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TMD在逗我:沒有壯士的慷慨悲歌,只有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劇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是一個令皇帝朱由檢愁眉不展的日子。不久前橫掃西北的李自成,這天在西安建國大順,改元永昌。大順軍業已佔領西北數省、河南大部、湖廣北部,定鼎長安。
不過,全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在明王朝官吏的統治之下。拱衛京畿的邊軍,也保有強大實力。崇禎似乎還可有一番作為。很難讓人想到,距離大明壽終正寢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到八十天了。這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變,堪稱歷史的黑色喜劇。
李自成勸降
李自成在西安過了個囫圇年。正月初八,他率主力開始向山西進軍。二十三日,大順軍到達平陽,知府張璘歸降。
崇禎聞報大怒,將山西巡撫蔡懋德解職。然而繼任巡撫走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固關,聽說李自成勢大,不敢赴任。蔡懋德只好背鍋到底。二月初六,李自成軍進抵太原城下,初八日,守軍裨將開門投降,蔡前巡撫自殺了事。
李自成
修整數日後,李自成繼續向北進軍。途中發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這一紙詔書乃是對大明朝的最後審判,文中曆數朝廷失德之處,說它「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並奉勸崇禎早日退位,「如杞如宋,享祀永延」。
大學士出征
崇禎當然不願坐以待斃。正月二十日,他決定命大學士李建泰督師「代帝親征」。李閣老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韜略,不過他是山西本地人,還向皇帝表示:「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這就非常合崇禎心意了。
朝廷上下對這次李建泰督師寄予厚望。二十六日,舉行了隆重的出師典禮。先是祭告太廟,又在正陽門城樓大宴,崇禎親賜御酒餞行。李建泰獲得了絕大的權力,一切調度賞罰,都可自行決定。違反軍法者,不需上奏,即可以尚方劍處決。
李建泰出師後,果然勢如破竹,相繼攻克定興、廣宗兩縣——遺憾的是,他還沒走出河北呢。也就是說,大順軍還遠在山西,畿輔州縣已經有不讓大明督師進城的了。李建泰的部下到民間吃飯,人家先問:「汝官為大明乎?為大順乎?」部下機智地回答:「大順」。這才混了一頓飯。
明朝火銃手和重步兵
李建泰眼看形勢不對頭,率領親軍躲進保定城,上奏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可憐崇禎還眼巴巴指望他打退李闖王呢。北京陷落幾天後,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順軍投降。「代帝親征」就這樣狼狽收場。
悲劇的督撫
再說李自成從太原北上,除了在寧武關遭遇一定程度的抵抗,其餘重鎮都是開門投降、聞風歸順。
三月初一,李自成到達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大總督王繼謨統率邊軍,駐地在山西陽和。他眼看部下人心浮動,下令召集文武在關帝廟盟誓。王總督自己慷慨激昂,周圍人卻是「默默虛應而已」。
所屬部將紛紛準備迎接李自成軍,王繼謨眼看大事不妙,遂率領親兵百餘人,護送庫銀向京城逃跑。不料走至半途,眾親兵發一聲喊,竟將餉銀、好馬盡情劫奪,揚長而去!
明朝士兵
而陽和那邊,已經在兵備道於重華帶領下,「郊迎十里,士民牛酒塞道」去迎接大順軍了。無可奈何之下,王總督上書請罪:「臣煢煢孤身,止有歸命於皇上而已。」不久他收到崇禎諭旨:「姑著戴罪收拾兵將,立解雲(大同)圍。」
這時大同已經歸順李自成,而王繼謨身邊連親兵都叛逃了。也就是說,皇帝是在命令一位丟失轄地的總督,率領著並不存在的軍隊,去解救一座已經投降的城池。想在軍事史上找到一條同樣荒謬的命令,恐怕要花上不少功夫。
三月初六,李自成兵臨宣化,這裡的巡撫朱之馮命令士兵抵抗,「軍士抱手默然無動者」,氣得他抱頭痛哭。總兵王承胤大開城門,滿城結綵迎接大順軍。百姓在胸前貼上「順民」二字,焚香跪迎,場面驚人。
李自成還派了一支兵馬,從山西東出固關。鎮守河北真定的巡撫徐標相當堅決,收到大順軍檄牌後下令碎牌斬使,表示要決一死戰。部下兵丁隨即以行動響應領導號召——將巡撫大人綁出西門斬首,自行使用大順永昌年號。
