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札記463積貯疏解讀二戰略儲備乃是當務之急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幾,居衣翻。〕公私之積,猶可哀痛【按:這句話的第一句話非常重要。這四個字有兩個漢字,但是意思卻不同。前面的一個漢字,乃是客觀的漢朝的意思,就是事實這個漢朝。而後面的那個漢字所代表的則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漢朝,是更加具有主體性的漢朝。這句話是在說漢朝的知識分子此時已經建立了我是漢朝人的意識,這種意識就是漢朝不僅在制度載體上而且在人們的認識、意識上已經具有漢朝的概念了。漢朝這個概念已經紮根在人們的心理了。而一個民族或者國家能否存續下去,他所建立的自我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長時間不能建立自我認同的自我意識,那麼這個體系是不能建立的,這個體系是非常鬆散的,實際上只是有其形而無其魂,也是沒有戰鬥力的。而自我意識的確立才是這個體系,比如民族、比如政權等各種組織立足的標誌。在今天就是許多企業主對所謂的公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重視的原因。自我意識的形成是以成員有歸屬感為前提的,只有他是這個組織的一員才可以具有這個組織體系的自我意識,否則是沒有的。也正因為有歸屬感,賈誼才擔當起了漢帝國自我意識的代言人,才寫出了「漢之為漢」這四個關鍵的字。黑格爾贊同費希特的觀點,認為自我意識是一切知識發展基礎,當然,我們得說一個組織的發展過程也就是這個組織的知識的發展過程,在這裡組織和其知識是對立統一 的關係,是一體兩翼的關係,是不能分開的。沒有這個自我意識,組織是不能發展的,當然組織的知識也不能發展。自我意識不能脫離實際的載體而存在,更不能脫離實際的載體而發展知識。因為無論如何自我意識只是一個意識而已,沒有外在的因素賦予他內容,自我意識必然犯孔子說的:「思而不學則惘」的毛病。同時,這個載體,絕不能是獨立的個人,馬克思分析過,就是魯濱遜也不是真正的獨立的個人。自我意識,只能是一個組織的自我意識,由其中的個別人代表表現出來,但絕不是孤立的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可以是抽象的,是空無內容的,但是知識卻不是這樣的,是豐富的,是有內容的,而這就不會由一個只具有空洞自我意識的人來創造知識。賈誼就是漢帝國自我確立的意識,是漢帝國的意識的代表人。而漢帝國的意識的建立,是漢帝國穩定的標誌,從此漢帝國只有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而沒有前面劉邦時期的不認同中央的反叛之亂了。因此,從這裡我們說漢帝國真正建立起來了。從此漢帝國開始了自我發展的時期,從此的文化才是漢帝國自己的文化,而不再具有秦朝和戰亂時期的影子了。漢帝國終於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歷史遠航。就後半句說指出了整個社會的儲蓄的貧乏的問題,而儲蓄,其實涉及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缺乏儲蓄,那麼就難以持續發展。而作為一個體系,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組織體系,當他確立的時候,他所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自我的延續,自我發展,如果不能完成這個任務,也就是不能在發展中保存自己、展現自己,那麼他其實還沒有真正的確立起來。因此,我們看賈誼提出的問題是漢帝國自身必然會提出的問題。但是也是漢帝國最該提出的問題,因為這代表著漢帝國的未來。反之,當你不能代表漢帝國未來的時候,你就要被淘汰了。這就是賈山那篇嚼之無味的奏疏的內容及其代表的集團。而元老集團本身其實都是過渡性的人。元老們是從秦朝到漢朝的過度,更是從漢初動蕩到漢王朝最終穩定的過度。總之是過度性的。無為而治的國策一方面說明了元老們的明智,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帝國的這些開創者們一時間還沒有找到帝國發展的路徑和主要問題。在元老們這裡,黃老之術下的與民休息的國策更多具有經驗主義的特點——從秦帝國對百姓的暴政的思考而得來的——而缺乏進一步發展的理論指導。而理論的指導一方面固然要以一定的經驗為基礎,另一方面則要以明確的自我意識為前提。而劉邦時期和呂后時期漢帝國能否存在下去其實都是存疑的,因此,不具有建立漢帝國自我意識的社會基礎,只有逐漸培育漢帝國自我意識的社會條件。而只有漢文帝登基,才讓天下看到了,真正是民心歸漢的,漢帝國是不可動搖的。也就是說漢文帝的登基才為歷史提供了建立帝國自我意識的充分社會條件。】。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鄭氏曰:民欲有畔意,若狼之顧望也。李奇曰:狼性怯,走喜還顧。