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緬甸寺廟女尼學中文培養生存技能

緬甸寺廟女尼學中文培養生存技能

導語:在緬甸,九年級後除緬文外的課程都是全英文教學,這讓英文成了不太具有競爭力的技能,也讓中文等外語顯得更加重要。在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進駐的中資機構以及中國商務團與日俱增,中文速成班隨處可見,中文在緬甸商貿交流中越來越重要。每逢周二、周六,緬甸老師蘇雪蓉就會去仰光郊外的布達迪達寺(Buttha Ditar),給這裡的孩子們教授中文課,從未間斷。

緬甸是佛教國家,寺廟往往也兼具教育功能,這些寺廟在講經誦道之外,還承擔著收容孤兒並教化他們的社會功能,在仰光2000多所寺廟裡,有228所是寺廟學校,寺廟學校與政府學校並駕齊驅,支撐著緬甸的基礎教育體系。(攝影:秦斌 編輯:陳若冰)

布達迪達寺位於仰光市郊區,2004年由三名女住持創建,除了有30多名小尼姑外,還收養了40多個女童,她們有的來自離異家庭,有的來自偏遠山村,有的是孤兒。

寺內主建築是一棟三層小樓,大門前整齊地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鞋子,在緬甸,進入寺廟相關區域都需要光著腳。

教室里30多個身穿粉色僧袍的小尼姑們在老師的領讀下,認真地朗誦著漢語拼音。當地天氣較為炎熱,緬甸當地供電緊張,會經常停電,小僧尼在沒電的室內上課。

這些人中,最大的尼姑34歲,最小的孤兒只有4歲半。她們日常的吃穿用度靠寺廟來維持,寺廟則主要靠愛心人士來接濟。

寺廟學校里,尼姑們用於學習中文採用的漢語拼音教材。布達迪達寺為孩子們提供了容身之所,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對孩子們的培養和發展問題卻無能為力,免費的漢語教學能豐富她們的技能,為未來提供更多空間。

中文課堂的由來也頗有淵源。它是2016年由仰光一家中緬合資學校卓越語言教育中心推行的公益項目,他們希望通過免費教授一門語言,來傳遞一門技術,為這些女孩提供拓展視野、內外兼修的成長機會,為孩子們改變生活出力。今年30歲,剛剛成家的卓越江琪英校長是迄今為止在仰光呆了最長時間的漢語老師,她作為第一撥來緬甸建設孔子課堂的老師留了下來,在華文學校工作了七年時間。

選派緬甸老師蘇雪蓉來授課,更多是為了照顧孩子們的零基礎。蘇雪蓉是緬甸第三代華裔,她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緬甸人,蘇雪蓉從小學習漢語,曾獲「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緬甸賽區第一名。

蘇雪蓉在緬中雙語教育中頗有經驗,還專程為寺廟的中文教學定製了教學方案,如何讓孩子們真正對中文產生興趣、提升語言交流實用技能等。只見她身穿漂亮的籠基,在黑板前與學生們互動式教學。學到「跑步」的時候,蘇老師一邊讀,一邊側身做出「跑」的動作;讀到「鬍子」的時候,蘇老師笑著問,「鬍子長在哪裡?」,女孩們也笑著摸下巴。

住持Daw Eayka Sari和教師蘇雪蓉。目前,卓越有11位授課老師,其中8位來自中國,1位來自美國,2位來自緬甸。「中國老師發音更標準,語法知識更全面,但面對初學者時,緬甸老師也具有天然的語言優勢,他們可以用緬語幫助學生理解複雜的語法知識。」在緬甸,一個中文老師的月工資大約20萬緬幣(約合1000元人民幣),遠低於翻譯、企業員工,完全是憑著一股信念在堅持。

學生中有一位名叫Naw Aye Chan May(右)的長頭髮女孩,她是寺院收留的孤兒,現在已經讀大一了,但這兩年的寺廟中文課堂她也都一直參加。她希望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不僅為自己發展提供保障,還要用知識感恩寺院,把愛傳遞下去。對她來說寺廟就是家,平時會在寺廟裡幫忙。

中文課後,一名小尼姑和夥伴在院子玩小熊玩具。寺廟住持也一直鼓勵孩子們要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要求她們努力掌握漢語這門語言,希望她們將來能夠走出寺廟,自力更生。而住持的希望也正是卓越所希望的,希望這些女孩將來可以更好地成長發展,回饋養育她們的寺廟。

寺廟主建築之外有一個偏房,孩子們每天在這裡圍坐、誦經、吃飯,洗碗做飯等家務活主要由大些的孩子們輪流來做。

寺廟裡的孩子圍坐在一起用洛神花的葉子做菜。

一名小僧尼在廚房切小辣椒。

寺廟全靠愛心人士接濟,日子過得比較清貧,廚房裡在清洗的青菜是小僧尼午餐的主要食材。江琪英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資助,將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引入寺廟,她也希望能夠改善寺廟裡的膳食狀況,讓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女孩兒們能在「過午不食」的宗教習俗中健康成長。

大些的小僧尼在廚房製作青菜湯。

尼姑中不少還是孩子,依然童心未泯,等待開飯的時候,她們在嬉戲打鬧。

中午午餐時間,尼姑們圍坐在一起午餐。朗讀完經文後,大家洗手享用午餐。

寺廟二層是休息區,孩子們白天在這裡玩耍,晚上席地而睡。

一名小僧尼在看黑板上的裁縫學習資料。這裡的孩子不僅學習中文,還會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她們想用報紙做初稿,自學裁剪成功後,親手為蘇老師做一套漂亮的緬甸民族衣服。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孩子們基本學會了拼音和跟讀,能用中文進行最簡單的交流。女孩們有的一心向佛,有的則希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卓越也計劃在這一批孩子中選拔並培養一些對漢語特別感興趣並願意從事漢語教學的孩子,送她們到中國去深造,讓她們將來可以為寺廟的教育公益項目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在緬甸,會講中文,在職場上會有不少加分。安傑就是這方面的成功例子,他是緬甸第三代華裔,祖籍雲南,15歲來到仰光讀書,20歲開始工作,今年也只有22歲,主要做中緬商務翻譯。因為中文好,他一月能賺到2倍於當地人的薪水。「我會留在仰光,這裡的中國商務團越來越多了。」安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鵝眼 的精彩文章:

真實版《戰狼2》,有人親歷了非洲真正的內戰一線!
大象非玩物 東南亞七成大象境況堪憂
關注的力量讓懸崖村發生巨變,網友用愛心行動化解苦難

TAG:鵝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