三月初七,真定歸附了李自成軍。大明的江山,只剩下短短十二天了。送走李建泰後,崇禎也沒閑著。皇帝感覺到形勢惡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給大明再續一下命,結果卻引發了好幾齣鬧劇。
擠牙膏式捐款
首先是號召勛貴、官員捐資助餉。明王朝財政危機由來已久,為了給遼東戰事和鎮壓農民軍籌款,稅賦已經屢次增加。然而遠水不解近渴,二月中旬,崇禎下旨要京師的達官貴人捐款,以納銀三萬兩為上等。
為了給群臣樹立榜樣,崇禎動員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要他至少出二萬兩。周奎反映說「老臣安得多金?」,堅持只能一萬。於是皇后掏了五千兩私房錢,暗中派人送給父親,要他表現積極點,給皇帝一個面子。
結果周奎從中扣下兩千,裝出一副毀家紓難又擠出三千兩的樣子。這樣一進一出,相當於只損失八千兩,周國丈算計精明,自以為得計——不久大順軍進城,從他家抄出現銀五十三萬兩。
明朝宦官斂財有道,太監王之心最富,崇禎當面讓他捐錢。王之心哭窮僅獻銀一萬兩——後經大順軍嚴刑拷打,吐銀十五萬。文官的表現也差不多,末代首輔魏藻徳表示家無餘財,僅捐五百兩,後來劉宗敏也從他身上打出了萬兩白銀。這些吝嗇的權貴,用崇禎自己的話吐槽就是:「全無急公體國之心……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麼這等愚?」
坑兒子的父皇
其次是考慮逃跑。既然京師難保,南遷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雖然大明「國君死社稷」頗受當代部分讀者欣賞,可當事人似乎不大喜歡這種結局。正月,崇禎召見主張南遷的大臣說:「朕有此志久矣。」
然而崇禎這人非常好面子,一定要大臣出頭提議遷都。聯想到陳新甲(替皇帝出面同滿清秘密議和,事泄後在輿論壓力下被皇帝犧牲,掉了腦袋),誰也不願背這口黑鍋。南遷的事情就這樣黃了。
崇禎帝
有人主張「皇上自然守社稷」,而讓太子去南京監國,或者把皇子分封到江南,不要被一網打盡。崇禎自暴自棄地表示:「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不同意太子走,也不分封其他皇子。崇禎的三個兒子如果能預見未來,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熱情」的勤王軍
最要緊一項是調集四方兵馬勤王。崇禎十七年初,明廷雖然屢遭慘敗,但其控制下的兵力仍為數不少。駐守寧遠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兵強馬壯,勢力雄厚。早在正月十九日,崇禎就命令調遼兵進關。
然而一方面朝廷上下推諉扯皮,在是否放棄寧遠、怎樣防守山海關、如何安頓軍民等問題上浪費了大量時間;另一方面,以遼人為主體的關寧軍也不情願丟棄產業、背井離鄉。吳三桂部磨磨蹭蹭,直到三月十三才進山海關。
明朝騎兵
吳三桂雖然拖沓,到底還是響應了朝廷命令。駐臨清的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勤王詔書後,居然謊稱墜馬受傷,不能行動。崇禎只好賜銀慰問,指望他受到感動良心發現。不料這劉總兵十分乖覺,索性將臨清劫掠一空,率部南逃。後來南明弘光即位,劉澤清因為手裡有兵,還成了江北四鎮之一,繼續當他的大官。
只有薊鎮總兵唐通比較實在,帶領八千士卒來到北京城外。崇禎大為高興,下令重賞。您以為要賞千金、封萬戶侯?崇禎才不是那個畫風,他賜給唐總兵的是白銀四十兩,兵丁每人五錢。為了四十兩銀子和李自成十萬大軍拚命,實在不值。唐通於是把隊伍拉到居庸關,向李自成投降了。
寬大的「罪己詔」
最後,崇禎在二、三月間例行公事地發布了兩次「罪己詔」。雖然他真實想法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誤朕」,但在詔書中還是得裝裝樣子:「己實不德,人則何尤?」。
三月中旬的最後一次罪己詔中,崇禎甚至大言不慚宣稱廢除賦稅中的軍餉加派,還說大順宰相牛金星、大將劉宗敏等等「皆朕之臣子」,只要迷途知返便既往不咎,唯有「李自成罪在不赦」。問題是,這時節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打到北京城下了。
北京城「決戰」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軍安然通過居庸關。十六日傍晚,先頭部隊到達京城北面。京城此前流傳起古怪的謠言,說是「李公子」到了要給窮人每人發五兩銀子,於是京師百姓的態度變成了「望賊如望歲」,盼著李自成大軍跟盼過年一樣。已經投降的太監杜勛奉李自成命令進城談判,私下裡對人說:「吾輩富貴自在也,可無慮。」
