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庚款留學生的故事
02 庚款留學生概況
下面以清單的方式簡單說說庚款留學生的概況:
人數
從1909~1932年,清華學校派送留美預備部畢業學生1071名。如果加上後期一些間接接受庚款資助的留美學生,總人數大概在2500名左右。
選拔考試
庚款留學生的選拔考試一般分為兩場,第一場是國文和英文,第二場是西方歷史、物理學、生物學等專業學科。
清朝1905年才廢八股取士,1909年就已經開考物理、生物和洋文了,當時很多「老」秀才連「物理」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樣選拔出來的學生一般都是少數的開明士紳家庭孩子。
專業
庚款留學生所選擇的專業以理科為主,「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這是由清政府定下的章程,一是因為清末「新政」,亟需的是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二則派遣太多青年去外國學習文科,回來開口閉口地講三權分立、民主憲政,這不是政府給自己找麻煩嗎?
近代重理輕文,文科人不招人待見,大概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女留學生
從1914年6月起,清華學堂開始招收「專科女生」,方法是每隔一年就要招收一批,畢業派往美國留學,大概總共7批54人。
招考女生的要求:品行端正、賢淑、沒纏小腳、沒有訂婚、不超過23歲,國文達到中學畢業程度,英文及科學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就讀。
民國清華學堂女學生
去年故去的民國最後一位大師楊絳先生就是清華學堂的女研究生,並且在那兒結識了錢鍾書先生,二人一起藉助庚款資助去歐洲留學。
錢鍾書和楊絳在清華園的合影
生源分布
招收的學生名額是按照各省賠款數目分勻攤給,也就是哪個省出得錢多,哪個省的學生名額就相應增加。由於江蘇這樣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賠得錢多,再加上江南大族重視家學、眼界開闊,是最早讓子女接觸西方教育的一批人,因此入取的人數也最多。但同時招生也兼顧了公平原則,滿、蒙,以及東三省內外蒙古、西藏都適當留出了一定的份額。
交稅多、生源好的省份入取率高,怎麼覺得這個制度相比現在的還公道些。
美國的大學
庚款留學生的水平到底如何,要看看他們都考入了什麼樣美國大學。
僅以1909年-1912年前三批共180名學生為樣本,其中哥倫比亞大學42名、康奈爾大學35名、麻省理工學院34名、哈佛大學 33名、普林斯頓5名、耶魯大學5名,其餘的學生零散分布在普渡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名校。
稍微培訓一段時間就能躋身於美國各大名校,一是因為中國的青少年聰明用功;二是清華預科學校的教學水平還是不錯的;三是負責管理留學生事務都是些早期海歸,唐國安(留美幼童)、梅貽琦(庚款留學生)、吳宓(庚款留學生),他們對美國的大學都了如指掌,對獎學金髮放自然也能嚴格把關,想拿個「克萊登」大學去糊弄那肯定是不成的。
獎學金數額與留學生生活
根據胡適先生的回憶,當時的獎學金數額是非常可觀的,官費一年960美元,也就是說一個月80美元左右。辛亥革命後,下調至每月60美元,即使如此,胡適每月還可以省下5美金寄回家裡貼補家用。
趙元任先生在他的自傳里說,「我們清華的獎學金一個月只有60美元,得拿來付所有的費用,包括學費。」單看這句話,日子好像挺緊巴,但看趙先生後面又寫到一個禮拜的飯錢只需要3.5美金,連早餐都可以吃到牛排,小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
跟現在一樣,拿公費的人永遠不會嫌錢多,只會怨少,還是梅光迪先生說話最實在,「官費生月領60元,衣冠楚楚,飲食豐腴,歸國後非洋房不住,非車馬不出門······」梅先生自己就是月領60元的留學生一族,對各類的開銷自然清楚,按照他的描述,庚款獎學金絕對是能保證學生過上相當體面的生活的。
名人堂
在1000多名庚款留學生中,化學家、數學家、農學家、礦物學家、工程師、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濟濟一堂,他們是中國現代化的奠基人,在後來的幾十年中,成為了中國學術文化界的重要精英。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人物吧。
胡氏三傑:指的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物理學家胡氏三兄弟:長兄胡敦復是辛亥革命後第一所私立大學創辦者、中國近代傑出的數學教育家,二弟胡明復是中國第一位現代數學博士,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三弟胡剛復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是最早研究X射線的中國人。
