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當代文學必記名詞解釋匯總!

2018當代文學必記名詞解釋匯總!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

因為能堅持的人並不多

以下是從當代文學教材里摘選的部分比較重要的名詞解釋,現在推送出來,看看大家有沒有都記住!名詞解釋除了是一種考試題型,其實也是對課本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的考量。掌握了足夠多的名詞解釋,對解答簡答題和論述題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大家在這一塊千萬不要鬆懈,該弄懂的概念一定要弄懂。

以後還會給大家推送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等的名詞解釋,敬請期待!

1、潛在寫作:

指17年和文革期間,許多被剝奪了正常寫作權利的作家們的創作,包括他們當時不能發表的作品和本無發表預期的日記、書信等。如豐子愷的《緣緣堂續筆》,食指的詩,沈從文的家書等。「潛在寫作」的相對概念是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兩者一起構成了時代文學的整體。

2、反思文學:

是繼「傷痕文學」之後出現的文學現象,因表現出對於社會歷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點而得名。其把揭露與批判的文學承擔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較深邃的歷史縱深感和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義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學失去了「傷痕文學」刻骨銘心的懺悔與絕望,在某種程度上迴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性實質。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禮》、《蝴蝶》,方之的《內奸》等。

3. 傷痕文學: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動亂給人們心靈帶來創傷的小說相繼問世,這些小說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動亂給我們民族帶來的災難,帶給人的悲慘遭遇和內心創傷,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與千百萬群眾命運休戚相關的社會問題,並引導人們去思考悲劇的原因。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是傷痕文學開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會: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代表824人,開幕式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先後講話;最後,大會通過了《宣言》,確定了文藝為人民服務並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總方向,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選舉郭沫若為主席,茅盾、周揚為副主席,會後又成立了全國文聯下屬的各個協會;這個大會揭開了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新的一頁,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偉大開端。

5.朦朧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6.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是毛澤東同志於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二次會議上提出來的,是促進文藝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雙百」方針提出後,文藝創作百花齊放,文藝理論與批評十分活躍,儘管受到各種干擾,在一年左右時間裡,文藝創作的主流還是健康的,可惜,文藝界的這種現象,很快被反右鬥爭擴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幫」後,「雙百」方針才被寫進「憲法」。

7. 先鋒派:

當代的「先鋒派」雖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義是指馬原以後出現的那些具有明確創新意識,並且初步形成自己的敘事風格的年輕作者。他們主要有:馬原、洪峰、殘雪、扎西達娃、蘇童、余華、格非、葉兆言、孫甘露、北村、葉曙明等人,此外還有一些正在嶄露頭角且頗有潛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對田園鄉村文明的嚮往與輓歌。1、鄉村愚昧與落後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領之家",寫村長賴牙在鄉村的無限權威或淫威。同賴牙老婆大腳肥肩虐待兒子、媳婦的慘劇——大腳肥肩虛待兒媳三蘭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極端貧困,所吃或賴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2、小村的浪漫與傳奇故事。如流浪漢露筋與瞎眼女閃婆浪漫野合的故事,農民金祥千里買鏊子改變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獨眼義士三十年尋妻的傳奇,慶余要飯被金祥收留。對鄉村那種自由、充溢生命力、執著的生命形態的張揚。3、小村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故事。而當小村邊煤礦的開發後,小村便不存在了。體現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思,所謂鄉村文明的輓歌。

9、寫實文學:

寫實文學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題材有相應的真實性,作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藝術抽象和藝術反映,溶新聞性與哲理性於一體,是新時期文學的一大貢獻。劉亞洲的《黃植誠少校》、鄭義的《冰河》劉心武的《5.19長鏡頭》等均是寫實文學的優秀作品。

10、「七月」派:

「七月」派詩人曾卓、牛漢、綠原等人這一時期的創作,則強化了生命意識,在其名詩《懸崖邊的樹》、《半棵樹》、《重讀聖經》等作品中,他們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強烈的社會功利意識,而思考在重壓之下的生命、死亡與背叛等主題。曾卓的《懸崖邊的樹》與牛漢的《半棵樹》顯示出處於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11、歸來詩人:

粉碎「四人幫」以後,一批在新中國詩壇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詩人重返詩壇,唱起了「歸來」的歌,他們被稱為「歸來詩人」,其名得之於艾青詩集《歸來的歌》。

12、先鋒小說:

中國當代文學中先鋒精神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詩歌與小說領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葉才形成了強大的陣容和聲勢。馬原、莫言、殘雪等人的崛起可以當作先鋒小說的真正開端。稍晚於他們也被人們看作是先鋒小說家的有格非、孫甘露、蘇童、余華、洪峰、北村等人。到90年代初,當初被人們看作是先鋒的作家們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採取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敘述風格,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這標誌了80年代中期以來的先鋒文學思潮的終結。所謂先鋒精神,意味著以前衛的姿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極端的態度對文學的共名狀態形成強烈的衝擊。先鋒小說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與生存探索這三個層次上的推進,對以後文學創作的影響大。

13、朦朧詩: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它具有著注重個人情感及內心衝突的抒寫,更多地帶著詩人主體的感覺、印象,呈現出內向的特點。它並不偏重對客體的描摹,具有20世紀藝術傾向的美學特徵。在內容上,朦朧詩人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主張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發展。在藝術品格上,他們注重借鑒西方現代文藝,注重汲取我國古代詩歌美學中的營養,彩多種現代主義文學慣用的表現。舒婷、顧城等是朦朧詩創作的主要人物。

14、百花文學: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學思想和創作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革。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在中國,毛澤東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給潛在於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變革要求以推動和支持。

15.女性文學:

女性文學研究本是一種西方的文學批評觀念,它產生於80年代末的歐美。以美國的格蕾·格林和英國的科拉·卡普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企圖「改寫所有由男性文化體系衍生出來的種種規範、典律」,「揭開久經壓抑、掩藏的軀體、無意識以及文化、語言中的深層慾望」;其分析方法則「結合了語言學結構主義理論、馬克斯主義、心理分析和解構論」。我國的女性文學始於上世紀80年代,指的是關注女性生存狀態與主體思想的文學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女性主義文學源於英美,帶有女權主義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關心話題為主題、面向女性讀者的文學。

16、無名:

所謂無名,是指當時代進入比較穩定、開放、多元的社會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變得豐富,那種重大而統一的時代主題往往攏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於是出現了價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狀態。

17、「尋根小說」: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識地發起和自覺推動的一股創作潮流,其直接的動因是因為前一階段以反映改革為主的中短篇小說創作,由於在藝術上面臨著諸多難以處理的現實問題和改革本身的發展艱難曲折、複雜多變,迫使作家由現實問題轉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希望在一個更深的層次上尋找現實問題的答案、吸取現實變革的精神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對「尋根」作家的影響極為深遠。因此,以「尋根」為宗旨的小說創作,就意味著當代文學開始了一個對於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重新發現和重新鑄造的藝術追求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尋根為宗旨的小說創作,從根本上改變了當代小說長期以來從社會政治的角度觀照現實的藝術視角,使追求小說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從此以後成了小說創作主要的藝術旨趣。這種追求同時也擴大了當代小說藝術表現的空間,對小說藝術革新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8、寫實文學:

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題材有相應的真實性,作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藝術抽象和藝術反映,溶新聞性與哲理性於一體,是新時期文學的一大貢獻。劉亞洲的《黃植誠少校》、鄭義的《冰河》劉心武的《5.19長鏡頭》等均是寫實文學的優秀作品。

19、《望星空》:

作於1959年,該詩通過宇宙的「浩大無比」,「沒有涯際」來對比人間與人生的有限和不足,從而潛在地表達了詩人對被主觀狂熱所左右著的現實的憂思,並且以傾斜與平衡,錯位與和諧,躁動與平靜的對立統一傳達出一種啟人深思的藝術張力。

20、新歷史小說:

1987年前後,對"歷史題材"的關注成為文壇的一個新的熱點。這些作品以對傳統歷史的重新述說和新鮮的敘述視角與手法而區別於"傳統的現實主義歷史小說"。小說的作者以轉型後的先鋒派作家和致力於拓展題材的新寫實小說家們為主,其創作的最大特徵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說作為演繹"官方歷史"的工具,而是從各個角度對史有實錄或乏人問津的往事做出種種設想,表現出解構歷史的強烈願望及以現代哲學思想認識歷史的新觀念。這種重新審視歷史的思想方法,被稱為是"新歷史主義",體現這種思想的作品被稱為"新歷史小說"。