擔憂自己命運的似乎只有崇禎。他在宮裡捶胸頓足,仰天長號:「內外諸臣誤我,誤我!」十八日夜間,大順軍佔領了外城,北京城破在即。皇帝手足無措,這時有個太監跑上來說:「皇爺不須憂愁,奴輩有策在此。」崇禎大喜,要他有何妙計,快快說來。太監答曰:「賊若果然入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
崇禎勃然大怒,一劍把他砍死。
崇禎人生最後時刻的佩劍使用率似乎很高。煤山上吊前,他對長女樂安公主朱徽娖說:「為何生我家?」揮劍砍去,公主舉手遮擋,被砍斷了右臂。皇家的慘事,倒為後世不少文學家提供了糊口的飯碗。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佔領北京,明朝就此覆亡。此時,北京城的居民正忙著迎接新主。有的在門口設立香案,上書「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有的在帽子上貼上「順民」字樣,穿破衣服隱藏在民間的三個崇禎皇子就這樣做了。
沒多少人在意死去的先皇。兩千多在京官員,殉死者只有二十幾人,大約僅百分之一。倒是新政權比較關心崇禎的下落,認為他隱藏在民間,懸賞黃金一千兩徵集線索。兩天後,有太監在煤山發現了崇禎騎的馬,這才找到遺體,後由大順政權出資葬入昌平田貴妃墓。
「再就業」風潮
與此同時,熱衷功名的原明朝官員,紛紛前往大順政權處報名請求錄用,爭先恐後。少詹事項煜當眾揚言,要學換了主子後成為名臣的管仲、魏徵。翰林庶吉士周鍾給李自成出謀劃策說:「江南不難平也!」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趕去大順政府報到時差點被關在門外。
牛金星對考功司郎中劉廷諫說:「公老矣,須白了。」劉廷諫厚著臉皮分辯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最後還是被錄用了。就連原首輔魏藻徳,被抓之後還疑惑地說:「如願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罷了,鎖閉作何解?」
他沒料到,李自成等認為,明朝大官的財富,不是盜竊國家就是剝削百姓所得,都是贓物。所以明官三品以上概不錄用,一律發往各營追贓助餉。在清兵到來之前,這些權貴貨真價實吃了不少苦頭,吐出很多銀子。
官紳地主的集體背叛,直接促成了大明垮台。他們先是拋棄了崇禎,夢想歸順新朝,繼續做太平官。等到發現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更不惜勾引滿清貴族入主中原。為了保全富貴,一切大義都可以出賣。
本是明朝最主要受益群體的官紳地主,在國家覆亡之際,卻爭先恐後跳離這艘破船,足令後世引以為戒。
制度極度腐朽、喪盡民心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崇禎本人眼高手低、剛愎自用也加速了傾覆的過程。正因如此,在這個王朝行將就木的最後八十天里,舞台上演出的不是壯士們的慷慨悲歌,而是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劇。
熱文推薦
從錢學森、鄧稼先、吳文俊,再到黃大年,史書留名的真正巨星,是他們耗盡自己的力量,慢慢挺直了中國的脊樑!
國家的強盛、軍隊的強大,靠的不是鶯歌燕舞,靠的不是花拳繡腿!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靠的是無數個如黃大年一樣默默奉獻鑽研的科學家!
他們,才是中國由弱變強的堅強保障和不竭源泉!
所以,請不要等黃大年他們離去後我們才想起致敬!甚至忘了致敬!
更不要讓黃大年他們的奮鬥事迹塵封在在共和國檔案里!
★楚漢相爭:一道岔路口的選擇題
繼位四十六天後,劉邦兵臨城下,子嬰出城投降。秦代滅亡。隨後,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在項羽的率領下也到來了。
項羽殺掉子嬰。起義軍將領在項羽的主持下瓜分天下,各自稱王。秦代統一的疆土被分裂成十九個諸侯國。其中先入關的劉邦被封為漢王,接收了巴蜀和漢中之地,定都南鄭;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佔據了梁、楚地的九個郡。這就是楚漢相爭的起點,四年後漢王劉邦滅西楚霸王,建立了漢帝國。
※國學大師顧頡剛其人其事
※「尋找絲路消失的帝國」——中亞北線自駕游攻略
※最後一片凈土——夏爾西里
※勒布溝,一生樂不夠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