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1991年6月7日。那天,我所在的世界「快進」了112分鐘。

這當然不是真的,這只是我從一部時長112分鐘的電影中得到的感受。電影里有句台詞:「人生的秘密就是只做一件事,就一件,其他的事都不值一提。」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悟透這個道理。



作 者:加里·凱勒[美]

編 輯:葉開甫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蘋果、英特爾、星巴克能成功,

都因為只做一件事

我曾經很成功,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創辦了一家優秀的公司,並且信心十足地認為我們可以將業務拓展到全世界。後來,公司突然全盤陷入困境。儘管我做了所有的犧牲和努力,公司還是一團糟,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讓我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

導師建議我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扭轉整個公司的尷尬處境,那就是將他標記出來的14個關鍵職位指派給真正能勝任的人。於是,我卸任了公司CEO的職位,開始專註於尋找14個關鍵人這一件事。

這一次,我所在的世界確實快進了。不到三年,公司便實現了持續贏利,而且利潤連續10年以40%的速度增長著。

你想過沒有,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為什麼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卻失敗了?答案就是:成功人士的所有行為和精力都緊緊圍繞著他們的目標,所有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成功者對目標始終如一的堅守。

世界頂尖的公司通常都以自己的一種產品或一項業務著稱,並主要依靠其贏利。桑德斯創辦肯德基時,手裡只有一份食譜;庫爾斯啤酒公司1947~1967年贏利超過了1500個百分點,也只供應一種口味的啤酒;英特爾公司絕大部分的收益來自其處理器的銷售;再比如「只做最好的咖啡」的星巴克。

大多數人認為,成大事必須耗時,必經波折,結果他們將計劃安排得非常滿,日程緊張,成功卻越來越遠。其實一個人做成的事情不在多,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是成功。

少即是多,這是人人皆知的普世真理,但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呢?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遭遇種種選擇,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掣肘你人生的5個謊言

在討論「只做一件事」如何開啟成功的大門之前,我們先談談人們對它的誤解。這些誤解是關於成功的謊言,也是阻止我們抱持此信念的原因。

謊言1:每件事都很重要

年紀越大,問題越複雜,越來越多的事等著我們去解決。事事好像都緊急、都重要,於是我們忙裡忙外好不熱鬧,但成功並不因忙碌而靠近我們。事無巨細地接手一百件事,倒還不如只挑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用心去做好。事情總有輕重緩急,多勞未必多得,但盲目忙碌的情景天天都在上演。

理查德·科克在《80/20法則》中總結:「80%的結果得益於20%的付出。」取得卓越成就所需的付出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少。」也就是說,對成功而言,分配也是不公的。有選擇地付出,才會獲得有效的回報。

謊言2:你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

如今同時兼顧幾件事的做法很流行,很多人都把「多面手」當作效率高的表現。其實它只是一個「盲目的謊言」,這麼做既無效率也無作用。同時處理幾件事等於同時搞砸幾件事。

調查研究顯示,現代辦公室內的員工每11分鐘就被打斷一次,他們每天有1/3的時間花在從干擾中恢復的過程上。同時處理多件事會導致更多的失誤、做出更多錯誤的選擇、增加壓力。打個比方,一邊說話一邊走路可以互不影響,而如果你正在峽谷上過弔橋,那你還是不要聊天了。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同時做多件事並是不節省時間,而是浪費時間

謊言3:成功來源於自律

人們普遍相信成功人士是「自律之人」,他們都過著「規律的生活」。這又是一個謊言。實際上,我們不必再給自己增加條條框框了,調整並管理已有的規矩就已經足夠了。

當一件事本應完成卻沒有完成時,我們常會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堅持,而是習慣。自律不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獲得成功只需要你去做對的事,而不是做對每件事。成功的訣竅是選准一個正確的習慣,訓練自己,養成這個習慣

菲爾普斯自14歲到參加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他堅持每周訓練7天,每年訓練365天,每天在水下長達6個小時,從未間斷。不誇張地說,菲爾普斯將所有的精力都分配給了每日必須進行的一個習慣——游泳。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 當習慣逐漸養成,維持其所需的自律也就越來越少

謊言4:意志力取之不盡

研究證明,意志力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來恢復韌性的精神肌肉。你在一件事上用的意志力太多,不等它恢復就投入下一件事,那麼表現就不會令人滿意。

你可以把意志力想像成手機上的剩餘電量的指示條。每天早晨你都是充滿電的。隨著時間流逝,你也在不斷使用你的電力,綠條減少一點兒,你的能量也減少一點兒,最後電力耗光、指示燈變紅,你也就泄氣了。

我們總以為意志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把它當成像食物、睡眠一樣的個人資源來規劃,如此一來,當我們真正需要它時,它可能已經耗光了。

謊言5:平衡工作與生活

沒有什麼能達到絕對的平衡,從來都沒有。生活中看似處於平衡狀態的事物,其實都處在另一種狀態——努力平衡中。

人們對平衡的渴望其實不無道理。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每一件事都能按時完成,這多麼吸引人啊!可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無法為任何事情付出多餘的時間。若想工作、生活面面俱到,必然每件事都會打折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 追求平衡的生活意味著無法在任何事情上追求極致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關鍵3問,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

1885年6月23日,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小鎮上,安德魯·卡內基給庫里商學院的學生做了一番演講。當時他處於事業巔峰,卡內基鋼鐵公司成為世界上利潤最高的工業型企業,卡內基也成為有史以來僅次於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大富翁。他那次演講的主題是「通向商業成功之路」。卡內基談了他如何成為一個成功商人,並給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別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句話其實是錯誤的。我的建議是,你必須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看好那個籃子。

