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朝經典碑刻技法指要(7)

北朝經典碑刻技法指要(7)

四、《鄭文公碑》

(一)產生背景及與《龍門二十品》的比較

北魏是中國書法史上書體大變革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佛、道盛行,建寺、寫經、造像、樹碑蔚然成風。在這樣的氛圍下,石刻文字應運而生。這是中國書法歷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楷書豐碑。魏碑上承漢隸,下啟唐楷,楷法與隸意並存,金石味與刀刻味俱在。具有「圓筆之極軌」之稱的《鄭文公碑》,即是這一時期石刻文字的代表作之一。

《鄭文公碑》,即《鄭羲碑》,是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為其父鄭羲所刻。此碑記載了鄭羲的生平、政績等,文中多有溢美之詞。《鄭文公碑》分上、下兩碑,尤以下碑著名。

鄭道昭,字僖伯,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人,北魏詩人、書法家。根據史書記載,他少年時聰慧好學,能詩善賦,尤其在書法上用功頗勤、造詣非凡。在北魏書體大變革時期,鄭道昭集眾家所長,獨創出隸、楷兼備的「魏體」,被稱為「一代文宗」。在擔任光州刺史期間,鄭道昭曾遊覽光州境內的諸多名山大河,包括掖縣雲峰山、平度天柱山等,並在這些地方留下碑刻數十處。這些碑刻雖經千年風雨,然至今風骨猶存。鄭道昭所留下的這些石刻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們記錄下了什麼,而在於它們是千年書法藝術珍品,是研究書法藝術和文字發展變遷的重要歷史文物。它們被歷代書法家、金石學家所重視。宋代金石大家趙明誠任萊州知事時,每每登上雲峰山,總是在《鄭文公碑》前反覆端詳、琢磨,並親手拓取拓片,帶回家和其夫人李清照一同研究、整理。趙明誠非常珍視《鄭文公碑》的碑文拓片,後輯錄在其編著的《金石錄》中。此外,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志》中對《鄭文公碑》也有記載。《鄭文公碑》運筆方圓兼備,結字端莊寬博,氣象渾穆,氣勢宏大。清包世臣曾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現代書家沈尹默評價此碑云:「通觀全碑,但覺氣象淵穆雍容,骨勢開張洞達。若逐字察之,則寬和而謹束,平實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沉雄而清麗,極正書之能事。」毋庸置疑,「正」字是對《鄭文公碑》最好的評價。

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鄭文公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漢字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字體的演變大體上經歷了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階段,從小篆到隸書階段,以及從隸書到楷書、草書、行書階段。除上述各種字體外,還流行著一種字——這就是人民群眾在使用文字的實踐中不斷創造出來的簡體字。簡體字以旺盛的生命力紮根於群眾之中,其數量積累得越來越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領導文字改革工作,因勢利導,收集、整理出的簡體漢字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使用,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但簡體始於何時,歷來說法不一。仔細研究《鄭文公碑》,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不少與現在通行的簡化漢字一模一樣的字,如「與」「經」「聰」「亂」「繼」「隨」「將」等。此類字全文共出現11處。除去重複出現的字,共有上述7個簡體字。這說明了老百姓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就創造、使用簡化漢字了。《鄭文公碑》為我國文字工作者研究簡化字的起源與發展也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鄭文公碑》不愧是我國的稀世珍寶。國內外許多著名書法家、書法研究工作者及書法愛好者不遠千里登雲峰、謁碑石,流連忘返。他們追求的不僅是鄭道昭的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鄭道昭書法藝術中那種融眾家之長、創自己風格的創新精神。

來源:《中國書畫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畫報 的精彩文章:

潑彩山水畫法解析(8)
二祖調心圖 石恪作
英傑懷豪情 揮寫不凡路——李苦禪書畫藝術展在京開幕
北京畫院畫師作品走進桂林花橋美術館——「心源抒懷」,承接六十年傳統血脈
南北草根醉丹青(上)

TAG:中國書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