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赫連夏歷史地位的再思考

赫連夏歷史地位的再思考

▲統萬城遺址,地處陝西與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南緣,無定河上游紅柳河北岸。北魏之都平城,赫連夏之都統萬,都位於漢晉以來中原王朝的北境地帶。這是自戰國時代華夏世界初次成形之後,第一次出現王朝首都設於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情況

【導讀】鐵弗部於 5 世紀初建立的赫連夏,立國朔方,兼有關中。北魏統一華北後,赫連夏成為了 " 五胡十六國 " 之一。實際上鐵弗部與拓跋部一樣,都成形於西晉的塞外農牧交錯之地。他們所建立的國家,也與入塞部族所建立的五胡國家形態不同。從五胡時代到北朝的歷史進程,是由北魏與赫連夏共同完成的。

前言

在西晉的短暫統一之後,從 4 世紀初到 5 世紀前葉,中國北方經歷了百年以上的混亂時期。王朝更迭頻繁,割據政權林立,更為重要的是,大量異民族活躍其間,構成了諸多政權統治階層的主體。這段時期一般被稱為 " 五胡十六國 ",與西晉流亡精英在長江流域建立的東晉一起,共同構成了連接西晉與南北朝之間的歷史階段。

" 五胡十六國 " 時期的諸政權,可以簡單區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據有華北地區漢晉以來的腹心地帶(以關中平原與河北平原為代表),與此相應,其統治者自稱 " 皇帝 "/" 天子 ",在法統上以接續之前的西晉王朝為己任,同時對南方的東晉國家保持敵對態度。這類政權可稱 " 天下國家 ",包括漢 / 前趙、後趙、前秦、前燕、後秦、後燕。與此相對,另一類只是割據於漢晉以來腹心地帶以外的邊緣區。其統治者或者沒有稱帝的野心,接受 " 天下國家 " 或東晉的冊封;或者雖然稱帝,但不曾據有中原腹心。這類政權可稱 " 邊緣政權 ",包括成漢、" 諸涼 "、西秦、南燕、北燕等。

按照這一分類標準,赫連勃勃所建立的 " 大夏 " 雖然也被置於 " 五胡十六國 " 之中,但顯得有些異類。一方面,赫連夏立國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地區),同時兼有關中地區(今陝西省)達十年之久。勃勃先稱大夏天王、大單于,自東晉手中奪取長安後即稱皇帝。又命統萬城四門東曰 " 招魏 ",南曰 " 朝宋 ",西曰 " 服涼 ",北曰 " 平朔 ",顯然自我定位也是繼承漢晉法統的 " 天下國家 "。然而赫連夏的歷史地位卻遠不及前述五胡十六國中的諸 " 天下國家 "," 暴君 " 赫連勃勃更是與失敗的夏國一起,被後世銘記為這一時代的負面典型。

赫連夏難以按照 " 五胡十六國 " 的傳統理解進行歸類,其實恰恰暴露出了以上傳統理解存在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實際上在於同樣也難以按照以上分類標準進行歸類的北魏。本文試圖通過重新梳理鐵弗部與赫連夏的歷史,特別是其與拓跋部和北魏歷史的糾纏和比較,對從 " 五胡十六國 " 到 " 北朝 " 的歷史脈絡進行再把握。

▲十六國興亡表(附冉魏、西燕)。引自方詩銘編著《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五胡 " 與 " 十六國 "