21、尋根文學:

於1985年勃然興起,是對自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之美學質地的一次整體性超越,是一次質的飛躍。作家們把思想解剖的筆鋒伸入到民族歷史的傳統文化質地中去,力圖開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審美優勢,在歷史的長河延伸透視本民族的生存狀態,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藝術反思。韓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賈平凹的《浮躁》等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

22、茹志鵑:

生卒年為(1925—1998),生於上海。兩歲時喪母失父,隨祖母撰於上海、杭州。祖母死後曾一度入孤兒院,40年代初隨兄參加新四軍。長期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1957年從南京轉業到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刊》編輯,有短篇小說集《高高的白楊》、《靜靜的產院》、《百合花》等。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風格受到茅盾的稱讚。進入新時期,茹志鵑有《剪輯錯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從那條路上來》的作品大約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如願》、《春暖時節》、《靜靜的產院》為代表、等作品。《剪輯錯了的故事》對於「大躍進」有所反思,在寫法上引入了現代小說的某些技巧,一度引起文壇的關注。

23、「新生代」詩人:

80年代中期,由於社會生活的變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發生了新的轉移,加上「朦朧詩」的討論和新潮詩歌長時間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一些「歸來」詩人的創作漸趨沉寂。與此同時,推動新潮詩歌的一批青年詩人的後期創作,也更加熱衷於藝術實驗,迷戀抽象觀念,因而也愈來愈遠離現實生活和讀者的感性經驗。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幹力量先後脫離國內詩壇,或轉向其他體裁的文學寫作,「朦朧詩」的創作和討論的浪潮也開始消歇。在這期間,從新潮詩歌內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輕的創作力量,開始登上詩壇。他們被稱之為「新生代」詩人。

24. 改革文學:

興起於1981年前後,這類作品從各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社會改革的熱潮,形象地刻畫了各條戰線改革者的精神風貌和鮮明個性。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是改革文學的發韌之作,柯雲路的《三千萬》、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學的重要作品。

25. 延安文藝座談會:

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根本上闡述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即文藝的方向)和「如何為」(即實現文藝方向的途徑)的問題。《講話》從生活,思想,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創造人民文藝的必須途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深刻總結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經驗教訓,解決了新文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新文學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導意義,造成了我死文學革命以來中國新文學發展進程中有一次深刻的變動。

26. 共名:

所謂共名,是指時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統一的主題,知識分子思考問題和探索問題的材料都來自時代的主題,個人的獨立性因而別掩蓋起來。與共名相對立存在的,是無名狀態。

27、朦朧詩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28、女性主義小說:

指8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我國女性作家描寫女性獨特的社會、情感經歷、帶有鮮明女性性別特徵的小說。對女性的自我認同與男權話語的抗拒是其中心價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陳染等。

29、先鋒文學:

是中國傳統文學與西方現代文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合流撞擊的產物。它的創作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寫法,或運用意識流結構手法,通過聯想進行時間空間對比;或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描寫人物精神深處的荒誕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鋒文學的發韌之作,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張賢亮的《臨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等是代表作。

30、新寫實小說:

1989年3 月,《鐘山》雜誌隆重推出了"新寫實小說大聯展"的專刊,從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創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眾人矚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劉震雲、范小青等。"新寫實"三個字從此成為眾多理論者經常提及的一個名詞。以往傳統的現實主義往往被賦予了過多的政治和教化責任,經過了"典型化"、"理想化"的變形,而成為一種"偽真實"、"偽現實主義"。為了糾正這種傾向,"新寫實主義"的倡導和實踐者開始追求生活的本來面目,力求不再對生活作人為的矯飾,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熱衷於進行近乎自然主義的"生活流"細節描繪,並刻意避免在敘述中摻雜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在這種主張之下,他們的創作呈現出新鮮的氣息,一時成為讀者喜愛的新的小說形式。其創作特點概括為「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

這份資料全國通用,幫助很多考研學子成功通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考研 的精彩文章:

TAG:文學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