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Care Prof.wang:你好 未來
飛天·智能,2017雲棲大會最熱的議題,仍然是人工智慧。
當AlphaGo以3:0的比分碾壓過人類圍棋的巔峰象徵——柯潔時,猶如開啟了一場啟蒙運動,幾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風險投資,都將眼光投向了人工智慧。第三方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風投規模,從2012年的5.89億美元,猛增至50多億美元; AI企業併購和IPO,也從2012年的僅僅2項上升到2016年的68項。
在洶湧的AI浪潮中,對未來的想像鋪展出宏大磅礴的敘事。然而在這種浩渺的未來面前,人類猶如仰望星空一般,顯得如此渺小。《麥肯錫: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技術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即認知、預測、決策和集成解決方案。目前人工智慧各項技術的商業化水平參差不齊。認知和預測領域的許多技術已經逐步商業化,然而決策和集成解決方案技術多處在研發階段。
這就意味著,從技術成熟度位面而言,企業跨越AI浪潮到達商業化的彼岸,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浩瀚美麗的AI星空下,商業應用要如何起舞?人工智慧如何賦能未來,讓工作變得更為簡單高效?此次雲棲大會駐雲專場論壇,駐雲科技CEO蔣爍淼帶來了他的全新AI產品Prof.wang,走近這款全球首個面向IT科技的智能機器人,或許能夠讓我們一窺未來。
星空下的仰望,AI浪潮的彼岸
以此次駐雲科技發布的Prof.wang為例,它所接近的智能客服領域,作為人工智慧應用最先落地的一個場景,facebook、微軟、三星、太平洋保險、華為等企業,都先後選擇了「智能客服為主,人工客服為輔」的改造路徑。BAT和京東對此亦均有布局,在爭奪激烈的電商領域,更有網易七魚、美洽、小i機器人。
提到智能客服,很多人會聯想電影《she》中薩曼莎那樣無所不知、善解人意的「人工智慧」。駐雲科技CEO蔣爍淼糾正了一個最普遍的錯誤認知:很多人將智能客服理解成智能交互機器人(或者叫人工智慧助手),例如微軟小冰和蘋果的siri。
但事實上,泛領域的人工智慧助手,面對的是廣泛的問題,其回答也是發散的。「如果要達到足夠好的效果,就意味著它的知識邊界、內容邊界要超出我們的邊界,才能『懂』得比人更多。」且不論這需要巨大的成本,使人工智慧擁有龐大廣義知識庫,連接非常多的應用。「即便在擁有足夠大的知識邊界的情況下,AI也很難判斷用戶真實的需求,同一個單詞,在醫學、在教育、在計算機,可能有不同的含義;而不同領域類似意思的詞,卻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表達,人類不同專業尚且聽不懂,AI又如何去判斷?」
因此,智能客服背後連接的是有邊界的服務,通常聚焦在業務範圍內,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也正因為其強針對性,造成了自學習功能的削弱,這對於像IT行業這樣高速發展的領域而言,顯然是致命的。同樣,因為客戶本身的問題是開放式的,問法千奇百怪,就給智能客服聚焦問題中關鍵信息、並進行處理和還原,造成了難點。這也是很多智能客服答非所問、用戶體驗差的核心問題。
思考的邊界,Prof.wang的領地
而Prof.wang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蔣爍淼介紹,Prof.wang是一款面向IT科技的智能機器人,它的作用不僅僅是識別用戶需求、實現服務入口的標準化、提升服務質量。他更像是懂IT的「王教授」,其背後連接的是一個面向IT的知識庫。知識庫的內容一方面來自於不斷迭代的雲計算IT知識圖譜,一方面來自於駐雲的實際服務,在不斷的沉澱和自學習中,成為CIO的決策助理,幫助CIO提升認知邊界和決策能力,從而提升整個企業的技術能力。
自我學習和決策能力,從這兩點而言,已經很難將Prof.wang歸類於智能客服。蔣爍淼坦言,在駐雲的服務中,有很多重複性很高的問題,其中其實60%~70%是完全可以讓用戶自服務完成的。具體的執行很簡單,只是企業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做。而這時,機器人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用戶對Prof.wang發起提問後,人工智慧將24小時進行回復,並且,這種回復是秒級響應的。
