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蘇軾的風雨人生和禪悟境界

蘇軾的風雨人生和禪悟境界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扁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明月高懸,映於江面,清風徐徐,水波不興,大江布滿茫茫白露,湖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映成趣,伴隨舟中凄美的洞簫聲,引出蘇子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浮沉之慨嘆!情豪興逸的他,有了體悟的境界之後,寫道如何來體會菩提覺性無所不在的修行實踐。

他在《前赤壁賦》里寫道:

意思是:唯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聞的是聲音,目睹的是美妙的景色,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天地賜給我們的無盡寶藏,而這些是我和你所共有的。

其中「吾與子之所共適」,就是說我們所共有的,每個人都可以去體驗,都可以從中體認下用功。

其中關於修行的妙用,蘇軾在文中提到「耳得之而為聲」,就像普照國師「在耳聞聲」,這種反聞聞自性的覺性,就是我們修證菩提的佛性,就是我們修行生活的妙用。耳聞聲,就是純粹地正念覺知聞聲,觀照覺知,這就是修行。

「目遇之而成色」,眼睛所觀之處,皆成美景,這種觀色的觀察能力,觀察的覺性,它就是無上正等佛法。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天地萬物給予我們的饋贈,過去也是,現在也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清風明月依舊在,物我一如起照心,唯看我們用心去體會。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就是說我們彼此共有的,互相兼容的,而不是割裂的,僧肇大師講的「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不是割裂、孤獨存在的,沒有人是孤島,可以獨立存在的。我們要善於打開自己心靈的疆界,用心去感知和覺悟。而大多數人為什麼不能感知覺悟呢?就是因為沒有經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磨勵。

蘇軾無端受屈、含冤入獄,在「烏台詩案」朝廷結案後不久,就被貶謫到湖北黃州。到了第二年有幸遇到了佛法,接觸禪修。在這種大的政治風波,沒死了,幸而撿回了一條命。之後,開始反省自己的書生意氣,為人處世言行不夠中道。平時不太注意人和人之間的特殊微妙的因緣關係。事發後,宋神宗皇帝不忍殺他。次年二月將他貶謫致黃州。

蘇東坡在當時是一代名士,才華橫溢,經歷了這種人生重大的波折,僥倖逃過人生大劫,這在《安國寺記》留下了尤為刻骨的一段反省記錄:

其中,「舍館粗定,衣食稍給」,也就是說:茅草屋初初能夠安身,衣能被體,食能稍稍填飽肚子。

「門庭卻掃」,自己房舍的庭前院後有樹葉雜草,他都無心掃灑、無念除拔,一心閉門思過,勤於反悔。因為捲入政治風波折磨後失魂落魄,於是只為「收招魂魄」,靜心養性無暇顧及其餘。接著寫道:「於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從中可看到蘇子此時對佛法的歸誠之迫切。有幸遇城南安國寺繼蓮上人的點化,參禪之勤勉,「旦往而暮還」,就是早上去,晚上回,這樣接連五載在安國寺中修行,在刻苦堅毅的勤苦禪悟當中,體證到了物我消融,能所雙亡。反思自己曾經在當朝作官作為大學士的時候,言語不合中道,講話不善觀緣起,跟同事相處不注意善巧,為文不夠有大局,文風下讓別有用心之人,趁機解讀為諷刺朝廷,挖苦當政,致使政敵反擊並無端迫害於他,所幸王安石等大老替他求情,皇太后也為他保釋,才輓回了一條命,於是神宗皇帝不忍誅殺他,因此度過了一場艱辛的政治危難。

對於蘇軾而言,經歷了生死交關的風波,才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佛法的親切、實用與深刻!不經此番寒徹骨,換他怎知禪滋味。這在《安國寺記》寫道:

人生大夢之中,誰都難免會遭遇重大的磨難,如果沒有某種救脫良方,也許會徹底摧毀,無有出頭之期。蘇軾有幸遇到佛法,在艱難的境遇中也能化為覺悟菩提大道的契機,成為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和充滿生機的新境界。

圖片|玉 泉 禪 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常為他人著想,世間就無逆境
凈慧長老 運水搬柴
你打起精神來了嗎?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