那麼,你如何判斷該提哪個籃子,不該提哪個籃子呢?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關鍵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關鍵問題會幫助你找到最佳答案。

1.「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個問題激發你去行動。「最重要的事」就意味著答案是一件事,而不是很多事,你必須想著某件具體的事。儘管你可能有很多選擇,但你要做出判斷,否則你就無法繼續去做第二件事、第三件事。你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只能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事。

2.「做了這件事就會……」

這個標準讓你從「隨便找件事做」轉化為「為了某個明確的目標而去做某件事」。「做了這件事就會……」告訴你,你必須深挖下去,因為做了這一件事之後,就會有另一件事隨之發生。

3.「……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是不必要了。」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部分說的就是你必須找到這樣一個支點。

做了這件事之後,你就會發現為了實現目標而要做的其他事其實少花點兒力氣就可以做成,或者壓根兒沒有必要去做。只要在一開始找對方向,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做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 當前的優先事務與未來目標的關係圖

偉大的結果往往不是出於偶然,它基於我們做出的選擇和採取的行動。2008年,加利福尼亞州多明尼克大學的蓋爾·馬修斯博士做了一項研究。她招募了267個來自於不同國家的不同行業的人(包括律師、會計、非營利組織員工、市場營銷人員等)。統計發現,將既定目標寫出的人更有可能完成任務,而且完成任務的可能性比沒有寫出的人的可能性高39.5%。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專註最重要的事

5招告別「低水平勤奮」

1. 學會說「不」

要學會直率或委婉地拒絕其他要求,對分散你的注意力的事情說「不」,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你去做那一件最重要的事了。學會拒絕能夠解放自己,這就是為優先事務留出時間的方法。

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兩年間他將公司的產品由350個降為10個。也就是說,他要拒絕340次,更不用說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拒絕的其他建議了。在1997年Mac-World軟體開發者年會中,他解釋說:「說到專註,你以為就是說『是』,其實恰恰相反,專註是說『不』。」

2. 接受混亂

專註於最重要的一件事時,混亂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們處理最重要的工作時,世界還在高速運轉著。你為優先事務傾注心力時,就必須讓其他事情退後。

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說:「你充滿激情時所做的任何事都會招致混亂。」所以,你應習慣混亂,並克服混亂。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3.從小事入手

儘可能地專註於小事,它能簡化你的思緒,讓你更清楚自己必須做什麼。

一個行為依賴於另一個行為,一個習慣依靠於另一個習慣,一次成功依仗於另一次成功。只有將多米諾骨牌擺放正確,才會產生連鎖反應。堅持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會賦予你擁有成功與幸福的能力。

4.管理健康

身體是一個精密的儀器,一旦損壞,修理成本就會非常高。用健康做賭注,不僅不利於工作,而且很危險,畢竟一旦失去健康,你便失去了一切。

晚上睡夠8個小時。在重新啟動前,強大的引擎也需要冷卻和休整,人也一樣。睡眠能讓你的身體和思維都得到休息,這樣明天才能繼續保持高效率。那些你知道的睡得很少卻做得很好的人,要麼是怪人,要麼是隱瞞了真實情況

5.近朱者赤

你周圍的人或許比你想像的更重要。從同事到親友,如果他們普遍不太滿意你的工作或對此不聞不問,那麼他們的消極態度多少會影響到你,因為態度是會傳染的。你可能認為自己很強大,但沒有人可以強大到永遠不受消極態度的干擾。

哈佛大學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以及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副教授詹姆斯·富勒寫了一本書——《大連接》,著重討論我們的社交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實際上,人際關係與藥物使用、失眠、吸煙、飲酒、飲食甚至幸福感密切相關。例如,2007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好友中有一人肥胖,那麼你變得肥胖的概率就增加了57%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 本文主要觀點摘自《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信出版

這5個人生謊言,足以摧毀那麼那麼勤奮的你!

結語

沒有什麼事會註定成功,但總有些事情會從所有事情中脫穎而出,比其他事情更重要。在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上,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才能取得成功。這不僅能使你獲得成功與快樂,也會回饋給你更珍貴的東西——沒有遺憾。

倘若你能回到過去與18歲時的自己交談,或穿越到未來拜訪80歲時的自己,你想從誰那裡聽取建議呢?

很多年前我開始試著思考這個有趣的假設:我想過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拜訪了很多比我資深、比我有智慧、比我成功的人士。我不斷地調研、閱讀、尋求建議,最終參透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有很多辦法可以去衡量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價值,但其中最顯著的途徑就是看看自己是否一生無悔。換言之,忠於自己的信念,過你想過的生活,最終你可以無悔地說「很高興我去做了」,而不是「真希望我當時做了」。

布羅妮·韋爾在《彌留之際最後悔的5件事》一書中提到,她多年來照顧了許多臨終的病人。她問這些人有什麼遺憾,結果發現排在第一位的遺憾就是:「沒有鼓足勇氣去過另一種生活」——那種只忠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的生活。

成功人士通常會選擇生活在其成就的外部界限,他們渴望知道個人局限之外的世界。他們很清楚這種答案是最難找到的,但他們也明白,只有超越個人局限找到答案,他們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

實現夢想,追求富有成效的生活,基於我們對目標和優先事務的信念。不要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遺憾。所以,每天你都要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當你清楚最重要的事是什麼,那麼你的人生也就有了意義。

本文為正和島原創,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註:

正和島微信(ID:zhenghed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