在企業的實際應用中,IT人員的經驗和工作效率、質量,往往成線性關係。而人的知識和經驗又具有局限性,資深的IT工程師,也無法解決所有領域的問題。Prof.wang的知識圖譜,將打破人的認知邊界,將所有有用的信息集中處理,並將客戶的需求進行自然語義的分解,最後將正確的解決方法推送給用戶。這顯然是對IT服務成本和效率的大規模解放。
當然,Prof.wang呱呱墜地,一段時間內,它還將處在持續的高速學習過程中。而它連接的駐雲CloudCare的所有服務,將在其不斷的服務中,產生反哺作用。簡而言之,Prof.wang知識庫中無法解答的問題,將連接CloudCare,在15分鐘內,通過技能標籤、服務歷史、處理事件數量等多種影響因子進行權重計算,匹配到最合適的專家工程師,予以響應。而人工解決的結果,將回歸知識庫,補足Prof.wang的知識缺漏。在這種循環中,Prof.wang的IT知識庫將日益強大,最終成為真正的「王教授」。
「世界上沒有一個萬能的人,但可以有一個什麼都懂的機器」是蔣爍淼對於Prof.wang的評價。在IT這個邊界里,Prof.wang的不斷思考,最終能誕生一個完美的「雲顧問」么?我想,是可能的。
你好,未來!蔣爍淼的狐步舞
可以發現,Prof.wang的能力模式,來源於兩個重要的關鍵詞,邊界和標準化。這也是我與蔣爍淼接觸中,他提及最多的兩個詞。用「人工智慧」去替代「人」實現服務的理念,並非是駐雲的獨家創造。麥肯錫曾分析了全球800多個職業的2000多個工作活動,指出雖然就技術上而言,50%的工作活動都可以使用AI代替,但技術可行性只是一個因素,其他還包括開發和部署具體應用,勞動力市場動態,經濟利益以及監管和社會接受的成本。考慮到這些因素,也許要到到2055年,AI才能真正實現這50%工作量的解放。
從這一點出發,反觀蔣爍淼口中的「邊界」和「標準化」,使得這種「替代」的路徑更為清晰,也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就Prof.wang而言,整個系統內對AI、客戶、工程師的學習邊界、服務邊界、能力邊界,有著非常清晰的界定。這種界定並非是對人工智慧和服務本身的束縛,而是在系統化的構架中,為標準化提供了可能性。一如輕盈曼妙的狐步舞,只有在規範的動作技巧、協調的舞伴關係、流暢的路線運轉中,才能體現出整體的美感。
同樣,標準化不僅能夠提升AI自我學習的效率,對於客戶實際運用和行業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無疑也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標準入口的提供,一方面可以簡化企業客戶調用IT服務的流程,有助於用戶更便捷、更低門檻地使用雲計算服務,同時使託管服務供應商(MSP)更快、更精準地響應客戶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服務規模化,工業化,從而幫助企業大大地降低服務人員的成本投入。
與標準化入口相匹配的,是客戶需求的標籤化和工程師能力的標籤化。駐雲將服務團隊轉化為資源池,將每一個工程師的能力和工作狀態數據化,在提升服務效率和匹配度的基礎上,實現工程師業績量化以及技術能力的自我提升。就這一點而言,Prof.wang不但將為雲計算和IT服務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對於其他人力資源密集型的服務業,同樣有著深遠的啟發作用。「人是不靠譜的」蔣爍淼在採訪中多次提到的這句話,道出了所有服務行業企業管理的最大痛點。將服務過程中,不可控的人為影響降到最低,機將大大簡化溝通流程、保證服務質量。
「跨時代的科技,不是高深的科技名詞,而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對於最終用戶來說,它是可以確實觸摸到的功能或效果。」在人工智慧井噴發展與技術泡沫並發的今天,蔣爍淼的坦率,無疑是AI實踐派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切實寫照。我期待著Prof.wang的成長,因為,它不僅是一款駐雲的商業產品,它飽含著蔣爍淼和他的團隊對未來的期望與夢想,更是AI與雲計算領域學科和商業化結合的一種探索。
AI星空下,Prof.wang規則與靈動一體,嚴謹與輕盈並存的狐步舞,將讓更多人,體會到科技的美感。
※阿里雲合再升級 打造全球智能雲生態
※尋找 2017 中國混合雲 10 大用戶
※為啥Oracle對開源耍兩面派?因為錢、錢、錢!
※QLC NAND快閃記憶體將接替TLC NAND
※知乎下午異常無法登陸,回應稱伺服器掛了
TAG: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