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治療腦血管病
在十天全部全程在手術室里教學上課,聽十次課,不如看一次臨床治療,看別人十次針刀學臨床治療,不如親自上手治療,我們的老師來保障療效,我們的老師來保障醫療安全。
針刀治療腦血管病
宋興剛 許光東
(山東省濟南安康醫院,濟南 250014)
腦血管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日益增大,其高致殘率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治療腦血管病的方法及藥物很多,但對於針刀治療腦血管病的研究資料甚少,本文就針刀治療腦血管病的臨床方法及原理作一論述,旨在研究和探討針刀療法在腦血管病治療中的價值。
適應症
不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還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經常規治療後未能痊癒者,在下列情況下,均可考慮用針刀治療:腦血管病恢復期及後遺症期;年齡75歲以下;無嚴重的心肺疾患;一般狀況良好。
禁忌症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暫不宜針刀治療:腦血管病急性期;年齡75歲以上;有慢阻肺、心功能不全;有凝血功能障礙;有癲癇、精神異常不能配合;血壓在180/110mmHg以上;骨質疏鬆明顯;施術局部有感染;一般狀況較差;其它針刀治療禁忌症。
治療方法
針刀常規如術前、術中、術後等操作規範,在此不再贅述。按照龐繼光教授的針刀手術法,重點是進行頸椎的以下部位治療:
枕下凹點 重點是圍枕骨大孔外,做半圓形切開松解寰枕後膜後組織。
關節突關節(外側關節柱)點 在病變範圍(節段)區內,可選4-6個治療點。主要是打開關節突關節囊,松解關節突關節。若有椎管狹窄,則松解相應節段黃韌帶。
兩側枕大凹點 進行內上外下斜行切開1-2cm。
相關的項、肩、背部軟組織損傷點。
每次治療部位總計以不超過10點為宜。
以上治療每周一次,一般連續治療4次。臨床經驗表明,多數腦血管病患者經上述治療後,表現為面色紅潤,精神好轉,睡眠質量改善,癱瘓肢體肌力提高,軟癱的肌張力提高(脊髓供血增加及功能改善),硬癱的肌張力降低(大腦皮層等上運動神經元供血增加及功能改善),頭痛頭暈減輕甚至消失,言語轉清,飲水嗆咳減輕,視力提高(主要是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等後循環供血增加),整體生活能力提高,殘疾程度降低。有併發症者,也可一併進行治療。
治療原理
腦血管解剖
腦部的動脈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兩個系統,即頸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頸動脈系統供應大腦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椎-基底動脈系統供應大腦半球後2/5部分的血液[3]。左右椎動脈在頸根從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發出,通過上六個或五個頸椎橫突孔所形成的骨管隧道,從寰椎橫突孔走出,越過寰椎後弓,穿過寰枕後膜及硬膜入顱,於腦橋下緣,左右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4]。椎動脈在頸椎橫突孔上行的一段分出5-6支脊髓支,自基底動脈又分出許多分支,如脊髓後、前動脈、延髓支及小腦下後動脈,供應脊髓、腦幹和小腦部分的血液,最後在腦底部分出大腦後動脈。
大腦動脈環,又稱基底動脈環或Willis環,是顱內動脈重要的側支循環,由成對的大腦後動脈交通前段、後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交通前段和不成對的前交通動脈組成。正常時,兩系統動脈的壓力相等,血液可以順暢的分別到達所供應的腦組織。正常情況下,兩系統血液不混流。一旦環的某一動脈阻塞,前後交通動脈和其他動脈便進行補償供應,因此動脈環是以具有代償潛能的側支循環結構[5]。頸內動脈與椎動脈之間主要通過Willis動脈環溝通。研究表明[6-9]:無論前循環(頸內動脈系統)還是後循環(椎-基底動脈系統)的閉塞,其主要的側支循環途徑是Willis環。臨床發現部分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患者,臨床表現可以較輕微,甚至沒有癥狀。而腦血管造影則顯示的另一特徵則是一側或兩側椎動脈代償性增粗。這充分說明,不論是椎-基底動脈系統,還是頸內動脈系統缺血性改變,均可通過增加椎-基底動脈系的供血而得到改善。
腦血管病的病理生理
缺血性腦血管病,即因局部腦血流明顯減少甚至中斷所致之腦血管病,如腦血栓
故腦供血的四條血管中,能增加任何一條或一條以上血管的血液供應,則均可增加全腦的血供,改善腦循環,進而改善腦功能,改善或消除因腦局灶性缺血所致的癥狀及體征。
頸椎解剖及病理生理
椎動脈走行特點:倪文才等[20]通過大量屍檢發現,椎動脈從出樞椎橫突孔至入枕骨大孔處有6-7個生理彎曲,張奎啟等[21]發現椎動脈第3段有明顯連續的5個彎曲,這些彎曲本來是適應頭頸運動的,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彎曲越發明顯,在頭頸轉動時常常產生血管扭曲、狹窄、卡壓,而造成椎動脈血流阻塞。吳良浩等[22]認為,椎動脈V2與V3段病變與頸椎退變、節段性不穩關係密切,且可能為頸性眩暈的重要因素。
據統計,頸椎病在50歲以上的人發病率為50%,60歲以上的人為70%,而70歲以上的人發病率為100%。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 ,據報道[23],約70%的頸椎病伴有椎動脈受累的表現,其發病年齡高於其他頸椎病。據統計[24]一個患者同時患頸椎病、血壓異常、冠心病、心率失常、腦缺血性疾病者高達46%-52%。由此可見,腦血管病患者大多合併不同程度的頸椎病,這從腦血管病患者常規拍攝的頸椎片中也可得到證實。
根據以上分析及部分臨床研究證實[25-26],通過針刀治療頸椎病,可解除椎動脈的壓迫,明顯改善椎動脈的供血,從而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綜上所述,針刀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除廣泛應用在常見的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我們嘗試用於治療腦血管病,業已初步收到成效,但開展時間較短,病例數量尚少,還希望各位同道一起開展研究,積累更多的臨床資料,以使針刀療法成為治療腦血管病的一種新技術。
※看一起針刀醫療事故如何壓垮一個針刀專科醫院!
※胸片的讀片方法及技巧總結
※新醫大第一附屬醫院針刀發展歷程
※乾貨!影像檢查在針刀臨床上的必要性
※X線、CT、B超、核磁的區別,講的太到位了!
TAG:針刀醫學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