乎在「被侵犯」,我的隱私在「被侵犯」,從非傳統意義上來說。
但隨即,喬納森在《篩煙灰》這篇文章中再度啟示我,「倘若哪個吸煙者說他想戒但戒不了,他真正的意思是:『我想戒煙,但我更想不去承受戒煙的痛苦。』反駁這點,便是將殘存的個人責任觀念拋棄殆盡。」他說,「我從沒遇見過哪個吸煙者怪別人害他養成這個習慣。」被社交信息包圍的境地類似於煙癮,我可以自行選擇避免,即使可能不容易。慣於優先以「改變自己」來解決問題,我大致梳理了我當前所有的社交信息平台。好在我不需要微博,雖然曾有個賬號,但多年未使用,那麼基本上只需要整理我的微信使用習慣就好,屏蔽賬號至僅剩下 20 人左右留在微信朋友圈,無關群消息選擇不查看,嘗試在信息輸入方面掌握自主權。
調整好社交平台信息的防禦狀態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過是掃清「戰場環境」而已。最重要的戰鬥,是如何在當下社會找到適合我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對我這種「抗拒型」社交人來說,大抵是無須強迫自己學會追逐社會人際圈,我所在意的是,如何能在無孔不入的人際關係包圍圈裡應付自如。
隨著網路將大量的熟悉與不熟悉的人聚集於指尖,除了現實世界中的接觸,虛擬世界也形成了交錯複雜的人際網路。這提高了人際交流成為「低效時間消耗行為」的概率——交流過程沒什麼有意義的信息可獲取,包括情感方面,這種人際交流讓我感覺對方似乎想要向我索取什麼我並不認為我願意或應該給予回應的交流,這令我產生自己的時間被無價值化的焦慮感。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建立某種關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在已達到禮儀線時,我們不需要在自己不喜歡的時候,去假設未來可能我需要和這個人產生聯繫,然後強制性要求自己不要拒絕對方任何時刻的靠近。未來誰說得准呢,我的精力有限,只能應對現在,沒法買單別人的未來。
人際關係真是道難解的題,但若真心待人,何必掩飾真實的自己,去做別人想像的模型。即使身處人際包圍圈裡,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更專註自我判斷來理清複雜的人際關係,確定處理路徑,而不需要一味去接受所有伸過來的手,以至於侵害了我們珍貴的獨處時空。
更多補充
我一直對人際關係持消極態度。大概可以套用一網紅句「圈子不同,何必強融」來闡釋,延伸出三觀、選擇、思維等不同,何必強融。所謂人脈關係這種東西,像一種應用題,對待不同題本,必然都有個基礎考點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社會禮儀,而解題能力來自於「情商」。以社會禮儀為基礎,隨著這個題本複雜,也就是你和這個人的親密程度加深、接觸圈子拓寬等因素產生,開始逐一加入情商之外的解題方法,比如,利益、情感。
經過二十多年的人生,我逐漸習慣面對不怎麼被歡迎(不意味著被排斥)、不會被依賴(畢竟確實較無知)、不會被優先選擇(即一個圈子中的邊緣者)的情況,並慢慢與這些貌似「被拋棄」的情狀相融洽,我不認為這是個需要歸咎誰的錯誤,人與人相處,誰也沒有義務要全面照顧到誰,在合乎禮儀的情況下。自己不散發香味的花朵,有何資格指責遠處不來的蜂蝶?
我就是這麼要求我自己的,所以我同樣以這種方式應對其他人。對誰,都先(儘力)遵循禮儀到位,隨後若我產生其他利益或情感方面的需求,再進一步調整。先不談利益(我還不那麼明晰這種因素),情感有很多類型,欣賞、依賴、敬仰等,我要求自己,在這種人際應用題上,我所追求的結果應該回歸於對自身內在精神變化的跟蹤研究,而不是向他人索求什麼回報,並且,我認為要時刻意識到並避免去給對方造成困擾。我過分固執,並且傾向於不斷升級加固我的「小城」。故當收穫某個人對我的行為的反饋,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除非當時我極度不冷靜)我都將感覺獲得一種新的材料來豐富我的城牆堡壘。
《如何獨處》
[美] 喬納森·弗蘭岑 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15-08
39.50元
※Ruralscape 木質玩具,你也可以擁有海陸空艦隊!
※張艾嘉 x 許知遠:關於愛,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我採訪了多個離婚女人告訴你:千萬別嫁這5種男人
※「瘋狂基因」:進化的動力?
※猜字謎:點點是黃金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