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為什麼放著大官不做?
宋人洪邁《容齋四筆》中有「王逸少為藝所累」一條,他認為,論操守見識和議論口才,整個東晉時期沒有幾個人能夠比得上王羲之,王羲之是跟溫嶠、蔡謨、謝安等相當的人物。但是因為王羲之有出世思想,不願意被人使喚,因此「功名成就,無一可言」。結果是,包括《晉書》在內的後代文獻,都只能稱讚他的書法造詣,「詳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云云,沒有一句話提到他的平生功業。也就是說,王羲之因為書法造詣精深,名聲很大,他的高尚品德就被掩蓋了。顯然,洪邁為王羲深感惋惜。
其實,依我看,王羲之雖然在傳統所謂「三不朽」之一的「立功」上未能有所建樹,但是,他的書法成就和為人的率性飄逸,論對後世的影響,論文化遺產的價值,比起做一個尚書或宰相,顯然要深遠得多,重大得多。洪邁的「替古人惋惜」,不免有些迂腐。王羲之被後人尊為「書聖」,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他對後代書法的影響,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的。他的坦腹東床,他的愛鵝成癖,他的為老嫗書扇,以及他的毅然辭官,悠遊山水,都是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不知道多少顆落寞的心靈。他在《蘭亭集序》中顯露的文學才華,也令歷代多少人歆羨不已!
王羲之之所以毅然離開眼看著就要飛黃騰達的官場(只要他點個頭,早就是侍中、吏部尚書了),據《晉書》本傳記載,也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對做大官不感興趣,即王羲之自己所說的「素自無廊廟志」,而跟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王述(字懷祖)。王羲之辭官,是跟這位王述鬥氣的結果。
王述做驃騎將軍的時候,王羲之跟他齊名。但是,王羲之不大看得起王述,因此,兩人的關係不太好。王述先做會稽郡太守,因為母親過世,便住在本郡守孝。王羲之接替他做了會稽郡太守後,只是禮節性地去弔唁了一次,不再去第二回。守孝的王述每次聽到號角的聲音,總以為是王羲之前來拜訪自己,都要做一番大掃除,以等待王羲之的到來。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年,王羲之一次也沒有光顧王述住處。王述因此心裡老大的不痛快。等到王述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上任之前,遍訪郡內名流,就是不去王羲之家,只是臨出發的時候匆匆道了個別。
王述發達之前,王羲之經常對朋友們說:「王懷祖應該做尚書,等到年老的時候,可以做個僕射。只求一個會稽郡,實在是太小了一點兒。」等到王述被授以顯赫的位置,王羲之就為自己做他的屬下而感到恥辱。於是,他派遣了一個使者前往朝廷,要求將會稽郡立為越州。使者說話不恰當,遭到了當時社會賢達名流的嘲笑,王羲之丟了一回臉。王羲之心中愧疚,便對他的幾個兒子說:「我一點兒不比王述差,但是職位卻比他低很多,難道是因為你們不如他的兒子王坦之嗎?」王述後來巡察會稽郡,考察該郡的刑罰政務,使得主事者疲於應對。王羲之深以為恥辱,於是裝病離開郡守位置,在父母墓前發誓,表示自己要效法老子與莊子,為了祖宗的血脈傳承,將以保命養生為第一要務——其實,這一思想在寫於兩年前的《蘭亭集序》里已經有過明白的表述,「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辭官之後,王羲之跟浙東的一些朋友一起,結伴遊山玩水,捉鷹釣魚,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朝廷也曾經想要重新起用王羲之,但是考慮到他的悲苦誓言,只得作罷。
可見,王羲之辭官的原因,跟陶淵明有一點相似之處:都是不能忍受自己瞧不上眼的人做了上司。所不同的是,陶淵明辭官的時候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王羲之什麼也沒有寫。
※鐵血皇后述律平:遼國的「孝庄太后」
※博弈史話:圍棋背後的血雨腥風
※古代女子削髮為尼不同的原因
※三國人物為何都是單名
※北洋政府內閣總理杜錫珪是怎樣倒台的?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