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死亡,如何讓晚期腫瘤患者帶瘤活過10年?
患者(張爺爺)今年78 歲,男性,06 年5月經影像和病理確診為胃癌晚期(IV期),伴肝臟、胰頭、腹腔淋巴結、腹壁廣泛轉移。醫生告知家屬,患者疾病預後差,可能就活 2-3 個月……
到了今年,他已經帶瘤生存了 10 年,如果不是你親眼所見,可能你會簡單粗暴地以為,他只是坊間的一個關於抗癌的「傳說」……
01張爺爺的抗癌故事:如何告知病情是學問
張爺爺被確診為胃癌晚期的時候,他醫學出身的女兒明白:叔叔死於肺癌、姑媽死於乳腺癌,自己又是宮頸癌中晚期,如果直接告知父親這個噩耗,父親勢必一蹶不振;但是如果一味隱瞞,那父親活在猜忌和對未知的恐懼當中,會更加影響治療效果。
女兒自己作為一名癌症患者,她完全能理解那份絕望和無助。於是她靈機一動,把張爺爺的住院記錄上診斷一欄的「胃癌IV期」,用「胃癌早期」的小紙條覆蓋在上面,重新掃描。偷梁換柱後的疾病診斷換來了張爺爺積極、樂觀的 6 療程化療,並且影像學檢查提示腫瘤縮小。
半年後,女兒告知張爺爺其實他是胃癌中期,必須進一步吃口服化療藥物才能鞏固病情,再一次鼓勵張爺爺繼續治療。直到張爺爺帶瘤生存 2-3 年,身體、精神狀態恢復到最佳狀態的時候,女兒才向父親道出胃癌晚期的實情。
其實,告知患者癌症病情的確需要技巧和方法。在中國,我們面對所有癌症患者,基本上是一棒子打死,絕對保密,最不清楚病情的就是患者本人。
日本學者曾抽取群眾5 千人,醫生 3 千人,護士 6 千人進行匿名調查發現:面對難以治癒的疾病,73% 的患者希望知道自己的疾病和預後;但是負責治療這些患者的醫護,卻只有 3% 的醫生和 4% 的護士願意告知患者實情。
張爺爺的女兒在告知父親病情這件事上,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先告知癌症事實,暫時隱瞞癌症晚期,等到患者狀態逐漸好轉時,再慢慢說出所有病情。
02正規治療+定期複查是關鍵
張爺爺之所以能創造抗癌奇蹟,最應感謝的是女兒鼓勵他化療,並督促他每年的定期複查。他女兒自己也是一名宮頸癌中晚期患者,歷經手術、化療、放療,帶瘤生存 10 余年未見癌症複發,更能懂得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性。
不過作為年近古稀的胃腺癌晚期患者,因為自己的疾病,促使他寫成了兩本一千多頁的抗癌書籍,這絕對需要強大的毅力和足夠的恆心。
03帶瘤生存,要保持心態樂觀
張爺爺是一個樂觀、健談、自律的老頭兒。由於他早年當過兵,後來又從事幾十年醫學工作,雙重身份使他有了軍人的樂觀與豁達,抗壓能力超強;同時又擁有很好的養生意識,能夠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
心態樂觀對癌症的治療、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國外有一種輔助癌症患者的一般醫療行為——正念減壓療法,其目的是教導患者運用自己內在的身心力量,為自己的身心健康積極地做一些別人無法幫助的事情。如果要用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來形容這個治療,那就是「禪修」!
同樣有學者做了正念減壓療法的相關實驗,評價其在改善已完成乳腺癌治療倖存患者心理、生理狀況和生活治療方面的療效。研究結果表明,經過正念減壓療法的乳腺癌患者,焦慮、害怕複發的心理癥狀、以及疲乏狀態有了明顯改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揚帆,沒人幫您啟航,久了就是一片死海,人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海。
人生,就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較量:讓積極打敗消極,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堅強打敗脆弱!
※天氣轉涼,腫瘤患者該怎樣吃?
※陳列平:腫瘤免疫治療能走多遠?
※《腫瘤新視角》本周資訊盤點
※腫瘤分類資料
※人工智慧助力疾病篩查和預測,腫瘤、阿爾茨海默或將成攻克重點
TAG:腫瘤 |