一家三兄弟都是人才,和他們的家學淵源是分不開的。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江蘇無錫市村前村的胡和梅及其子胡壹修、胡雨人在埝橋村創辦「胡氏公學」,由曾在日本留過學的胡雨人擔任老師,最初招收的學生包括三兄弟在內的胡家子弟,慢慢地規模越來越大,分別設立了小學部和中學部。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三兄弟自然能順利的通過清華學堂的選拔考試,赴美留學,大哥拿到理學學士學位、二弟是數學碩士,三弟最厲害,是物理學博士。
自左至右:胡彬夏、胡憲生(胡雨人兒子)、胡剛復、胡明復。胡彬夏是胡敦復的大妹,首批官費留美女學生之一。
胡氏公學有好幾個第一:它是第一所實行分科教育的新式私立學堂,並且實行義務制初級教育(所有胡姓子弟免費);第一個開設女子部,對女學生開放的啟蒙學堂,學校的圖書館是中國最早的鄉村圖書館;此外,為考慮到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胡氏公學還設蠶種場、小化工廠,教授學生製作牙膏、汽水、肥皂等技藝,可以說是開創了近代職業技術教育的先河。
1912年,大哥胡敦復畢業回國,創辦了大同學院,這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私立大學之一,當時有「北南開,南大同」的美譽,這個學院的成立為胡氏公學解決了師資問題,而胡氏公學則為大同大學提供了良好的生源。整個民國期間,由胡敦復創辦的大同大學則先後走出了39名「兩院」院士,成為了各個領域宗師級的人物。如果不是1949年無錫解放,大同大學解體,現在我們中國也可以有一座近百年歷史的私立大學了。
梅貽琦:1909年庚款留學生,1911年在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電機工程,1914年回國,在清華執教英文、幾何、物理學等。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期間西南聯合大學主持校務,1955年,在台灣新竹將清華大學復校,併兼任校長。
每當大家討論什麼是大學的時候,總愛引用梅先生的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先生任校長的清華大學有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國學導師;梅先生主持教務的土坯牆、鐵皮屋頂的西南聯大培養出了171位兩院院士,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詮釋了怎樣當好「大學」的校長,真希望現在中國的校長能夠多讀讀梅先生的故事。
西南聯大鐵皮屋頂的教室
趙元任:上面提到的清華大學導師之一趙元任先生也是庚款留學生,他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言學之父。1910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考入哈佛大學研究所,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歐洲研究語言學,1925年回到清華擔任國學院導師,是四大導師最年輕的一位。原專業是數學,博士是哲學,主要的研究領域集中在語言學,民國大師治學的寬廣面和精細度實在是讓我們現代人高山仰止。
吳宓:清華研究生院籌備主任吳宓先生也是庚款留學生。1917年留美,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在清華任教。吳宓在美國學習期間,師從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保守主義者白璧德先生,他也把這種保守風帶回中國,一生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使命。在新文化運動中,吳宓堅決反對白話文,因此與力挺白話文的的胡適先生懟了二十多年。吳宓在日記中記到,「夢在北平文會中,與胡適等辯論」,夢裡都對敵人「念念不忘」,這得多大的仇恨呀!奇怪的是,等到1954年,大陸如火如荼地開展批判胡適運動時,吳宓先生卻禁言了,堅決不肯批一個字。
「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這是吳宓在他主編的《學衡》雜誌里寫的辦刊宗旨,我想這也是他一生恪守的箴言。
想不到民國的這麼多大師級的人物,都是藉助於庚款海外留學成才的。因此說庚子退款成就了一大批中國近代化的奠基人誠不為過。
想知道更多庚款留學生的故事,請關注下集
TAG:小枇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