以拓跋部為核心建立的北魏,一般被認為是 " 五胡十六國 " 時代的終結者。這首先是一個歷史事實。自道武帝拓跋珪於 386 年建國後,北魏在數十年時間裡先後攻滅後燕、赫連夏、北燕、北涼等政權,完成了華北統一併成功維持了近百年,結束了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北方長期的混亂局面。所謂 " 北朝 " 的概念,也是從北魏開始算起的,正與劉宋取代東晉進入 " 南朝 " 時代相對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五胡 " 和 " 十六國 " 作為一種歷史觀念,包含著對於指稱對象的否定。" 五胡 " 指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異民族,對應的是在西晉之後先後據有華北腹心地區、取得正統地位的漢 · 前趙 / 後趙(匈奴、羯)、前燕 / 後燕(鮮卑)和前秦 / 後秦(氐、羌),即前述的 " 天下國家 "。但是,正如 " 五胡亂華 " 之語所示," 胡 " 是與 " 華 " 相對的帶有負面色彩的稱呼,意味著非正統。儘管這些 " 天下國家 " 都以繼承漢晉正統為自我標榜,但 " 五胡 " 的稱呼意味著對他們的這一自我定位的否定。

" 十六國 " 也是如此。這一稱呼來自北魏崔鴻所撰《十六國春秋》一書,時在 5 世紀末自平城遷都洛陽之後。崔鴻自述此書是在五胡國家各自所修撰的 " 國史 " 基礎上撰寫的。既為 " 國史 ",可以想像其中 " 天下國家 " 的自我定位也是領有天下的 " 王朝 "。但崔鴻使用 " 十六國 " 這一稱呼,顯然是在書法上否定了他們的自我定位,而將其貶斥至與前述 " 邊緣政權 " 一起構成 " 十六『國』 " 的地步。

雖然並不明了北魏在國家層面是否使用 " 五胡 " 和 " 十六國 " 的概念,但可以從《魏書》的結構中一窺北魏對五胡國家的態度。魏收所修《魏書》成於北齊,而其基礎是北魏在遷都洛陽之後所撰的紀傳體國史。其中五胡國家的列傳被集中置於卷九五和卷九九兩卷。夾在其間的,則是《僭晉司馬叡》、《島夷劉裕》等與北魏敵對的東晉南朝國家。這種結構應該可以反映北魏國家對五胡所持的貶斥立場。

不過這一立場是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四年(490)調整王朝德運的結果。所謂德運,指王朝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相配,並按照相生次序循環不已。中國古代王朝自西漢後期確立五德終始說後,歷代皆有重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後,定自身為土德。土德上承火德、木德和水德,各自對應前秦、前燕和後趙。而後趙之水德,承自西晉之金德。北魏以自身為土德之舉,意味著承認之前五胡 " 天下國家 " 的自我定位,承認他們對漢晉天下的領有。但到了太和十四年,北魏通過改自身德運為水德,否定了之前五胡國家的正統性,直承西晉之金德。這一措施與孝文帝意欲將北魏書寫為 " 華夏國家 " 的多種努力相表裡。" 五胡 " 與 " 十六國 " 概念的出現,自然也在其中。

因此,今天當我們使用 " 五胡十六國 " 的說法時,應特別注意其中包含了北魏遷都洛陽後所形塑的歷史觀念。通過這一歷史觀念的形塑,北魏實現了自己與 " 五胡十六國 " 歷史的切割,成為漢晉 " 天下國家 " 的正當繼承者。這種歷史觀念當然並不等同於平城時代乃至更為古老的代國時期的北魏歷史本身。

赫連夏成為 " 五胡十六國 " 之一,同樣也是為這種歷史觀念所形塑的結果,並且與早在平城時代就已經形成的拓跋部對鐵弗部的敵視態度相互作用。在思考 " 五胡十六國 " 歷史時需要警惕的,不僅僅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歷史觀念,也包括站在 " 勝利者 " 北魏的立場對之前的歷史進行單線逆推。

鐵弗部的成立

" 鐵弗 " 的意義

赫連勃勃的霸業,起於立國關中的姚氏後秦在 402 年左

右將其送回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地區),為後秦鎮守北境。因勃勃祖輩曾在此稱雄八十年,根基雄厚。這一部族現在多被稱為 " 鐵弗匈奴 "。但這個混雜了不同來源概念的辭彙,並不能夠準確反映這一人群的性質。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們既不 " 鐵弗 ",也不 " 匈奴 "。本文姑且以 " 鐵弗部 " 稱之。