言民見天不雨,心亦恐也。師古曰:李說是。〕歲惡不入,請賣爵子;〔如淳曰:賣爵級又賣子也。余謂請賣爵子,猶言請爵、賣子也。入粟得以拜爵,故曰請爵。富者有粟以徼上之急,至於請爵;貧者無以自活,至於賣子。〕【按:兩句八個字提出了兩種情況,都是導致百姓貧苦的情況,是對前面的話的案例支撐。一個是不下雨,一個是收成不好。請賣爵子,這也是個公案,更加專業的學者們屢有爭論。我個人不贊同胡三省的看法,既然歲惡不入,自然是缺乏收成,那麼富人就一定有餘糧嗎?如果富人此時有餘糧還可以用來換爵位,那麼這說明年歲還不是太糟糕。縱然是像胡三省所說,但是他也不能否認,既然爵位有價值,為什麼不可以出售呢?連孩子都可以賣掉,爵位還有什麼保留的價值?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得長遠些,看到後來的土地兼并問題,那麼我們就得說,出賣爵位,——從劉邦的復原軍人的詔令我們解讀就該發現,當時的爵位和佔有土地是有關係的。而嚴格來說,這種土地是世襲的。也就是爵位和土地應該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而在爵位可以出售的情況下,土地和爵位的關係肯定就不能一一對應了。先秦時期的穩固的社會關係就被瓦解掉了。我們知道秦國的爵位有很多級,而漢並沒有改變。而當大量的爵位被出賣,其實,社會的結構必然出現扁平化,以至於發展到最後,西漢的後期就只有三個大的社會階層:大地主,依附他們的農奴——後來成為部曲的,還有少量的自由民。而當主奴的關係,就是部曲和宗主的關係被打破之後,中國就進入了小農為主的社會,就是宋代了。而小農經濟既是地主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社會誕生前的那個階段,是孕育著地主階級消亡的社會階段。從具體的個體看,農民們很是悲慘,但是正是這種悲慘的命運卻是歷史瓦解自己的包袱——先秦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的必然過程。沒有這種出賣爵位的情況,土地就不會被兼并,就不會出現大地主階級,就不會出現依附的農奴階層。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似乎推論出,在秦帝國時期,似乎還沒有出現這種出售爵位的情況。我們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不是因為土地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是秦帝國這個系統發展達到了極致而導致的走向自我崩潰。特別是在秦末關中地區依然非常穩定,這說明在秦末,多層及的等級制度在關中都依然是適應的。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出秦末大起義不僅摧毀了秦帝國的政權而且也摧毀了秦帝國的經濟基礎,建立了可以買賣的自由放任的土地制度。相對於固定不變的土地制度而言,土地兼并其實是進步的,因為這意味著土地關係在發生變化。而土地關係發生變化,就是社會關係在發生變化,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了。而賈誼對這種情況提出抗議,其實也就是對自由放任的土地政策的抗議,提醒最高當局注意土地問題。土地兼并出現在社會的微觀組織中——家庭、家族,而在這之前只是出現在國家中——各個諸侯級別之間的兼并——這是我國社會由上古時代進入中古時代的經濟標誌。以家庭為單位的私有制開始緩慢地在中國出現了。準確地說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所有制、以家庭或者是家族為單位的公有制出現了。毫無疑問,秦帝國獎勵耕戰的國策和那個歷史時期是更古老的社會階段走向漢帝國土地及社會等級可以買賣的階段的過度階段。因為獎勵耕戰,甚至我們看到商鞅變法的內容,特別是對社會習俗的內容,都是孤立家庭單位的建立,社會利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但是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組織的出現也只是短暫的,最終被主奴關係的部曲——新的農奴制度所代替,這樣家庭作為社會單位又被取消了。家庭為社會單位只能是小農經濟時代。】既聞耳矣。〔如淳曰:聞於天子之耳。〕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阽危,欲墜之意。阽,音閻,又丁念翻。〕【按:本句,「驚」字是句眼。以「驚」來回應本小節開端的哀痛,突出了問題的嚴重性。】
※劉病已身為漢朝皇帝從小流落民間因為……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一個,智商碾壓全場的皇帝,他就是……
※漢光武「拒關賜布」
※盤點歷史上不可思議的四大巧合,巧到像是安排好的
※漢武帝是一個怎麼樣的皇帝?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