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 韓德承

近年來,中醫養生熱持續升溫,人們跟著電視、書籍學著如何飲食、鍛煉、防病,可養生的要領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其實,中醫養生不是幾個方子、幾味中藥、幾個穴位那麼簡單,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可歸結為6個字,即:順、靜、修、調、補、固: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順」:養生要「天人合一」,順應季節的變化而調整飲食起居、衣食住行。春天萬物生髮,要養肝、養陽;夏天是生長時節,主養心,要晚睡早起,少發怒,仲夏季節又熱又濕,要注意養脾、化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要養肺、養陰,早卧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冬天講究養藏、養腎、養陰,要多曬太陽,早睡晚起。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靜」:就是讓心安靜下來,可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有心靜才能「病安從來」,達到預防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修」:《易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實就是說,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對別人好,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調」: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黃帝內經》強調呼吸的調節。肺是宰相,它的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肺氣的上升下降使全身氣道通暢,身體內外的氣得以交換,對體內的水液運行和排泄起調節作用。如果肺的功能失調,不僅是肺本身的病變,還導致痰飲、水腫等病症。因此,要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以達到「調息」的目的。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補」:滋補首先要辯證體質,屬寒熱,還是虛實,如屬虛證,還要辨明是陰虛,還是陽虛,是氣虛,還是血虛。要因人而異,根據體質進行合適的葯補及食補。氣虛的葯補可用人蔘、党參、黃芪等,食補可多吃主食,還可喝雞湯、吃雞鴨魚肉;補血藥可選用熟地黃、當歸、阿膠、枸杞子等,食補可用大棗、豬肝、各種紅肉;補陰葯可選用沙參、麥冬、鱉甲、冬蟲夏草、玉竹、黃精、石斛等,食補可用鴨肉、海參、甲魚等;補陽中藥有鹿茸、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沙苑子等,食補可選用河蝦、海蝦、海參、核桃仁、牛羊肉、狗肉、韭菜等。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飲食:春天要養肝,多吃豆芽、豆苗、草莓、菠蘿等;夏天吃點苦味食物能去心火,多吃應季的瓜和豆;秋天應多吃應季水果和栗子等堅果,還要吃潤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冬天要養藏,多吃根莖類食物,如山藥、土豆、紅薯、蘿蔔、白菜。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固」:包括固精、固氣、固神三個方面。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制性慾。此外可吃養腎精的食物,包括各種肉類,還可吃山藥、黃精、枸杞。固氣,就是要減少耗氣,少說話,要多曬太陽,少熬夜,多做有氧運動,通過飲食帶來水谷精微,以補充陽氣。固神,就要調養好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少受傷害。

人們真正領會養生這六字箴言,並身體力行做到這幾點,就可使身體日益強壯,減少疾病的發生,達到益壽延年的效果。 (韓德承)



約稿啟示:歡迎各級醫務工作者,尤其是中醫針灸臨床、教育、科研人員投稿,一經發表,支付高額稿酬。投稿郵箱:wfasedu@qq.com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培訓中心(北京世針傳統醫學培訓中心)是北京市民政局註冊,教委備案的國家最早從事中醫、針灸、按摩的培訓機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培訓基地,2016年被中國社會組織評為5A級機構,三十年來培養了大批國內外中醫針灸人才。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夕照寺街東玖大廈B座7層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課程諮詢微信:13811920563 13811920562

責任編輯:水生木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順、靜、修、調、補、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咳嗽(風寒型、風熱型、肺陰虛、脾陽虛)選穴
100個中藥經典名方要公布 數百葯企大利好!
膝關節疼痛的十大原因及針灸治療
華人針灸師巴西受勛成為院士
過敏性鼻炎又到高發季 容易反覆不妨試試中醫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