" 鐵弗 " 之稱,來自《魏書》。《魏書》有《鐵弗劉虎傳》,鐵弗部與赫連夏的事迹本末薈萃於此。其中開篇即言 " 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 "。可見 " 鐵弗 " 為一北族詞語的漢字音譯,意為父系匈奴與母系鮮卑混血而成的人群。但在《魏書》以外的其他史料中,基本看不到以 " 鐵弗 " 來稱呼這一部族的例子。相反,赫連勃勃建立 " 大夏 " 後在改姓詔書中曾明確表示以 " 鐵弗 " 為恥。這個詞語很可能只是北魏的核心部族拓跋部對鐵弗部的賤稱,意思接近於 " 雜種 " 之類。以賤名加之於敵,在北魏並不鮮見,如稱柔然為 " 蠕蠕 ",稱南朝為 " 島夷 ",赫連勃勃的名字也被改作 " 屈孑 ",皆為其例。

▲鐵弗部與赫連夏世系圖

另外,雖然 " 鐵弗 " 的中古音和 " 拓跋 " 頗為接近,但二者的意義和用法很不一樣。據羅新先生的研究," 拓跋 " 來自拓跋部歷史上一位重要酋首的名號,是美號而非賤稱。這一名號既是整個族群的名號與身份標識,也被其核心家族壟斷為姓氏代代傳承。" 鐵弗 " 之稱若亦為美號,赫連勃勃也就不至於以之為 " 恥 " 了。而如 " 鐵弗劉虎 " 之稱所示,鐵弗部的核心家族為 " 劉 " 姓,並非 " 鐵弗 "。赫連勃勃建立 " 大夏 " 後的所謂 " 改姓 ",是從姓 " 劉 " 改為姓 " 赫連 "。

從 " 南匈奴劉猛 " 到 " 烏丸劉虎 "

鐵弗部的核心家族為 " 劉 " 姓,標示的是他們與南匈奴單于家族間的血緣關係。赫連勃勃的曾祖劉虎被《魏書》稱為 " 南單于之苗裔 "。東漢初年(1 世紀中)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東漢併入塞居住,後逐漸內遷至山西西南部的汾水流域。曹操在建安時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單于家族也在魏晉時期改為劉姓。西晉末年起事的劉淵,主要依憑的就是南匈奴部眾,並成為十六國中漢及前趙國家的統治族群。

劉虎的譜系可以清晰追溯至魏晉之際的南匈奴單于家族。其祖父為左賢王去卑,行跡見於建安前後。去卑之子劉猛在西晉時任北部帥,居於新興郡(今山西省忻州市),領有四千餘落部眾(約 2-3 萬人)。

但是,這並不等同於說鐵弗部的主體人群為南匈奴部眾。因為劉猛於晉武帝泰始七年(271)" 叛晉出塞 "。可以想像,這一違背西晉規制的叛亂行為只能得到其領下部分南匈奴部眾的追隨。而在西晉一方的攻勢和利誘之下,劉猛很快為部下所殺。其部眾主要一分為三。一部分當回到了西晉塞內,一部分隨劉猛之子副侖投奔了當時尚居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的拓跋部。一部分則在劉猛兄弟誥升爰的率領下,繼續活動于山西北部乃至內蒙古中部的塞外地區。劉虎正是劉誥升爰之子,據說一名烏路孤。

劉虎再次出現在歷史中已在近四十年後。永嘉四年(310),劉虎聯合白部鮮卑南攻西晉并州刺史劉琨。劉琨向盛樂一帶的拓跋部請援。拓跋部乘機南下,與晉軍共攻劉虎。劉虎被擊潰後被迫退出代北,帶領部眾西渡黃河進入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地區),逐漸將此地區經營為鐵弗部的根基之地。而鐵弗部原來活動的代北地區則被拓跋部佔領,其首領猗盧從西晉朝廷獲封 " 代公 "、" 代王 " 之號。

