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宋朝商業風氣」
「商人」按照《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販賣貨物的人」。據說最早的商人是《尚書·大傳》中的「舜販於頓丘」。可見商人這個職業在中國的歷史可算久遠了。到了夏商私有制已經確立,人們對於財產的歸宿更加強化,私人佔有財產逐漸多了起來,商人多了,商業也隨之興起。商朝末年,商紂王昏庸殘暴,周武王聯合其他反商部落,對商紂王進行討伐,商朝軍隊臨陣倒戈,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周朝統治者對於商業從開始就予以重視,《逸周書·程典》中就有「士大夫不雜於工商,商不厚,工不巧,農不力,不可成治」。意思是:士大夫不參與務工經商。商人資財不厚,工匠技藝不巧,農夫不儘力務農,便不能治理。並且還布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游旅使無滯。」翻譯過來就是:商旅當廣泛外出,愉快的交流貨物。坐船過渡,路上住宿,感到所至如歸。如果覺得錢幣輕,就作大錢以代替小錢流行。物資交流,價格的高低要公平,要使商務不停頓。由此可見,在中國早期的朝代,政府對於商業並不排斥,而且是積極鼓勵支持的,並且為其經營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朝中央的權威喪失,各國為了獲得霸主地位,或者為了保家衛國,更是想盡辦法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最重要的莫過於重視工商業,中國的商業也因此迎來了一大興盛期。同時商人的地位也隨著國家對商業的重視逐漸提高。齊國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為相,他大力發展經濟,主張貿易,並且實行「關譏而不征,市廛而不稅」的輕稅政策,使得齊國迅速崛起,成為諸侯國中的霸主。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局面已經出現變化,春秋時期被奉為圭臬的政策開始被質疑。到了秦孝公時期,他為了強化中央的權力,打擊豪紳貴族,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商鞅的治國根本在於「重農重戰」。重農必然抑商,所以對於商人進行嚴厲打擊。秦國除了政治上對商人給予歧視,並且稅收上還徵收重稅,而且將從前國家放任不管的行業紛紛收歸國有,這一些列政策從根本上阻滯了商業的發展。漢朝建立後,大方向上依舊延續秦朝時期的抑商政策,這樣的好處是強化了政府的集權,國富兵強,使商人不能依靠自己的財富左右政局;但是壞處則導致財富過度集中於政府手中,國民經濟無法更進一步發展。
唐朝初期,對於商人,政治上始終是排斥和歧視的。所謂「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商人及其子弟都是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甚至有些清高的士大夫,連家裡的婢女與商人接觸都被認為是可恥的行為。但是安史之亂髮生後,這一切開始改變,政府不再重申關於商人入仕的禁令,因為很多商人通過一些手段,以他們的經濟地位和實力,加入了官僚階級的行列之中。
五代時期,官吏經營商業的風氣非常普遍。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寫道:「周顯德中,許京城居民起樓閣,大將軍周景威先於宋門內臨汴水建十三間,世宗嘉之,以手詔獎諭。景威雖奉詔,實所以規利也。今所謂十三間,樓子者是也,景威子瑩,國初為樞密使。」可見當時,官員經營商業,類似周景威從事「房地產」的開發,政府還是讚許的,甚至連皇帝都要「獎諭」。
到了宋朝,正因為有五代這樣的風氣,雖然也延續唐朝的工商雜類人「不得與士齒」,禁止「工商雜類」參加科舉考試和做官,但是隨即對這類禁令放寬了限制,允許商人中的「奇才異行者」應舉。政府既然放鬆了管制,商人參加考試自然多了起來。同時官員也延續五代時期公開營商。《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開寶六年五月,盧多遜在翰林,因召對,言趙普嘗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廣第宅,營邸店,奪民利。」這裡面固然參雜盧趙二人的政治鬥爭,但是,官員營商在當時確實不爭的事實。當時不僅文官如此,武將也是如此。軍隊將領公然進行放高利貸,謀取私利,不算新鮮事。
宋太宗登基後,對於宋太祖趙匡胤曾經默許甚至支持的行為,開始進行規範與禁止。《續資治通鑒長編》當中記載:「太平興國二年正月丙寅,五代藩鎮多遣親吏往諸道回圖貿易,所過皆免其算。國初大功臣數十人,猶悉舊風,太祖患之,未能止絕。於是詔中外臣僚,自今不得因乘傳出入齏輕貨,邀厚利,並不得令人於諸處回圖,與民爭利。有不如詔者,州縣長吏以名奏聞。」五代時就已經是著名的大將張永德,在太原派遣親信官吏販茶規利,並且販賣羊頭,被轉運使王嗣宗告發,結果罷為左衛使大將軍。
政府雖然出台法令,但是要杜絕這種風氣,卻是相當困難。《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真宗咸平五年十月,侍御史知雜事田錫給皇帝奏摺中說:」臣睹近敕,戒勵大臣,謂其不守廉隅,多置貨產,祿厚而不知恥者,尚懷歉恨;官崇而能自省者,豈不憂慚?況近畿闤闠之間,悉大臣資產之地,好利忘義,未知云何擅富兼貧,一至於此。可以檢郡縣稅籍,自然見公卿戶名,其務殖貨財,不知紀極。以貪化下,安得風俗淳和?忘國憂家,豈令官吏廉潔!今敕命施行之後,兼文武豪富之家,可於敕書更布新令,食厚祿者不得與民爭利,居崇官者不得在處回圖。此乃申明舊章,備載前史,可師古制,以戒貪夫。」
田錫後來一直被認為是宋朝士大夫中的楷模人物,但是在當時,宋朝士大夫圖利的風氣還很興盛,直到宋仁宗初年,風氣才逐漸轉變。轉變的原因固然有政府的禁令的限制,之外便是士大夫流行思潮的轉變。當時一大批士大夫「戒利好名」,這樣做不僅能給他們能夠提供更好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還可以重塑士大夫的形象,改進社會風氣。所以,士大夫如果繼續營商就顯得非常不體面。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讜論倡於朝,於是中外縉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
趙匡胤建立宋朝,鑒於唐朝末年軍閥的跋扈,導致國家一發不可收拾,始終充滿戒懼,所以竭力提倡文治,因此較之武人,更加善待文人。在傳統的輕商風氣和現實壓力下,商賈人家竭力想擺脫被歧視的境遇。當時很多商人有錢後,紛紛用高薪聘請老師教授子弟,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此種流毒,直到現在還能看到。不過,對於朝廷來說,重農也好,輕商也罷,幾無分別,因為得利的始終是他們。
※正是這三個原因,才導致北宋積貧積弱,最終亡於外辱
※葬送北宋王朝的第一責任人和第二責任人到底是誰?
※這些人入了《宋史.奸臣傳》,但是,他們很可能是被冤枉的!
※北宋為何會被滅呢?
※一門忠烈楊家將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