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邵亦楊談里希特:創痛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動力

邵亦楊談里希特:創痛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動力

2017年9月,YT CREATIVE MEDIA與路易威登基金會合作舉辦系列專場活動。在系列活動的第一場,YT特別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邵亦楊,為到場的同學更好的了解里希特進行一場講座。YT為你整理了講座內容,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中,你可以在欣賞里希特作品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到這位「在世最貴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和生平故事。

講座現場

單槍匹馬的革新者

里希特在一直是德國藝術市場的主導者,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知名度最高,影響力也最大。2015年2月,他的《抽象繪畫》(Abstraktes Bild)在倫敦創下 £30.4m的記錄,使他成為當今在世的畫價最高的歐洲藝術家。里希特幾乎是單槍匹馬地革新了戰後歐洲繪畫,對具象和抽象進行了同等的繼承和批判。

里希特的超級寫實主義風格的風景畫《冰山》(Eisberg),在2017年3月倫敦的索斯比拍賣會上,也售出17.7m 磅的高價,遠遠高於£8m 到 £12m估價,打破了索斯比當代夜風景畫價的記錄。這幅里希特1982年創作的照相寫實主義作品是逃避離婚糾葛的一次極地旅行後創作的,被稱為「受破壞的風景」系列畫之一。這些風景畫描繪的如同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城市,既表現了里希特感情上創痛,也令人聯想到德國社會戰後的心理創傷,同時也象書未來的景觀,警告人們未來戰爭的可能性。

格哈德·里希特《冰山》,油彩畫布,100.5 x 151cm,1982年。

畫照片還是照片畫?

里希特的折衷主義藝術觀跨越了60年,他有時畫抽象,有時畫具象,更多的時候關注「攝影」的「模糊 」,在幻覺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照片畫最能體現他的獨特風格。自1962年開始,里希特收集整理二戰以來的老照片。這些照片有報紙和雜誌上刊登的,也有他自己拍攝的,其中有報紙上刊登的重要事件,有歷史上的政治領袖、文化名人,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甚至還有商業雜誌里刊登的一些色情照。里希特把它們稱為《地圖集》(Atlas),它們打破了歷史的線性敘事,發掘出歷史的更多層面。根據這些照片,里希特創作了自己風格獨特的照片畫,畫面影影綽綽,彷彿在記憶與現實之間晃動。

里希特《新聞照片》,地圖集(Atlas),51.7x66.7cm,1963年。

《魯迪舅舅》(Uncle Rudi, 1965)描繪的是他母親最親近的一個兄弟,上戰場幾天後就去世了。在照片上,他穿著納粹的軍服,自豪地站在鏡頭前,流露出喜悅之情。畫面模糊而又陰鬱,如同戰爭時代的記憶本身。無論是在當時的東德還是西德,這都是一段人們想要忘卻的記憶。里希特卻用照片畫把這段可能會被遺忘的歷史發掘出來。

里希特《魯迪舅舅》(Uncle Rudi),布面油畫,87x 50cm,1965年。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生於1932年,希特勒上台之前的一年,里希特和他同齡人都被要求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團。二戰中,他的兩個舅舅都死在戰場。他的父親也參過軍,是戰爭的倖存者。他的姨媽因患有精神而被納粹施以安樂死。在里希特臨近13歲生日時,3600架英國和美國的戰鬥機在他的家鄉德雷斯頓丟下超過50萬枚炸彈,25000人被炸死,他躲在城外幸免於難。蘇聯軍隊隨後迅速佔領了東德。1963年,里希特畫的那架噴氣式戰機彷彿從他自己的腦海中飛出來的,再現的是關於那段歷史記憶。

里希特《戰機》(Jet Fighter),布面油畫,130×200cm,1963年。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在戰後的東德,里希特畢業於德累斯頓的藝術學院,創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的大型壁畫,描繪工農兵和英雄,宣揚共產主義理念。1959年,里希特在卡塞爾文獻展上看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那樣的作品,受到極大震撼,1961年,他逃到西德,來到著名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學習。

在西德,里希特發現這裡也不藝術也未必能擺脫與意識形態的關聯,儘管沒有那麼明顯的政治意圖,圖像依然有隱性的目的,比如做大眾商業廣告,讚美資本主義社會的富有和物質主義文化。他與其他幾位東德來的藝術家Blinky Palermo and Sigmar Polke等人共同創立了德國版的波普藝術---資本主義現實主義(Capitalist Realism),既嘲諷美國波普,又針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1963年,里希特畫了一幅有明顯政治內容的照片畫《約翰遜總統安慰肯尼迪夫人》(President Johnson Consoles Mrs. Kennedy)。圖像源自於Cecil Stoughton拍攝的一組新聞照片,記錄了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遇刺身亡後,副總統約翰遜達拉斯機場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的機艙里宣誓就職的場面。西方各大媒體的頭條都刊登了這組照片,特別突出了站在約翰遜總統身邊肯尼迪遺孀Jacqueline Kennedy。Jacqueline低著頭,頭髮遮住了大半個臉,沒人看得清她的面部表情。Stoughton的這張新聞照片不是煽情的圖片,也不僅僅是歷史性的記錄,而且隱藏著重要的意識形態內容。在冷戰高峰期,1961年的豬灣事件(注釋與引用1)和古巴導彈危機餘波未平之時,美國肯尼迪總統被暗殺這個事件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陰謀和懸疑。這時美國任何內部混亂的跡象都會造成災難性的政治影響。正如麥克?盧恩(Marshall McLuhan) 在1964年所指出的:冷戰是一場「信息與圖像的電子戰鬥」 。在這張時事照片上,傑奎琳出現在新總統的就職儀式上的重要意義在於顯示給世界美國權力交替的秩序感和政治的持續性。