有趣的是,在西晉一方的史料中,攻擊劉琨的劉虎被稱為 " 烏丸 " 而非 " 匈奴 "。這裡的所謂 " 烏丸 ",應該不是指東漢末年活躍於華北邊境的特定族群 " 烏桓 ",而是像《魏書》所說的那樣指前來歸附的 " 諸方雜人 "。也就是說,以劉虎父子為領袖所形成的鐵弗部,雖然其核心家族來自塞內的南匈奴,但部眾主體卻是魏晉以來活躍於代北地區(今山西省北部)的各種匈奴 - 鮮卑混合人群。鐵弗部作為一個政治體來說,其凝聚和成立是在西晉王朝的塞外之地完成的,樣態與留居塞內的南匈奴五部之眾必定有極大的不同。

出塞與入塞

鐵弗部形成的契機在於西晉末年南匈奴北部帥劉猛的 " 叛晉出塞 "。與之相比,拓跋部的核心家族未曾有過入塞經歷。但是,二者間又存在著極大的共性。他們都形成於西晉王朝邊境之外的代北漠南之地,主體部眾都是魏晉以來在這一地區活躍的各種匈奴 - 鮮卑混合人群。相對來說,拓跋部在北,鐵弗部在南。但二者的風貌當相去不遠,與南方西晉王朝的關係也接近。劉琨引拓跋為援本意在於抗衡鐵弗南下,但鐵弗西走之後,勾注陘(今山西省代縣)以北地區仍為拓跋強佔,實際結果與鐵弗南下並無太大不同。

這樣看來,拓跋部也好,鐵弗部也好,與五胡十六國中 " 天下國家 " 的核心族群相比,儘管在魏晉王朝一方看來都是 " 胡 ",其實存在重大區別。如前所述,拓跋部和鐵弗部是在西晉塞外的非郡縣地帶完成其政治體發育的。而五胡 " 天下國家 " 的核心族群卻都是自東漢至於魏晉已經內遷至中原王朝邊境之內的入塞部族,其作為政治體的發育完成於王朝內部的郡縣地帶。

如南匈奴的內遷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漢魏之際進一步被分為五部,散居至山西中部、南部。羯人石勒被稱為 " 匈奴別部 ",出自山西東南部的上黨,顯然也入塞已久。慕容部在曹魏初年入居遼西郡,後先後參與司馬懿征公孫氏和毌丘儉征高句麗的軍事行動,進一步遷至遼東郡。氐人苻氏和羌人姚氏應該都是在魏晉之前即已內附,但作為政治體的成立要遲至後趙石虎遷苻健於枋頭,遷姚弋仲於灄頭,更是已深入中原腹地。對五胡國家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 五胡時代 " 的終結者

拓跋部與鐵弗部的 " 雙螺旋 "

西晉末年(4 世紀初),鐵弗部西入朔方,拓跋部南下佔據代北。此後直至 5 世紀 30 年代北魏太武帝攻滅赫連夏,鐵弗部與拓跋部在百餘年的時間裡分別以朔方和代北為根基之地,保持了長久的競爭關係。而這種競爭關係又表現為一種 " 雙螺旋 " 的態勢,即雙方呈現為互為因果的交替發展。" 五胡時代 " 就是在這種錯位的雙重打擊之下走向了終結。

▲五胡至北朝的東西對立

拓跋部和鐵弗部東西分立之初,佔據優勢的是拓跋部。代王拓跋什翼健稱雄代北,鐵弗部雖時叛時降,但基本以臣服為主,雙方甚至有聯姻。但在立國關中的前秦將其勢力範圍擴展至北境後,鐵弗部劉衛辰投向前秦,引苻堅之兵滅代。拓跋部在代北的霸權為鐵弗部和獨孤部分領。什翼健幼子拓跋珪幸得不死,隨母賀蘭氏先後輾轉賀蘭部與獨孤部。

淝水之戰(383)後,前秦在北方的統治崩潰,後燕、後秦分據東西。拓跋珪在後燕的支持下,得以在代北復國。對拓跋珪來說,有滅國之仇的鐵弗部自然是最大敵人。經過幾年的勢力整合,391 年,魏軍西渡黃河突襲鐵弗部,劉衛辰父子宗族五千餘人被殺,只有年僅十一歲的幼子勃勃僥倖逃脫。劉虎以來在朔方活躍八十年之久的鐵弗部核心家族應是基本被消滅了。但北魏似乎無力在這一地區維持穩定統治,朔方此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權力真空。

在道武帝拓跋珪的領導下,北魏勢力迅速成長。曾經支持拓跋珪的後燕,在意識到他的巨大威脅之後,轉而意圖消滅之。395 年,拓跋珪在著名的叄合陂之戰中大破後燕軍。其後後燕皇帝慕容垂親自北征,一度攻佔平城,但未能擊潰拓跋主力,反而病亡於返軍途中。北魏南下的攻勢已不可避免。兩年後魏軍克燕都中山,後燕亡。398 年,北魏遷都平城,拓跋珪正式稱皇帝。

▲北魏 · 人面鎮墓獸

比拓跋珪制霸代北與征服河北略晚,鐵弗部的復國運動也悄然開始。劉勃勃被立國關中的姚氏後秦送回朔方,為其鎮守北境。重返祖輩經營數代的舊地,勃勃的勢力也迅速成長。407 年,勃勃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正式與後秦決裂。其後十年間,夏軍不斷南侵蠶食後秦嶺北之地(關中北緣山地以北地區),即使後秦皇帝姚興親征也無力扭轉局面。至 417 年,姚興死去,嶺北之地盡為夏人所得。其間勃勃徵發 " 嶺北夷夏 " 十萬人在朔方修築宏偉的新都統萬城。直接消滅後秦國家的雖然是為禪代而北伐的東晉權臣劉裕,但若無赫連夏十年來對後秦北境的蠶食,後秦國力不至於衰弱如此。事實上,

東晉也無力久守關中,418 年,夏軍攻佔長安,勃勃稱皇帝。其後以長安為南都,返回統萬,改元真興。

可以看到,雖然赫連勃勃比拓跋珪小十歲,但二人的人生軌跡極為相似。他們都在少年時代遭遇滅國之災,又都在南方五胡國家的支持下成功復國。而復國成功後又反噬南下,成為後燕和後秦的夢魘。儘管後秦的直接終結者是東晉劉裕,但從長時段的歷史來看,認為其實際上是為赫連夏所滅並不過分。赫連夏最終為北魏所滅是一個歷史事實,但消滅南方五胡國家的歷史進程卻是由北魏與赫連夏分別完成的。這一進程並不完全等同於北魏統一華北的進程。

與 " 五胡國家 " 的比較

在後燕和後秦先後覆滅之後,自東漢至於魏晉內附的入塞部族再也未能建立 " 天下國家 ",取而代之的是分別由拓跋部和鐵弗部建立的北魏與赫連夏。而他們如前所述,都是在西晉塞外的代北漠南之地完成其政治體發育的。觀察他們所建立的國家形態,會發現與五胡國家之間還是頗有差異。

" 五胡 " 所建立的 " 天下國家 ",儘管與漢晉華夏王朝相比有不少特別之處,但都是以漢晉以來的中原腹地為中心而成立的。前趙都長安,後趙都襄國,分別以關中平原和河北平原這樣成熟的農業區為立國之基。後趙石虎和前秦苻堅都曾經一度實現華北統一,但前秦 VS 前燕與後秦 VS 後燕局面的一再出現乃至維持,仍然說明這種基於漢晉歷史脈絡的東西對立地域格局,深刻地貫穿於五胡時代,甚至到北齊、北周時代也仍然未能消彌。

在北魏與赫連夏分別消滅南方的後燕與後秦之後,二者也呈現為東西對立的格局。然而不同的是,雖然他們已經各自實現了對河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的軍事征服,但統治中心並未隨之南遷,而是仍然置於其根基所在的代北與朔方。北魏之都平城,赫連夏之都統萬,都位於漢晉以來中原王朝的北境地帶。這是自戰國時代華夏世界初次成形之後,第一次出現王朝首都設於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情況。這當然與拓跋部和鐵弗部都是在這一地帶完成政治體的發育和成長密不可分。