里希特《約翰遜總統安慰肯尼迪夫人》(President Johnson Consoles Mrs. Kennedy),布面油畫嵌於卡紙上,1963年。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里希特的畫看似輕描淡寫,突出了筆觸,弱化了人物的輪廓,特別是畫面的下方,新總統和前第一夫人的身體隱沒在一大塊模糊的灰黑色之中。在那個抽象代表西方資本主義,寫實代表蘇維埃體系的時代,里希特用模糊的寫實柔化了現實,以抽象的再現反對抽象的形式,有意識地消解了其中的固定意義。

里希特的政治題材作品

里希特最著名的政治題材作品是《1977年10月18日》(1988)系列油畫。

以照片為依據,他描繪了德國紅色旅組織班達-曼霍夫集團成員的被捕和死亡。班達-曼霍夫集團是冷戰期間德國著名的極端左翼青年組織。他們曾經綁架並謀殺了德國工業部長施萊爾。在他們看來他是資本主義權力的代表。里希特用看似疏離、冷靜的方式處理班達-曼霍夫集團領導者被捕、死亡和葬禮這組悲劇主題。畫面上黑白照片式的再現性給人以現場的、冷漠的真實感,但是漸進的、如同對不準焦距產生的模糊效果和陰鬱色調又令人感受到悲涼的情緒。這組作品彷彿葬禮上的哀樂,寄託著畫家對熱血青年之死的同情,以及對這種幼稚的革命激情背後烏托邦理念的深刻反省(注釋與引用2)。

里希特《葬禮》,布面油畫,200 x 320cm,1988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里希特《1977年10月18日-死亡一》,布面油畫,62 cm X 73 cm,1988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即便在1989年,柏林牆倒塌,蘇維埃解體,冷戰結束,西方世界樂觀主義瀰漫的時期,里希特的抽象風景畫《一月、十二月和十一月》(January, December and November,1989)卻與之前的照片畫一樣,依然體現著陰鬱的感覺。在這組抽象三聯畫中,藝術家似乎宣洩了壓抑的個人情感,灰暗的色調、巨大的畫幅、祭奠性的三聯畫形式令人感覺到悲劇性的崇高。一月、十二月和十一月的組合回顧了1988-89年秋冬季節,德國柏林牆倒塌之前令人焦慮的政治局勢和之後前途未卜的不安情緒。

里希特《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1989, 布面油畫,每幅320 cm x 200 cm ,美國聖路易安納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經歷過納粹時期、蘇維埃政權和西方的體制,里希特看到藝術以不同的方式服務於意識形態。他關注政治,用藝術介入政治,卻拒絕任何明確的答案。如同他在1993年的一次訪談中所說: 「我模糊事物,使各種東西同等重要或同等不重要。」。他近期傾向於抽象的方式,用橡膠滾軸在大型畫布作畫。還有這裡展出的為科隆大教堂的做的玻璃鑲嵌畫。它令人聯想到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時呈現出的模糊的點陣。他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我們用電子技術拍攝的照片真的比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更能接近真理了嗎了?與觀念藝術家博伊斯一樣,里希特的作品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批評和挑戰,無論是他的抽象畫還是具象畫。

里希特改造的科隆大教堂玻璃鑲嵌畫。圖片來源:里希特官方網站

注釋與引用:

1.豬灣事件是1961年4月17日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向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進行的一次武裝進攻。豬灣事件標誌著美國反古巴行動的第一個高峰。

2. 參見邵亦楊,「從繪畫到攝影」,《穿越後現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61-172.

(內容根據現場講座整理,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所刪減)

YT CREATIVE MEDIA將在2017年10月、11日展期期間,舉辦更多的行業專場活動。敬請期待。

「里希特:抽象還是具象,對當代藝術來說還重要嗎?」,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YT系列專場活動之北京大學專場現場。攝影及圖片:YT。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YT系列專場活動之法律行業專場現場。攝影及圖片:YT。

關於主講人

邵亦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副院長,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藝術史論系博士。主要著作有:《後現代之後》( 2008 上海美術出版 社會第一版,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修訂版) 、《穿越後現代》(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西方美術史-從17 世紀到當代》(2014,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講人邵亦楊

關於路易威登基金會

路易威登基金會致力於將當代藝術及藝術家帶入大眾視野,並展示這些藝術家在20世紀的創作靈感之源。基金會的私有藏品及旗下展覽活動旨在幫助更多人了解藝術。由建築師Frank Gehry設計的基金會大樓本身即表達了路易威登的藝術主張,同時也是21世紀建築風格的傑出代表。自2014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路易威登基金會平均每年接待超過100萬來自法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遊客。「Icons of Modern Art 史楚金個人收藏系列展覽「(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的參觀總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20萬,一舉奠定了基金會在藝術文教領域的國際性聲譽。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攝影及圖片:YT。

Contact Us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email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T藝術雲圖 的精彩文章:

繪畫史上少女坦胸露乳的讀書,看上去更顯慵懶
「千鳥格」:一款中老年服裝,真正的大師能把它變成經典潮流
幻想藝術大師的諷刺畫:醉生夢死的「荷蘭癱」,連上帝都不敢收
何為「破界」?藝術家用陶瓷創造「黑色火焰」,指向人的脆弱心理
在「讀書之秋」與畫中人一起讀一本好書吧

TAG:YT藝術雲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