▲北魏 · 騎馬樂俑

因此,北魏和赫連夏國家的自我定位,不僅不同於漢晉華夏王朝,與五胡國家也頗有距離。415 年,平城一帶曾發生饑荒,北魏朝廷有人主張遷都於河北平原的鄴城。崔浩則認為若遷都鄴城,平城極易在柔然或赫連夏的攻擊下失守。418 年,赫連勃勃攻佔長安並稱帝後,也有群臣主張定都於此。赫連勃勃拒絕了這一建議,理由是若如此統萬城將落入北魏之手。雙方表面上對對方軍事攻擊的憂慮,反映的是各自以代北和朔方為國家根本的自我定位。南方的河北平原和關中平原則仍然是有待震懾的被征服地區。崔浩有言:" 今居北方,假令山東有變,輕騎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誰知多少?百姓見之,望塵震服。此是國家威制諸夏之長策也。" 以 " 北方 " 為 " 國家 ",以 " 山東 " 為 " 諸夏 "。同樣的定位,應該也存在於赫連夏的朔方與關中之間。

▲北魏 · 騎馬儀仗俑

若以漢晉以來的華夏文明為標尺,對比立足中原的 " 五胡 " 國家,北魏與赫連夏無疑是更為 " 野蠻 " 的存在。平城時代北魏的國家體制中北族因素之濃厚,近年已經被越來越多地揭示出來。如皇帝定期行幸陰山一帶,平城周邊設置廣大畿內之地,內朝內侍群體發達,部落制長期存在,西郊祭天,等等。赫連夏這方面留存的材料較少,但與北魏相比也應該不遑多讓。如在地方行政方面,赫連夏可能主要以州統領軍鎮的方式,取代傳統的郡縣。統萬城所在的幽州,另設有十城,也似與北魏的畿內製度有相似之處。相信隨統萬城考古工作的進展,赫連夏的真面目將愈加豐富清晰。

結語

425 年,大夏皇帝赫連勃勃死去,年四十五歲。在勃勃之死前後,赫連夏陷入諸子紛爭的政治危機。與之相比,北魏卻實現了皇帝權力的平穩過渡,十六歲的拓跋燾即位,即太武帝。勝利的天平開始向東方傾斜。太武帝隨即在五年間三度伐夏,先後攻克長安、統萬和平涼,俘獲大夏皇帝赫連昌。勃勃另一子赫連定在隴西堅持數年後率夏國餘眾西奔,尚有餘力攻滅乞伏氏的西秦政權。但在欲渡過黃河繼續西進時,遭到吐谷渾的突襲,赫連定被俘,獻於北魏後被殺。大夏至此完全滅亡了。

攻滅赫連夏之後,同時兼有代北 · 河北 + 朔方 · 關中的北魏,成為華北無可爭議的霸主。並在數年後完成華北統一,成為所謂 " 北朝 " 的起點。從 " 五胡十六國 " 到 " 北朝 ",並不等同於北魏從代北而起逐漸統一華北的單線進程,毋寧說是由鐵弗部 - 赫連夏與拓跋部 - 北魏共同完成的 " 雙螺旋 " 進程。從這一角度來說,赫連夏的歷史並不屬於 " 五胡十六國 " 史,而是與北魏一起共同扮演了 " 五胡時代 " 終結者的角色。(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晉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尷尬的姓氏:取啥都像罵人,祖宗是毛主席多次誇讚的大人物
這個王朝是中國的恥辱,不到一百六十年還分兩段
多幅地圖展示,從東漢黃巾起義到南北朝,中國最混亂的一段歷史
這個姓氏好尷尬,你還聽說過更尷尬的姓氏嗎?
西晉為什麼這麼短命,看看這幫子人有多麼敗家你就知道

TAG:西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